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老关中9787554114568
¥
12.54
3.0折
¥
42
九品
仅1件
作者吕向阳
出版社西安
ISBN9787554114568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554114568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老关中》是作家吕向阳最新散文集,作者吕向阳将关中涝池、窑洞、厦房、戏楼、磨房、木匠、泥老虎等老建筑、老行当、老艺术以文、图、摄影唱和呼应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散文书写讲究文化考据,又饱蘸情感眷恋,文字古雅洗练,结构恢弘,全书十八篇文章,十八幅作者亲手绘制的插图,并有大量长期在一线采风的精美珍稀图片,周明、王宗仁、吴克敬等名家倾情感作序,值得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吕向阳,1961年出生于陕西岐山脚下的京当镇衙里村,父亲是文化干部,母亲是教师。1979年至1982年在兰州军区服役,后在岐山任教两年。1985年起在宝鸡日报社工作,现任宝鸡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
作者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地市报十大创新人物、第三届中国地市报“十佳”总编辑。出版全国首部话本式大型报告文学集《三十六个挖宝人的命运》,在《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晚报》、《西安晚报》上连载。散文集《神态度》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散文作品《小人图》获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神态度》(又名《封神新榜》十六封)长篇散文在《美文》连载。80多篇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
目录
涝池
窑洞
夏房
门楼
戏楼
祠堂
油坊
磨坊
庙会
拴马桩
臊子面
铁匠
木匠
石匠
骟匠
簸箕匠
樵夫
附录
附录一:风考古
——吕向阳散文创作浅识 /吴克敬
附录二:用文字为民问文化“立碑”
——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解读/耿翔
附录三:长篇散文的文化叙事和乡愁美学
——以吕向阳“关中三部曲”为例 /章学锋
附录四:穿梭时空的老关中信使
——读《老关中》十八篇/宋天泉
附录五:倾情铸魂老关中
——评吕向阳长篇系列散文《老关中》的情、魂、根 /赵太国
内容摘要
《窑洞》、《夏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臊子面》、《铁匠》、《木匠》、《石匠》、
《骟匠》、《簸箕匠》、《樵夫》……《老关中》是作家吕向阳最新散文集,作者吕向阳将关中涝池、窑洞、厦房、戏楼、磨房、木匠、泥老虎等老建筑、老
行当、老艺术以文、图、摄影唱和呼应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
精彩内容
关中地下多宝物,地上却少景致。散落于乡间的庙宇、戏楼便是最恢宏的古建筑。庙宇修得像皇宫,神像尽管威武庄严却出不了大气。古戏楼像个大“合”字,敦实古朴,但台上却是活的人。它像把一座大房切开似的,一米高的台口铺上青石板,台子用木板铺成,两边的墙壁大都用瓦块砌得结实美观。粗壮的横梁上挂起油灯、汽灯,台子两边是吹拉弹奏的乐师,演员便在台子上吼叫起来,女子或戴着明晃晃的凤冠,或穿着大红大绿的古装,唯袖子能甩出半丈长;男人或戴着纱帽,穿着比砖头厚的鞋子,或脸涂得像狼窝子似的吓人,或像猴屁股似的通红,嘴中吐出的火像喷出的焰火,手中的钢鞭甩向从粱顶垂下的油灯,能溅起电焊似的火花,油灯还稳稳地在空中亮着……汶献旱我记·忆中的戏楼。
戏楼是乡间的大剧院。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听到唱戏,都眉开眼笑,像放了假一样开心。一个村子,再穷也要把戏楼修好,绅士捐大钱,穷人捐粮食,一个村子要压倒另一个村子,就要看戏楼排场不排场,演戏的有没有名角。昔日关中人建戏楼比盖庙兴学热情高、千劲大,不用下动员令,几天钱就捐齐了。
西府村村都有戏楼,老戏楼大多建于清末或民国初年,屋顶椽有碗口粗,粱有水桶粗,高得胜过庙宇。这些戏楼属土木结构,现已废弃坍塌。20世纪80年代初,唱老戏之风卷土重来,村村重修戏楼,用砖头水泥钢粱砌就,戏台也大了一倍,高过二层楼房,台内还有供演员休息的几间屋子,戏楼顶部大都镌刻有龙和凤凰;不少村子的村委会办公室平时就占用着戏楼,可见戏楼是乡村最好的建筑了。常听什么地方新修的路成了烂肠子,什么地方新修的水渠成了烂笛子,从没听说戏楼盖塌了。这大概与民间唱戏是为敬神祭祖的神圣仪式有关,谁也不敢“高梁面蒸献祭——哄爷爷”,否则人老八辈就要被别人戳脊梁骨,被唾沫星
子淹得抬不起头。
昔日乡间念不起书的人多,也没有电影、电视可看,戏就是贫民求之不得、企羡已久的精神大餐。秦腔说的是本地话,谁都能听得懂,戏剧编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看戏就像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一样解渴。
秦腔是永远的精彩故事。是上苍给下界的亲切诉说。
秦腔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秦人心灵,秦腔通过如画的境界嵌进秦人心版。乡间的人一看至0台子上的演员都像天仙下凡,女子称赞台上的“相公”长得端庄大气,男子称赞台上的“娘子”长得如花似玉,大饱眼
福的同时也想入非非。庄稼人哪见过这般画张上的人呢!他们于是天天念叨着:“宁喝某某尿下的,不喝壶壶倒下的!能吃某某屙下的,不吃地里打下的!”“老汉看了某某,三天不喝罐罐茶;小伙看了某某,三天打胡基都不乏……”于是,演员的名声比县长的名声大,甚至他们身上的缺点也成了优点,他们的父母也被编排成好多故事,其祖宗八代也被“人肉搜索”似的拉扯出来。每年麦子入仓,农人闲暇,正是关中乡间跟会看戏的时候。庙会和古会排着长队,扎堆而来,从法门寺排到龙门洞,只要你精神好,每天都有古会赶,每天都有大戏看。这时的乡间土路会扬起几人高的尘土,人跟着人,猪跟着猪,牛跟着牛,拥挤得像如今城里车辆堵塞的大道。常见乡间剃着“电光头”的老汉,穿着浆洗一新的褂子,戴着墨眼镜,乐陶陶地去看戏。也常见顶着黑帕帕的老婆,抬着燕子似的轻捷小脚向有戏台的地方挪动。这个时候,也
是村上光棍汉最开心的日子,几个人一嘀咕,裤裆里像打了伞,便到戏台下的女人堆去“扛仗”。P36-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