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研究

所有图书都为单本,套装勿拍,24小时发货,缺货第一时间通知

7.79 3.0折 26 八五品

仅1件

山东滨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放勋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00485223

上书时间2024-08-11

读友图书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放勋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85223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5页
  • 字数 219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程师职业切入,首先对影响制约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一组核心概念进行了分析性的定义,在梳理并反观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师伦理责任新的诉求。其次,对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并系统地分析了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逻辑结构。最后,通过对我国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深度分析,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本书从制度层面提出了既有我国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何放勋:博士,1964年生,湖南祁东人。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工程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多项;在重要、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的辨析    二、关于伦理责任的研究    三、关于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第二章 工程师职业与工程师伦理责任  第一节 工程师职业    一、工程师职业的由来    二、工程师的职业特征    三、工程师的职业困境  第二节 工程师伦理责任    一、伦理责任    二、工程师伦理责任    三、工程师伦理责任与其他行业人员伦理责任的异同    四、工程师伦理责任与其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责任伦理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变    一、“忠诚”和“服从”:军事艺术工程范式阶段的要求    二、工程“效用”最大化:工具工程范式阶段的目标    三、工程利益相关者“满意”:过程工程范式阶段的诉求第三章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合理性论证  第一节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工程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哲学:科学与人文的携手统一    二、技术哲学:技术二重性的必要张力    三、工程哲学:系统与整体的考量    四、应用伦理学: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理据第四章 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逻辑结构  第一节 利益:伦理责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道德与利益的关联    二、工程利益关系与伦理(道德)责任  第二节 责任主体:伦理责任教育的目的    一、主体与责任主体    二、工程师伦理责任主体  第三节 责任感:伦理责任教育的旨归    一、角色身份:责任意识的定位维    二、责任情感:责任意识的动力维    三、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方向维    四、良心:责任意识的监督维    五、责任行为:责任意识的行动维第五章 我国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政策导向不明确、不连续    二、中观:认识上的偏差与实践上的缺失    三、微观:伦理责任感的缺乏与伦理抉择的两极分化  第二节 我国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科学”化与“工程”化之间的矛盾    二、狭隘的学科教育设计与综合复杂的工程实践要求的矛盾    三、事实与价值的“分”与“合”的矛盾第六章 我国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建立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支持系统    一、建立国家层面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制度    二、建立工程社团伦理章程制度    三、建立和健全企业伦理责任制度  第二节 建立高校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长效机制    一、建立工程师伦理责任素质培养制度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三、创新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方法  第三节 促进工程师伦理责任内化,践行工程师伦理责任    一、自我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工程师伦理责任内化的动力    二、认知水平:工程师伦理责任内化的主观条件    三、工程实践(训练):工程师伦理责任内化的客观条件结语致谢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