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过山河记耿翔9787570201020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2-01(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过山河记耿翔9787570201020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2-01(波)

正版图书 书友可放心下单

104.27 6.6折 159 九品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耿翔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01020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59元

货号9787570201020

上书时间2024-05-27

百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耿翔,陕西永寿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原咸阳师专)中文系。历任永寿县中学教师,咸阳市文联干部,陕西日报社《星期天》编辑部编辑。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作家会议,同年9月,参加诗刊社第九届“青春诗会”,2001年,在北京出席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现任陕西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过山河记(共4册)》收录了作者的三部诗歌作品和一部散文作品。

作者简介
耿翔,1958年生,陕西永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诗刊》《十月》《花城》等。已出版《西安的背影》《采铜民间》《长安书》《大地之灯》等八部诗歌、散文集,作品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及《诗刊》年度奖等。

目录
秦岭书
上卷:朱鹮的秦岭
  一抹朱红
  鸟的门,向鸟打开
  一幅国画
  活下来的飞天
  茅屋里
  底色
  泥土的温暖
  遗失的情书
  剥开
  吉祥的符号
  坚贞的身上
  霜降
  回响
  家祭
  最后一个图腾
  风把秦岭吹乱
  影子
  看见
  大雪不远
  印章
  鸟道
  秦岭不死
  试声
  一扇木门里
  图案
  占满天空的秦岭
  枯葵
  疼爱
  守鸟人
  三朵雪花
  神秘之门
  秘本
  简体的飞翔
  被时间误读
  抖瑟的手
  一只飞鸟的高度
  心跳
  孤独者的声音
  红晕
  血脉之上
  又见南山
  内心的火焰
  再敲秦岭的柴门
  轻轻啄开
  描绘朱鹮
  一地星光
  让我仰望
  牵挂

内容摘要
 耿翔著的《过山河记》分为《过山河记·长安书》、《过山河记·秦岭书》、《过山河记·马坊书(散文卷)》、《过山河记·马坊书(诗歌卷)》四册。
《过山河记·长安书》是一部诗集,收录诗人耿翔关于长安的诗歌百余首。在长安,远离乡土的漂泊,使诗人对这座浪漫的诗歌之城,爱恨交加,悲欣交集,从而用诗歌解读一座城市烙印在身上的情感真相。这些诗歌情感真挚,内敛克制,表达了诗人较高的诗歌艺术水平和感受能力。 《过山河记·秦岭书》是一部诗集,收录诗人耿翔在秦岭的所思所想,诗人穿越在大地最雄壮的山脊,俯瞰万物,却把诗歌的视觉,独自对准了一种飞鸟
朱鹮,并直呼为“众神之鸟”。这部诗集也关注脚下的土地,但更多的,是对一些超拔之物的关注,体现了诗人不俗的架构能力和文本水平,体现了诗人良好的理论水平。 《过山河记·马坊书(诗歌卷)》是一部诗集,收录诗人耿翔关于马坊的诗歌百余首。在马坊,诗人倾情于乡土。对马坊深入持久的诗性观照,以及个人记忆和生命经验的呈现,还原了故乡土地上人与事物的内在真相。这些诗情感真挚,意蕴强烈,贯穿始终的,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故乡的人的强烈的感恩。 《过山河记·马坊书(散文卷)》是一部长篇散文。这部散文是非虚构写作的杰出代表,诗人立足故土,写出了对故土马坊的一草一米的情感。对马坊深入持久的观照,以及个人记忆和生命经验的呈现,还原了故乡土地上人与事物的内在真相。这部散文流畅自然,细节生动,对事物的揭示具有说服力。

精彩内容
 1这些马的呼吸/贴着,一些草木透明的根茎/我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只有马/能帮我回忆出,一座乡村/围绕着粮食响动的/那些声音。它们的亲切/我已经说不出来,只有在马的/呼吸里聆听。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些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我记得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
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作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
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
,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我对马的欣赏,就像对父亲的欣赏,在许多时候,都让目光沿着马鬃滑落,一直滑落到它毛色最光亮的脖子上。那一刻,我很容易想起从母亲嘴里听来的织物的名字,比如丝绸。而真正的丝绸,那时从来没有用手摸过。于是,从心里生出一种青春少年的急切:一定要享受一下抚摸丝绸的感觉。我的手,在乡野上最富有的阳光和风的怂恿下,突然向马的脖子伸去,一种栗色的光滑,模糊地告诉我丝绸到底像什么。
等我抬起头,碰到马在似懂与非懂之间回头注视的眼
神,我才稚嫩地发现,在大地上生长得最美丽的眼睛,绝不为人类所独享。
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
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但那时,我只迷恋马的眼睛的美丽,甚至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冷不防遇到一些人美丽的眼睛,总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