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现代美术创作方法论研究,
¥
89.82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叶春辉、王希 著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叶春辉、王希 著
-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536136953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1页
-
字数
410千字
-
丛书
美术院校人文素质系列研究丛书
- 【内容简介】
-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写作主要是以西方美术史、美术批评话语为参照的写作方式。本书则通过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方法的技术演进、理论变革及在历史时空更替中的美术创作方法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进入到一种“以中国为核心”的写作方式的自主轨道上采。全书分五章,主要从中国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大错位、美术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美术创作方法的重建与过渡和中国当代美术生态等角度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方法论进行了多维的阐述。
- 【目录】
-
导论思维定式决定论
第一章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大错位(1905—1949)
第一节第一次历史性大错位
一、大错位:美术变革与反传统
二、20世纪上半叶美术大变革理论框架
三、中西美术的“文化相对主义”理念
第二节20世纪美术留学与创作方法论的异同
一、20世纪美术留学先驱
二、20世纪美术留学“十大家”
三、美术留学“四杰女画家”
第三节从“新兴木刻”到“延安木刻”的成功
一、新兴木刻运动与民族性
二、延安木刻与大众化的发展
三、中国文艺的革命现实主义与结论
第四节在“国统区”徐悲鸿、徐志摩的“二徐之辩”
一、“二徐之辩”争论的背景
二、“二徐之辩”的核心内容与影响
三、“二徐之辩”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对西方部分当伐艺术家的认同与否
四、“二徐之辩”争论的第二个焦点是:二人大相径庭的艺术观、教育观
五、“二徐之辩”争论的第三个焦点是:如何看待西方现代绘画决定着中国的创作方法论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1950—1984)和(1985—1995)
第一节第二次历史性大错位(1950—1984)
一、“十七年美术”的创作方法论(1949—1965)
二、“文革”时期美术的创作方法论(1966—1976)
第二节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1985—1995)
一、过渡期的美术创作方法论(1977—1984)
二、“八五美术思潮”时期的创作方法论(1985—1989)
第三节整个20世纪的中国绘画创新思维
一、写实主义的巨大影响
二、20世纪“50后”、“60后”的美术创作
三、“70后”一代美术变革
四、“80后”一代美术变革
第三章美术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一三大画家群体互动式的分分与合合
第一节西方美术在中国的“软着陆”与地域化形成
第二节三大美术地域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上海地域化美术群体
一、上海地域化美术群体与江浙地区的归属
二、上海土山湾画馆与“宗教油画”的兴起
三、上海美术地域化时期的美术教育
第四节岭南地域化美术群体
一、岭南文化与美术地域化的形成
二、岭南美术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三、第一代岭南美术地域化的代表人物
四、第二代岭南美术地域化的代表人物
五、岭南美术地域化的其他代表人物
第五节北京画派与地域化美术群体
一、“美术革命”与北京美术地域化
二、京津美术地域化的代表人物
第六节地缘美术学:学科架构、方法论上的探究
一、横向比较:其他学科与地缘美术学
二、纵向比较:地方画派与地缘美术学
三、未来研究学科:地缘美术学
第四章重建与过渡一中国美术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第一节“艺术化”了的脱离,还是脱离了的“艺术化”
第二节机制与体制的分离
第五章中国当代美术生态纵览(1985—2005)
第一节当代艺术前十年(1985—199S)
一、前奏(1979—1984)
二、“八五美术运动”
三、“后八九”与90年代前期艺术创作(1990—1995)
第二节当代艺术后十年(1995—2005)
一、“艳俗艺术”与其艺术家
二、“青春残酷绘画”与其艺术家
三、实验水墨艺术的发展
四、女性艺术的发展
五、架上绘画外的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
六、其他重要艺术展事与798艺术区的崛起
第三节未来创作方法论的问题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