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

实图拍摄 以图片为准 单本非套书 每天下午6点前发快递 非偏远包邮包邮包邮包邮包邮包邮

11.86 3.1折 38 九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卫·克罗图(David Cror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邱凌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23

凌峰图书包邮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大卫·克罗图(David Croreau)、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 Hoynes)、邱凌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3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49843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47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未名社科·新闻媒介与信息社会译丛
【内容简介】
  《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以作者建立的“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为基本框架,以新鲜、生动、翔实的案例和深邃有力的理论分析了媒介产业、媒介内容、媒介技术、积极的受众以及媒介外的社会世界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我们勾勒出媒介与社会世界的关系的生动图景。此书已出至第三版,前两版在美国学界备受好评。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之上增添了新鲜实例,更新了资料数据,可谓媒介社会学领域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大卫·克罗图(DavidCroteau),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ⅥrginiaCowanonwealthUniversity)社会人类学副教授,波土顿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讲媒介社会学课程.著有《政治与阶级划分: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左翼》(patiticsandtheClassDivide:Working
  PeopleandtheMiddle-ClassLeft)。
  威廉·霍伊尼斯(WilliamHoynes),美国纽约帕基酱希瓦瑟学院(vassarCollegeinPoughkeepsie)社会学系副教授。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讲媒介、文化和社会理论方面的课程。著有(《公共电视上市:媒介、市场与公共领域》(PublicTelevisionforSale:Media,theMarket,andthePublicSphere)。两位学者曾共同出版了(《非请莫来:媒体如何限制政治讨论》(ByInvitationOnly:HowtheMediaLimitPoliacalDebate,1994)、《运营媒体:在商业媒体与公共利益之间》(TheBusinessofMedia:CorporateMediaandthePublicInterest,2001)。
  译者简介:
  邱凌,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传播学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著有《“上星”后的山东电视台》。
【目录】
第一部分媒介·社会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世界
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的崛起
媒介与社会
媒介社会学
媒介与社会世界的模型
结论

第二部分生产:媒介产业与社会世界
第二章媒介产业经济学
所有权模式的改变
整合与兼并的结果
所有权集中的影响
牟利的大众媒介
广告的影响
结论

第三章政治对媒介的影响
“非法广播电台”的案例
有关媒介管理争论的普遍观点
《第一修正案》
“公共利益”与政府管理之间的争论
从国际视角看政府管理
对媒介所有权的管理和控制
对媒介内容和发行的管理
非正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压力
结论

第四章媒介组织和从业人员
经济和政治约束的限制
媒体工作的组织机构
职业角色与职业社会化
因特网的规则
流行、明星和决策
结论

第三部分内容:媒介对社会世界的表征
第五章媒介与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新闻媒介与争论的局限性
电影、军队和男性气质
电视、流行和意识形态
说唱音乐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吗?
广告与消费文化
广告与文化的全球化
结论

第六章社会不平等与媒介再现
比较媒介内容与“真实”世界
内容的意义
种族与媒介内容:包含、角色和控制
性别与媒介内容
阶级与媒介
性取向问题:脱离虚幻,走进媒介?
结论

第四部分受众: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媒介影响与政治世界
媒介与政治精英
媒介与公民个人
媒介和社会运动
“新闻媒介”与新闻
政治与娱乐媒介
全球性媒介,全球性政治
结论

第八章积极的受众与意义的建构
积极的受众
意义:能动性和结构
为媒介与社会地位解码
媒介使用的社会语境
积极的受众和阐释性“抵制”
媒介的乐趣
结论

第九章媒介技术与社会变化
媒介技术的本质和结果
技术与媒介环境
媒介技术的社会性建构
因特网与交互性媒介的未来
结论

第五部分全球化和未来
第十章全球文化变革中的媒介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性的媒介产业
全球性的媒介内容
全球性的媒介消费:“地球村”的限制
后话:无处不在的变化和大众媒介的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汉对照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