•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
  •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正版书 !!!

24.6 6.2折 39.8 全新

库存8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锦杭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4172167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3165635

上书时间2024-10-18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试图从时代现实感出发,提倡符合本意的教育动念,探讨自然、精神格局、教师、学校、教学、童年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于教育、之于人的影响和意义,解释了“自始,至终”的教育心意和价值态度,从教育的角度关切人性和信仰的问题。



作者简介

        郑锦杭  一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专业以外旁涉建筑、设计、电影和阅读文化,尤其关注教育及社会文化还原问题。 少年时热爱文字写作,对于本书的完成,自称“折返回到了少时的自己”。



目录

序  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一章  自然的营养
 安藤忠雄的建筑理解
 林语堂和谭盾的“酵母”
 寂静的《瓦尔登湖》
 走路上学
第二章  不止于艺
 丘成桐和数学之美
 建筑家和建筑工
 爱电影
 阅读,越读
第三章  老师们
 黑泽明和他的老师
 我的老师们
 为人师
第四章 学校的坚持
 在德国
 ——也记德国的学校
 日本细节
 ——也记日本的学校
 一种芬芳
 ——记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
第五章 教学:全部人格的总和
 为什么会有《微观世界》?
 不可复制的课堂
 “FR”的情怀
 从《十里长街送总理》到《议“少年不识愁滋味”》
第六章  童年,天真未凿
 女儿“一粟”
 父母的修为
 留白的美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从时代现实感出发,提倡符合本意的教育动念,探讨自然、精神格局、教师、学校、教学、童年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于教育、之于人的影响和意义,解释了“自始,至终”的教育心意和价值态度,从教育的角度关切人性和信仰的问题。



主编推荐

        郑锦杭  一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专业以外旁涉建筑、设计、电影和阅读文化,尤其关注教育及社会文化还原问题。 少年时热爱文字写作,对于本书的完成,自称“折返回到了少时的自己”。



精彩内容

●谭盾的“酵母”
  酵母,是发酵原。
  在英文中,发酵(fermentation)这个词是从拉丁语fervere派生而来的,原意为“翻腾”,描述酵母作用于果汁或麦芽浸出液时的现象,形象而生动。
  在酵母的作用下,食物翻腾,而后变化了味道和质地,于是,米饭变成米酒,牛奶变成酸奶,还有我们早上的面包、午后的普洱、晚餐的红酒等,都是这样发酵而成——只要材料具备,密封等候,时间过去,酵母,就会回馈出大自然这样千变万化的神奇、健康和美妙。
  人生,也宛若始自“酵母”发酵而成的一场盛宴。
  ……
  谭盾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都归结于小时候在自然中奔跑的自己。从小,他生活于长沙郊区,习染湘西文化,农田菜地,奇怪的丘陵,河边洗衣服的堂客们的打水、唱歌、闲话,仿佛高山流水的山歌,看不完的红白喜事,赤着脚跟着乐队跑的孩子,只要能发声就成了乐器的锅碗瓢盆——这一切,就是自己音乐以及生命的根。他自己总在想小鸟和小提琴有什么关系,昆虫、老虎、大象和电脑有什么关系,松树和京韵大鼓有什么关系,“我的音乐就是跟自然对答……就是给山水听的,就是给松柏听的,就是给风云听的”。
  原来,这个把千年积累沉淀的中华音乐一步步融入了世界音乐殿堂的音乐家,他所有走过的寻音之路,都是因为体内总有“自然”这一发酵原在不休不止地翻腾。
  我由此对自然敬畏。
  我们有过多少机会,接受过多少草木、繁花、轻风、流水、飞鸟、走兽、霹雳、星空等自然生息的泽被?作为自然苍生,我们已经有多久以来一直被水泥、高楼、电子、机器、等非自然的物质所遮蔽?我们还有没有能力回到朴素的自然?我们还可不可以像婴孩一样依偎到自然的怀中,重新生长?
  仿佛林语堂,以及谭盾,他们的生命,因为受馈于自然,可以这样舒展,泰然,恣意,自成一格,因为自然始终是密封在他们生命里的“酵母”,只待时间过去,越翻腾,越绚丽。
  ——我们应该怎样向自然致意,才也可以以它为酵母,发酵出自己人生的盛宴,回馈自己终于可以成为虽然渺小,但是强壮的,自然的子民?
  
    
  ●阅读,越读
  
  我爱看书。程度跟男人喝酒、抽烟差不多。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烟灰缸,上面写着“要我戒烟,我会发癫”,很有意思,就把它买下来,放在书桌上。我想,这借用到我身上,就是“要我戒书,我会发癫”。
  因为书多,家里装修的时候,除了一个独立书房以外,客厅也设计成大书房的模样,一排墙壁全都是书,茶几是美式的,上下两层像书桌一样大,下面一层可以囤很多书,另外还有两个藤制的小书架,专门存放各类杂志。总之,触手可及之处,总有书,仿佛坐拥书城。
  ……
  每一类,每一本书,都仿佛一块块垫脚石,不知不觉中在垫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待。
  比如,建筑设计类。因为对建筑大师梁思成和他夫人林徽因的格外倾慕,就先后读了梁思成的《大拙至美》《中国建筑史》《佛像的历史》以及他们俩各种版本的传记。其中,因为林徽因在历史上的两段感情佳话,又关注了哲学家金岳霖和诗人徐志摩,读了《金岳霖回忆录》和《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等相关书籍。这样,对于梁林夫妇的建筑思想,以及个人情操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其他,还读了《建筑家安藤忠雄》《边走边思考——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家:我的私宅论》《无印良品》《设计私生活》《建筑笔记》……这些书,让我慢慢地认识到,建筑,是与人及自然息息相关的存在,关系到历史、文化、审美、人性,需要深层的思想,它是一种有态度的表达,对建筑的轻忽,必然导致紊乱的建筑产物。
  比如,影视传媒类。通过《青年电影手册》《众妙——阅读电影之美》《陪他看电影》《有声默片》《反好莱坞——欧洲电影十大师》《伟大的电影》《伍迪?艾伦与哲学》,以及《蛤蟆的油》《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小津》《张艺谋的作业》等一些导演的传记,逐渐了解到一些电影世界的精神。如,日本的著名导演黑泽明,对待电影艺术,敬业、精进,几近极致,他对灯光的要求特别高,拍摄外景的时候,依靠的就是自然光,于是很多时候要等乌云散开、阳光出来时才能进行拍摄,而有时候又恰恰相反,要等乌云盖顶的时刻再拍,不能相差分毫。我才知道,正是因为有这种“等云到”的态度,我们的电影大师们才能给我们奉献上那些经典的视觉的盛宴。
  ……
  还有,哲学类、禅宗类、美学类,等等。……
  总之,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伤悲……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地,不尽地,生长……
  ●黑泽明和他的老师
  老师,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精湛的教艺。
  不是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老师的品格、性情、情操,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
  这是黑泽明和他的老师,作出的诠释。
  
  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在自传中说:“我们这么引以为豪的个性,实际上是由种种复杂的因素形成的。比如,上幼儿园的时候在那里遇到的小朋友,次读的小说的主人公,有时甚至从表兄乌瑾饲养的那条猎犬那里得到了启发。我们并不是光凭自己就能生活得很充实……我从自己的记忆之中,找出了许许多多曾经使我得以有今日的力量,以及与这种力量有关的人和发生的事。”
  一直敬仰他的黑泽明,受此激发,也写了自传《蛤蟆的油》,并在自传中讲述了帮助他成长过的诸多力量。老师,就是其中一股极其重要的力量。
  
  力量之一,立川静治老师。
  黑泽明小时候,智力发育缓慢,性格乖僻,老师把他当作需要特殊对待的学生来看,同学也常常嘲笑他,他觉得学校生活就像在地狱受罪一样痛苦。
  他转学以后的班主任,立川静治老师,却给了他很多的庇护和自信。
  立川老师崇尚自由,以鲜活的感性及创造精神从事教育。比如,他上图画课,从来都不会只是死板地按照教育方针,用平平淡淡的画做范本,让学生按照常识忠实地临摹,谁临摹得像范本谁就得分。他总是鼓励学生,自己随便画喜欢的,喜欢什么样就画什么样,把孩子们的个性很巧妙地引导出来,让每个孩子都闪出光彩。
  有一次,图画课,黑泽明不惜折断铅笔,涂上唾液,很认真、很使劲地完成了一幅画,同学却都报以讥讽,而立川老师却大大地夸奖了黑泽明。黑泽明回忆:“夸奖的内容我不记得了……但是,从此以后,尽管我不喜欢上学,但只要这一天有图画课,便总是迫不及待似的,急急忙忙到学校去……我喜欢上了画画,我什么都画,而且越画越好,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成绩也很快提高了。”后来,黑泽明还当上了班长。
  那时,有个同学植草圭之助,也是个性格大与人殊的孩子,很爱哭,很懦弱,成绩也差,是黑泽明好的朋友。立川老师很赞赏黑泽明和植草之间彼此热忱相待的关系,竟然决定让植草当副班长,和黑泽明互为左右,因为,立川老师认为,植草是个懦弱儿童的样本,但身上有沉睡未醒的才能,他要让植草尽可能快地开出灿烂的“花”,所以把他“移栽”到了副班长这个“盆”里,而且放在向阳之处。不久,植草真的就写出了让老师大吃一惊、十分精彩的长篇作文。
  ……
     《蛤蟆的油》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黑泽明已经成为了颇有盛名的导演,植草则成了这位导演的编剧,书上写道——
  《美好星期天》 上映了。几天以后,我接到一张明信片。
  那明信片开头是这样写的:
  影片《美好星期天》放完,影院灯亮了。观众都站起来,但是,有一个坐着不动在抽泣的老人……
  我接下去看,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
  这位抽泣的老人原来是立川老师!
  就是那位非常疼爱我和植草、精心栽培过我们的立川老师!
  立川老师在明信片上继续写道:
  我从片头字幕上出现“编剧植草圭之助、导演黑泽明”开始,就热泪滚滚,以致银幕模糊了。
  我立刻和植草联系,决定请立川老师到公司宿舍来吃饭。
  我们俩有二十五年没有和立川老师一起吃饭了。遗憾的是,老师瘦小干枯,牙也不结实了,吃肉好像很费劲。我想关照一下给他弄些软的来,刚站起来他就连忙制止,他说:仅仅看到你们俩就是一次盛宴。
  植草和我恭谨地坐在老师面前。
  老师仔细地看着我们,不住“嗯嗯”着点头赞许。
  我目不转睛看着老师,眼睛渐渐遮住我的视线,老师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
  ……
  这位导演大师,自己已经为世人高山仰止,但是,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却不惜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爱有之,憎有之——师者,在人一生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这足以让师者们深深地思忖:
  自己是令学生爱了?还是憎了?
  具体而言,在人生的日复一日中,在大众意志的捆绑中,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中,在社会的急流中,在这个繁华世界中:
  你,有没有想到过,可以去成为他人的“好的老师”?
  你,有没有重视过,老师和学生的情谊?
  你,是不是懂得过,自己的品格、性情、情操,才是可能给得起学生的宝贵的财富?
  这应该是黑泽明和他的老师所作出的诠释,给我们的启迪。
  
  5. 编辑手记
  看到这本书时,或许很多读者会好奇,为什么书名叫“始终”。《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总有开头,却很少能到终了。有的,失之本质的不解,脱离,不坚持,开始就已经错误。有的,失之功利,贪婪,掠夺,不节制。有的,失之诱惑,迷失。通通,始而不终。
  “始终”这个书名,一方面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一种朴素、还原和归真之意。我们身处的世界,这样热闹喧嚣,常常让人陷入期待与努力,奔于无限制的忙碌循环。正如作者在文中介绍的资中筠的观点,她说,中国传统道德的境界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今之知识分子……如果说,前三十年的思想改造主要是为威武所屈,那么现在有话语权的上层精英多为(富贵)名利所淫,而多数尚未站稳脚跟,忙于为稻粱谋者,则可以说是为贫贱所移”,在无休无止的奔忙和追逐中,我们是否还曾铭记自己为了什么而出发?“忘了来路,忘了初衷,怎么终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惟自始,能至终。”这是作者想表达的层意思。
  另一方面,“始终”以及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作者在梳理自己18年来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师范时候的作者,是一个文学少年,很会写文章,并无限热爱。但工作以后,没有过文学创作。工作期间,她在教学、行政、教育理论研究及教研管理之间不停转换,“对前者不甚眷恋,对后来也不热切,其中半途而废的也不在意,好像铺排的一出戏,任凭有头阵没有末阵,所向含糊”。直至写这本书,作者对自己做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在做素材整理的过程中,书中涉及的人、事、物,一幕幕,不断地搅动作者的很多回忆,让作者觉得“仿佛回到了18年前那个认认真真的学生,曾经的自己,那时的梦想,那时的热爱,那时,所有让自己欣欣然奔向社会人生的勇气和力量,都在此时,越过时光,一点一点地浮现、重现,催我清醒所向。所以,我觉得,我是用了18年,折返回到了少时的自己”,这便是“始终”的第二层含义。
  
  初次与作者见面,是2012年的深秋,北京已经转冷。她带了一小箱子书亲自来北京与我们讨论书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言谈中,这个并非做出版的南方女子,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意见却的确对路,虽不能以专业语言表述,但是她所表达的那种感觉却是图书设计需要的。
  考虑到这本书的内容阅读性很强,文字很有亲和力,我们打算找著名装帧设计师陆智昌来做,以提升图书的整体效果。随后,我们进入了焦急、漫长的等待。
  两个多星期过去后,陆先生那边有了回复,由于这本书脚注较多,他所用的专业设计软件没法一键解决这个问题,而由于多方因素,本书的出版日期无法再往后推,所以,这次只能与大师擦肩而过,无限惋惜。
  随后,作者亲自操刀和几个朋友一起设计这本书的封面和版式,亲自选景请朋友拍摄书中所需的照片,并配以小诗般的图片说明。初稿出来后,感觉很不一样,她对装帧设计的敏感性和感悟力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整个设计、校对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沟通。这个出生、成长于金华山里的女子,外表宁静温婉,言谈中,透露着率真和果敢。一如她的文字,有点唯美理想情怀,却不乏真知理性和执着。正如作者在文中介绍的那个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作者也是以“等云到”的态度来做这本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书。后期,就在我们已经调好内文用纸准备下印厂的时候,作者觉得整体效果还有待调整,又调整了封面设计和内文及封面用纸。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折腾,但是,我们无限珍惜,能与这样的作者相遇,是对我们不断创新和进步的一种砥砺。
  《始终》这本书,陪伴我从2012到2013。总是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翻开稿子,静静地阅读。因为,我觉得,只有在那样的时刻,万籁俱寂,当自己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走进作者描述的那些情境,才能与那些发自内心的文字产生共鸣。果然。
  感谢作者,以她的见识、情怀、热爱,洗礼着人生的情操。
  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作者带给我们的,对教育及人生的这份深意。(池春燕)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