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

都是一本 不含光盘,激活码等赠品 24小时发货

4.99 八五品

库存56件

山东滨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康 著;胡荣桂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9787568041041

上书时间2024-11-28

读友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康 著;胡荣桂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9
  • 版次 1
  • ISBN 9787568041041
  • 定价 5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8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内容简介】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共14章,包括绪论、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干扰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前7章是理论生态学部分,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介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与理论;后7章是应用生态学部分,较详细地论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与理论在干扰、退化环境的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生态系统管理,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环境问题的产生(1)  

1.1.1环境与环境问题(1)  

1.1.2环境问题的产生(1)  

1.1.3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危害(2)  

1.2环境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趋势(4)  

1.2.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4)  

1.2.2环境生态学的产生(5)  

1.2.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发展趋势(6)  

1.3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9)  

1.3.1生态学(9)  

1.3.2环境科学(10)  

1.3.3其他相关学科(11)  

思考与练习题(12)  

第2章生物与环境(13)  

2.1生命的起源与地球环境的演变(13)  

2.1.1生命的起源与早期地球环境的演变(13)  

2.1.2地球上的生物(18)  

2.1.3地球的自我调节理论——Gaia理论(20)  

2.2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24)  

2.2.1环境的概念(24)  

2.2.2环境的类型(24)  

2.3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27)  

2.3.1环境因子(27)  

2.3.2生态因子(27)  

2.3.3生态因子的类型(28)  

2.4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29)  

2.4.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29)  

2.4.2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30)  

2.4.3生命系统的稳态特性(31)  

2.4.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5)  

2.5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8)  

2.5.1光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38)  

2.3.2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0)  

2.3.3水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1)  

2.3.4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42)  

2.3.5风对生物的影响(44)  

思考与练习题(47)  

第3章种群生态学(48)  

3.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48)  

3.1.1种群的概念(48)  

3.1.2种群的基本特征(48)  

3.2种群的动态(49)  

3.2.1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9)  

3.2.2种群的统计特征(51)  

3.2.3种群的增长(53)  

3.2.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8)  

3.3种群的调节(60)  

3.3.1种群调节因素(60)  

3.3.2种群调节理论(61)  

3.4种群的生态对策(62)  

3.4.1能量分配原则(62)  

3.4.2繁殖策略(62)  

3.5种群关系(63)  

3.5.1种内关系(63)  

3.5.2种间关系(65)  

思考与练习题(68)  

第4章群落生态学(70)  

4.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70)  

4.1.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70)  

4.1.2群落的基本特征(71)  

4.2群落的组成(72)  

4.2.1群落组成的性质分析(72)  

4.2.2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74)  

4.2.3种间关联(76)  

4.3群落的结构(77)  

4.3.1群落的结构要素(77)  

4.3.2群落的垂直结构(81)  

4.3.3群落的水平格局(83)  

4.3.4群落的时间格局(84)  

4.3.5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84)  

4.3.6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86)  

4.4群落的演替(88)  

4.4.1群落演替的概念(88)  

4.4.2群落的形成及发育(88)  

4.4.3群落演替的类型(90)  

4.4.4群落演替的理论(93)  

4.4.5有机体论和个体论的两种演替观(95)  

思考与练习题(96)  

第5章生态系统生态学(97)  

5.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97)  

5.1.1生态系统的概念(97)  

5.1.2生态系统概念的发展(97)  

5.1.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98)  

5.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00)  

5.2.1生态系统的组分(100)  

5.2.2生态系统的结构(101)  

5.3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105)  

5.3.1初级生产(105)  

5.3.2次级生产(110)  

5.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12)  

5.4.1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112)  

5.4.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113)  

5.4.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114)  

5.4.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分解与能量循环(115)  

5.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17)  

5.5.1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17)  

5.5.2水循环(119)  

5.5.3碳循环(121)  

5.5.4氮循环(123)  

5.5.5磷循环(125)  

5.5.6硫循环(125)  

5.5.7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127)  

5.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29)  

5.6.1信息与信息量(129)  

5.6.2信息及其传递(130)  

5.7生态系统的平衡及自我调节(131)  

5.7.1生态平衡的概念(131)  

5.7.2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132)  

5.8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133)  

5.8.1森林生态系统(133)  

5.8.2草原生态系统(136)  

5.8.3河流生态系统(137)  

5.8.4湖泊生态系统(138)  

5.8.5湿地生态系统(140)  

5.8.6海洋生态系统(143)  

5.8.7城市生态系统(146)  

思考与练习题(149)  

第6章景观生态学(151)  

6.1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51)  

6.1.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含义(151)  

6.1.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153)  

6.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156)  

6.2.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56)  

6.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158)  

6.3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161)  

6.3.1景观格局的概念(161)  

6.3.2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162)  

6.3.3斑块的结构和功能特征(162)  

6.3.4廊道、网络与基底的结构和功能特征(164)  

6.3.5景观镶嵌体格局与生态学过程(164)  

6.4景观的稳定性和变化(165)  

6.4.1景观的稳定性(165)  

6.4.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165)  

6.4.3景观动态变化的模拟分析(166)  

6.4.4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166)  

6.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66)  

6.5.1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166)  

6.5.2景观指数(167)  

6.5.3空间统计学方法(169)  

6.6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71)  

6.6.1景观生态学应用的指导思想(172)  

6.6.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172)  

思考与练习题(173)  

第7章全球生态学(174)  

7.1全球变化(174)  

7.1.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174)  

7.1.2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75)  

7.1.3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76)  

7.2全球变化的影响及人类的响应(176)  

7.2.1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176)  

7.2.2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180)  

7.3全球生态学(182)  

7.3.1全球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82)  

7.3.2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84)  

7.3.3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85)  

7.3.4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88)  

7.3.5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90)  

7.3.6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193)  

思考与练习题(194)  

第8章生态系统服务(195)  

8.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研究现状(195)  

8.1.1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195)  

8.1.2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195)  

8.2生态系统服务分类(197)  

8.3生态系统服务的特征(199)  

8.3.1生态系统服务的一般特征(199)  

8.3.2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结构(200)  

8.3.3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与测度(201)  

8.4生态系统服务评估(203)  

8.4.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03)  

8.4.2生态系统服务制图(207)  

8.4.3生态系统服务模拟(210)  

思考与练习题(213)  

第9章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214)  

9.1生物多样性(214)  

9.1.1生物多样性概述(214)  

9.1.2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215)  

9.1.3生物多样性保护(222)  

9.2生物安全(241)  

9.2.1生物安全概述(241)  

9.2.2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247)  

9.2.3生物入侵的安全问题(253)  

9.2.4生物安全管理(255)  

思考与练习题(265)  

第10章干扰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266)  

10.1干扰及其生态学意义(266)  

10.1.1干扰的定义、类型及性质(266)  

10.1.2干扰的生态学意义(269)  

10.2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271)  

10.2.1自然干扰(271)  

10.2.2人为干扰(271)  

10.3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273)  

10.3.1传统劳作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干扰(273)  

10.3.2环境污染(273)  

10.3.3不断出现的新干扰形式(274)  

10.4干扰生态学的理论(274)  

10.4.1干扰层次性原理(274)  

10.4.2干扰尺度原理(275)  

10.4.3干扰传播原理(275)  

10.4.4干扰生态学的应用实例(275)  

10.5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成因、类型和特征(277)  

10.5.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277)  

10.5.2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277)  

10.5.3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278)  

10.5.4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279)  

10.5.5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281)  

10.5.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步骤(281)  

10.6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282)  

10.7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与基本理论(283)  

10.7.1生态恢复的定义(283)  

10.7.2恢复生态学的定义(283)  

10.7.3生态恢复后的特征(283)  

10.7.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284)  

10.7.5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285)  

10.8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287)  

10.8.1生态恢复的目标(287)  

10.8.2生态恢复的原则(288)  

10.8.3生态恢复评价(288)  

10.8.4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289)  

10.8.5生态恢复的一般操作程序(290)  

10.8.6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290)  

10.9基础设施生态化(298)  

10.9.1基础设施生态化的定义(298)  

10.9.2基础设施生态化的方式及意义(298)  

第11章污染生态系统修复(299)  

11.1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299)  

11.1.1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生态过程(299)  

11.1.2污染生态效应(304)  

11.1.3污染生态效应评价(310)  

11.2污染生态诊断(313)  

11.2.1生态系统污染衡量标准(313)  

11.2.2污染生态诊断方法(314)  

11.3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修复(319)  

11.3.1传统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319)  

11.3.2污染的生态修复(321)  

11.4生态工程(324)  

11.4.1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发展(325)  

11.4.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328)  

11.4.3污染控制生态工程(331)  

思考与练习题(339)  

第12章生态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340)  

12.1生态监测概述(340)  

12.1.1生态监测的内涵及意义(340)  

12.1.2生态监测的内容与目标任务(341)  

12.1.3生态监测的分类(341)  

12.1.4生态监测的特点(342)  

12.1.5生态监测发展历程与趋势(342)  

12.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监测分析(344)  

12.2.1生态监测指标选取原则(344)  

12.2.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345)  

12.2.3生态监测技术方法(345)  

12.2.4生态监测方案制定(346)  

12.3生态评价(347)  

12.3.1生态评价的内涵与实质(347)  

12.3.2生态评价的内容及目标(347)  

12.3.3生态评价任务(348)  

12.3.4生态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348)  

第13章生态系统管理(352)  

13.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内涵(352)  

13.1.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352)  

13.1.2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353)  

13.1.3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353)  

13.1.4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354)  

13.2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355)  

13.2.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355)  

13.2.2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355)  

13.2.3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356)  

13.2.4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356)  

13.2.5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技术与途径(358)  

13.3我国几种生态系统的管理(360)  

13.3.1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360)  

13.3.2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362)  

13.3.3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363)  

13.3.4旅游业生态系统的管理(366)  

思考与练习题(368)  

第14章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369)  

14.1可持续发展观(369)  

14.1.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369)  

14.1.2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思想(370)  

14.1.3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与指标(372)  

14.1.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373)  

14.1.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375)  

14.2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原理(377)  

11.2.1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77)  

14.2.2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动力学机制(378)  

11.2.3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控制论原理(379)  

14.3生态规划(380)  

14.3.1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发展(380)  

14.3.2生态规划的程序与内容(383)  

14.3生态文明建设(386)  

14.3.1文明与生态文明(387)  

14.3.2生态文明建设(389)  

14.3.3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根本目的(394)  

14.3.4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395)  

主要参考文献(398)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