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随遇而安9787533932510
¥
18.64
5.7折
¥
32.8
九品
仅1件
作者孟非
出版社浙江文艺
ISBN9787533932510
出版时间2011-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8元
货号9787533932510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随遇而安》包含了四十篇动情文字,讲述孟非四十年非常经历,从重庆到南京,从幼年到不惑,从印刷工到名主播……孟非这四十年的经历,真实而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孟非在《随遇而安》这部作品中第一次回顾人生,并亲自执笔,讲述了从重庆到南京,再到中学时代、工作经历,尤其难得的是他对电视台部分的大量回忆,让大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孟非,并从他非同寻常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作者简介
孟非,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主持过的节目《南京零距离》、《绝对唱响》、《名师高徒》、《非诚勿扰》。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主持人”、“中国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2010年主持《非诚勿扰》,收视率在全国同时间段获得第一,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2011年6月起开始主持《非常了得》。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重庆·童年
一、乡愁
二、童年
三、我的外婆
四、我眼中的重庆
第二部分 南京,南京
五、小资本家爷爷
六、重庆和南京的差别
七、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
第三部分 印厂生涯
八、印刷工
九、这就是劳动人民
十、工伤
第四部分 走进电视台
十一、打杂
十二、成长
十三、“名记”
十四、迟到一年的公正
十五、轰动一时的报道
十六、走出低谷
十七、主持生涯
十八、他们说《非诚勿扰》
第五部分 难忘新疆
十九、爱上新疆
二十、喀纳斯
二十一、不醉不归
二十二、异域风情
二十三、贾娜尔
二十四、死生帕米尔
二十五、塔吉克风俗
二十六、传说有点儿美
二十七、公主堡历险
二十八、塔克拉玛干
二十九、克里雅
第六部分 随便说说
三十、我爱养狗
三十一、絮絮叨叨
第七部分 希腊启迪:民主与国民
三十二、民主的起源地
三十三、最后一分钟哲学
三十四、希腊的笑容
第八部分 德国:“人”字别有意味
三十五、不一样的世界杯
三十六、德国人的性格
三十七、熟悉的陌生人
第九部分 以色列十日谈
三十八、神秘的国度
三十九、我们不了解的以色列
四十、“人民公社”基布兹
内容摘要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
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
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
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随遇而安》内文附有大量没有曝光的孟非生活、工作照片,包括他的摄影作品,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精彩内容
对重庆这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来自我十二岁之前,之后我就跟着父母到了南京。
那时候的重庆真的是老重庆,至今我对它仍然怀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种想起来就要流泪的感情。面对那座城市,自私一点儿地说,我甚至不愿意看到它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希望童年记忆中的那座城市永远永远不要
有任何变化,好让我每一次回到那里都有清晰的记忆可以追寻。
前不久有个导演跟我说他很喜欢重庆,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重庆这个城市特别有立体感,山城嘛,依山而筑,正所谓“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第二,重庆方言特别有感染力,火暴中透着幽默感,幽默感
里透着智慧;第三,重庆的美食。
我赞同他的话。重庆这座城市的立体感是天赐的,在中国城市“千城一
面”的今天,重庆无论怎样都不会变得像其他城市一样。在其他大多数城市
想买一套能看江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会比买一套普通房子要贵许多,但在重庆,你想买套看不见江或看不见山的房子,还真不容易。在重庆,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开窗,看到的不是江,就是山。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就这样被重庆揽在怀中。因为重庆的路多为盘山而建,所以这里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车。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自行车是一种高级的娱乐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说到重庆,我印象最深的是终日阴霾,不见阳光。尤其是冬天,整个一 “雾都茫茫”。而在浓雾之中,又满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吊脚儿,一个摞着一个,从朝天门码头一直往上摞到山顶,远远望去,整座城市仿佛就是由吊脚楼组成的。《雾都茫茫》、《一双绣花鞋》、《重庆谈判》这类以国共和谈或以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为背景的影视剧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吊脚楼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重庆拍时代背景为三四十年代的电视剧或电影,选景都并不困难,一九四九年前重庆什么样,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什
么样。很多年后,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影视剧,不管拍得多烂,我都会多看几眼。
小时候我经常去朝天门码头,黄黄的江水浩浩荡荡地流过码头,斑驳的台阶没在江水里,人站在下边往上看,一层层的,看不到头。前年我回重庆,在朋友的陪同下又去了一趟朝天门,朋友骄傲地对我说,重庆会被打造成“小香港”。我去过之后却很后悔,因为,那里已经完全没有我童年的记忆了。
在重庆生活的十二年,积累了我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谊,直到现在,不曾淡忘。如果我的性格中还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庆这座城市给我的。后来到了南京,原来的亲戚朋友都不在那儿了,没过几年又遭遇家庭变故,那时的阴影让我对儿时在重庆的时光更加怀念。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现在我每次回重庆,看到小时候的朋友都觉得跟亲人一样。在重庆,街坊邻居真的就跟亲戚一样。我举家搬迁离开重庆的时候,很多老邻居一家老小都到码头来送别,直到今天想起这一幕,都让我热泪盈眶。不光如此,长大之后每次我回重庆,离开的时候总还有过去的小伙伴送我。
二〇一一年春天回重庆,帮我张罗吃饭的是小时候和我一块长大的重庆日报社的唐彤东。他问我都要叫谁,我说把小时候在一块儿玩儿的朋友都叫上吧,有很多人真的想不起来了,毕竟快三十年了。后来男男女女一口气儿来了有两桌。见面之后,他们挨个儿帮我恢复记忆,这个问“你不记得我了”,那个说“我是谁谁谁”。这么介绍了一轮过后,我突然想起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儿,闹着玩儿的时候把我脑袋打出了血
,害得我第二天就发烧了。我记得他叫杜波。我顺口讲了这件事,众人皆笑,桌上的人就告诉我,杜波调到北京工作了。巧的是,当时杜波的妹妹在桌上。不一会儿,杜波就从北京打电话来了,他在电话里大笑:“这点儿破事儿你还记得啊?我以为你都忘了。”替我张罗这顿火锅的东哥在报社广告部工作,所以晚报、晨报的记者加摄影来了一堆人。一个年轻记者说,提点儿问题拍点儿照吧?东哥在边上嚷嚷:“快点儿问,快点儿问,我们吃饭呢。”那个记者很配合地说:“好好好,我抓紧。”之后摄影记者在一旁一个劲儿拍,东哥又说:“你们有完没完,差不多就行了!”我有点儿过意不去,就说:“来都来了,又是自家人,让他们问呗。”东哥这才没再催促—其实人都是他叫来的,还一个劲儿催人家“差不多就行了”。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伙伴们,可爱、真挚、重情义,跟他们的感情,也
是我在重庆永远无法割舍的情谊。第二天我在机场翻报纸看到,头天晚上我们这顿饭的内容和照片,重庆的报纸出了一个整版。
不仅重庆的朋友对我好,就连重庆的媒体也透着对我的格外厚爱。七八年前,江苏台还没有《非诚勿扰》栏目的时候,我在《南京零距离》做新闻主播,那个栏目只在江苏播出,所以有关我的报道基本上都只在江苏的媒体上,而江苏之外的媒体好像就只有重庆的报纸了。他们曾经大篇幅介绍过我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他们认为这人是重庆出去的,感情使然。
前年我妈到重庆陪我外婆住了一段时间,那是《非诚勿扰》栏目刚火起来的时候,不知道哪个记者打听到我外婆是重庆日报社的老员工,还住在报社里,于是找到我外婆家。我妈和我外婆俩老太太加在一起一百六十多岁了,被找上门来的记者吓到了。记者问了很多,还逼着老太太把我小时候的照片翻出来。之后还问,孟非小时候住哪儿?我妈告诉他们,住在报社山顶上那栋灰色的筒子楼里。于是记者们又找到那栋旧房子(现在住着民工)拍了一通。P-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