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与父母和解9787510848469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与父母和解9787510848469

14.32 3.7折 39 九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皓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8469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9787510848469

上书时间2024-06-25

代号永恒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话题与概念切中当下热点,传播性好。
作者身份权威,线上推广课程整装待发。
台湾金石堂畅销总榜第4,心理学大咖联袂推荐。
这本由许皓宜所著的《与父母和解(疗愈关系中最初的隐痛)》讲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其实那些似乎已经淡忘的童年经历,一直在困扰、伤害我们,影响着我们成年后各种关系的建立。在每段关系里,都有6个人:你、我和我们的父母。若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作者许皓宜拥有10年以上的心理咨询经验,帮我们梳理关系中的纠结。”所有的问题探索到根本,都与原生家庭脱离不了关系。想要了解一个人、疗愈一个人,势必得回归到家庭。

作者简介
许皓宜,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具有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认证合格咨商督导资格。
随着年岁往上攀爬,皓宜越来越体会到: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系所的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父母亲。

目录
推荐序一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吴娟瑜
推荐序二  找到宁静的美丽与平和的欢喜 杨俐容
前言  治愈我们身上的“父母病”
和解前的自我觉察:唤醒活在心底的16种内在小孩
解除“信任危机”
  为何与人相处会有困难
  为何无法在人前示弱
    Test 1 厘清自己:也许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在乎
  为何无法感觉自己的感受
    Test 2 启动感觉系统:每个行为背后都与感受相连
  为何常常无端对人发火
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
  为何不愿意接受现实
  为何总是看别人不顺眼
    Test 3 勇敢向父母抗争:把父母的责任还给他们
  为何无法控制地依赖别人
  为何会自我感觉良好
    Test 4 照顾内在小孩:对曾经脆弱的自己说话
承担“自主”的代价
  为何对小事缺乏胆量
  为何不敢拒绝别人
  为何难以自我控制
  为何不敢追梦
    Test 5 放下不属于你的遗憾: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与心理分裂的困境共处
  整合他人身上的好与坏:爱恨交织的矛盾
  整合自己身上的天使与恶魔:面具之下黑暗的我
  整合关系中的好与坏:家庭里的三角关系
  整合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被压抑的性别特质
    Test 6 挥别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才是真实人生
  理解父母:认识12种父母的真实模样
母亲是调节情感的“容器”
  压抑的“冰箱母亲”
  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
  强势的“狮子母亲”
  过分唠叨的“直升机母亲”
  制造伤痛的“刀子母亲”
  缺席的“透明母亲”
父亲是勇闯人生的“燃料”
  权威的“国王父亲”
  停留在青春期的“半熟父亲”
  暴力的“教鞭父亲”
  缺席的“隐形父亲”
  不同调的“颠倒父亲”
  退化的“孩子气父亲”
后记 珍惜有限的小孩时光

内容摘要
 父母不只给你基因,也给你命运!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如同烙印刻在我们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的感情。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因为在每段关系里都有6个人:你、我和我们的父母。
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第一步。若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能够用语言表达,创伤才有了疗愈的契机。《与父母和解(疗愈关系中最初的隐痛)》得作者许皓宜帮我们梳理爱恨纠缠的情绪,把我们说不出口的感受,用温婉、清晰的文字呈现出来,带领我们从理解父母到自我觉察。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改变我们的内在,才能真正收获外在顺遂的关系。

精彩内容
 为何与人相处会有困难被抛弃的孩子,突然醒来,他恐惧的目光环顾四周一切,只寻找他看不见的、迎上来的关爱眼神。——乔治·艾略特我从自己的经历里,深刻体会到“眼神”与“信任感”的关联。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害羞内向的人,对于上台说话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但我却在大一那年,成为需要上台说话的才艺班老师。进入心理学领域以后就更不用说了,我的工作必须常常面对一
群年纪大我一截的听众。犹记得第一次上台前,我焦虑地躲在厕所不断地深呼吸、与自己对话、搓揉双手、用手指在手掌心反复画着“人”字(据说这样可以缓和紧张,带来好运)。
随着讲课经验越来越多,我从原本一上台就羞红脸,逐渐练就到让这种羞红的感觉褪到脖子以下,以掩饰自己的窘迫不被人发现。但我知道,自己呼吸背后的恐惧仍然存在。
于是,我开始透过上台的机会,在每一次恐惧中思考:让我不安的是什么?
多年后,我终于找到答案:是眼神。
当我们与他人四目相交时,眼神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我们对于眼神的恐惧,来自对方的瞳孔,反射出我们的心,呈现出我们对自己的不肯定与不相信。
所以,要检视自己内在的信任感是否厚实,首先要关照“眼神”对我们的意义。
别人的眼神,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投影想象一下,如果眼前有一道目光正注视着我们,在那瞳孔的聚焦下,我们会有什么感受?
关爱、理解、包容、温暖、接纳、喜爱、专注……检视、批评、打分数、不屑、轻视、不谅解、不喜爱……叹息、伤心、失望、难过、气馁、忧郁、无可奈何……这些感受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影,也是我们在与他人接触时,最容易从别人眼神中抓取的讯息。当我们对别人的信任感越低时,越容易从对方的眼神里抓取到负面讯息;而当我们对别人的信任感越厚实时,则越容易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取到正面讯息。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投影。
那么,这面镜子的“投影内容”是如何构成的?
早在我们尚在襁褓中,躺在母亲怀里与她对望的那一刻起,透过母婴之间“相互凝视”的过程,母亲就把她眼中的投影传送到我们眼里。母婴之间的相互凝视,是我们建立信任感的最早起源。
孩子透过母亲的凝视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生命早期就发展出来“被凝视”的需要。如果从小没能被母亲“看够”,成年后就会不自觉地去寻觅别人的眼
神和目光;如果从小被母亲“看着”的感受不够美好,成年后对于真正信任别人就会产生困难。
亲密关系中往往潜藏着信任危机一位安静寡言的女孩,讲话非常轻柔,但她总是喜欢找特别多话的男孩相处。后来果真交了一位爱讲话的男朋友,每次约会,总是男孩滔滔不绝,女孩微笑点头。女孩说她喜欢这种感觉:两个人眼对眼交谈,感觉整颗心被填满,既温暖又充实。
两人结婚后,女孩才发现,这个原本特别多话的男孩其实相当安静。更让她难以忍受的是,男孩的眼
神逐渐从她身上转移到电脑屏幕上,或者电视播放的棒球比赛上。
看到男孩如此转变,女孩心里产生莫名的焦虑和躁动。于是,她开始说很多话,想要男孩把眼神重新转移到自己身上。慢慢地,原本安静的女孩变得“很吵”,但这种吵闹已经不是恋爱时热络的谈天分享,而是大吼大叫地责备男孩怎么可以如此欺骗她。
“我欺骗你什么了?”男孩不解,眼神仍然盯着
电脑。
“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其实你很安静?”女孩生
气地说,“你给我把脸转过来!”P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