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花夕拾•呐喊
  • 朝花夕拾•呐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朝花夕拾•呐喊

【如图发货】自然老旧(泛黄)

1.23 八品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鲁迅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16350600851460097

上书时间2024-07-25

小窗空对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B-510118001-056-4-3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鲁迅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2066540
  • 定价 14.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3页
  • 字数 160千字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较完整地记叙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在文中,作者饱含深情地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和反动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使革命青年从文章中得到了战斗的热情和反抗旧势力的决心和勇气。

  《朝花夕拾》是作者写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一个关于风俗、琐事和人物的美丑的价值观念。
   故乡的自然风物,童年生活中的人和事都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睡觉时,保姆长妈妈会讲美女蛇吃人的故事,还能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给童年时的“我”买来带图画的“三哼经”;小伙伴闰土的父亲善于在雪地里捕鸟;邻居衍太太又圆滑又阴诡等等。坐上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去东关看“五猖会”,正月十四夜等着看花纸上画的“老鼠成亲”那样尖腮细腿的仪仗队的出现,都是使他“极其神往”的。他津津有味地讲述看目连戏里无常时的种种情形,并由衷地喜欢那通人情的“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
  对童年生活描写得最为详尽的莫过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得幽默充盈、妙趣横生。百草园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里面有菜畦、皂荚树、桑葚,还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等,那里是他的整个世界。冬天,闰土的父亲还教他如何在雪地里捕鸟。最终,作者还是要告别他的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去最严厉的书塾也就是三味书屋念书。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人,但先生似乎很不高兴他问“怪哉”虫的事情。在三味书屋,虽然要认真读书,却也仍然可以在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寻蝉蜕,也可以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画画儿。文章写得充满童趣,生气盎然。

  《朝花夕拾》中也通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感受,对封建习俗和封建思想文化给予尖锐的讽刺和批判。童年的鲁迅是热爱图画的,当他收到长辈赠给他的《二十四孝图》时,先是高兴极了,接着就是扫兴和反感,因为封建孝道完全是违背人性的。像“老莱娱亲”这样的故事,他感到“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最使他反感的是“诈跌仆地”,鲁迅说:“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孝,本是伦之常,但统治阶级非要万事孝为先,以孝立国,出现了许多令人厌恶的事,比如“郭巨埋儿”。鲁迅非常同情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郭巨为了奉养母亲却要把亲生的儿子埋了,这委实使童年的“我”感到可怖。不但自己不想再做孝子,而且怕“我”的父亲去做孝子。家景正在坏下去,倘若父亲去学郭巨,那埋下去的岂不正是“我”么?甚而怕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是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人。这大概是那些讲“孝”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吧。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怀念师友的两篇文章。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对作者甚为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在异国土地上,藤野先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真挚无私的爱给了青年鲁迅极大的鼓舞。“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外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范爱农是友,是鲁迅在寻找别样的人们的路途中遇到的。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遭际是有典型意义的。他耿介、偏激,革命后,也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很,却最终在那个社会受到排挤,溺水而亡。作者对此充满同情和愤慨。
   《朝花夕拾》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但也夹杂着较多的对时事的评述。
   《狗猫鼠》是一篇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近似杂文的作品,这是针对“现代评论派”那些绅士们而写的,着重在给“媚态的猫”画像。鲁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痛绝,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这篇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强。
   《二十四孝图》则明确喊出“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他要寻求一种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是堕入地狱,也绝不改悔。作者斗争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朝花夕拾》以《范爱农》结束,说明鲁迅是重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的。通过范爱农遭际,作品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范爱农之死,便是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做的形象的批判。
   鲁迅对风俗民情是很感兴趣的。《五猖会》、《无常》中他对浙乡的迎申赛会做了甚为详细的描述,赛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都是鲁迅爱看的。他津津有味地讲述无常的形象:浑身雪白,戴着白纸的高帽子,拿着破芭蕉扇。劳动群众所创造的花纸、活无常、目连戏和迎神赛会等民间艺术,是他们追求美的一种表现,虽然是在套着迷信外壳的某些宗教活动中寻找精神寄托,却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美好愿望,算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因而作者把迎神赛会场面描绘得生动而逼真。无常在鲁迅笔下也是活灵活现,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也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爱民的一面。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它清新的风格、真挚的感情以及多言的简洁、洗练,体现了鲁迅。“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艺术追求,在鲁迅作品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9月出版。他把在1918年至1922年间写成的十四篇小说结集成书,命名为《呐喊》。“呐喊”之意是要用这些作品来给革命力量助威,“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理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彻底地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鲁迅在《呐喊》中创造了五十多个具有不同典型意义和不同性格的人物。这些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孔乙己可怜又可笑,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阿Q是国民性的魂灵的典型代表,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用自我麻醉来安慰痛苦和屈辱的精神胜利法,不但是旧中国农民的独有品性,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书中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从而造成了狂人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他穷途潦倒,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省的主题。作品讲述的是华老栓用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做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故乡》是鲁迅反映农民生活的著名小说。作品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的磨难,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与成年后的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所受到的人格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薪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之中,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做“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可怜的阿Q对自己的悲剧至死不悟。小说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不彻底性。
  反映农村生活的还有《风波》和《社戏》。《风波》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张勋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嚣张,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之中。随着张勋复辟失败,风波平息,农村又一切如旧。作品通过对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社戏》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童年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刻画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明天》和《一件小事》反映城镇劳动者的生活。《明天》中贫苦无助的寡妇单四嫂在救治病儿时盼望“明天”能出现好转,而“明天”则给她带来了丧子的更大不幸。作品以沉重的笔调描写了劳动妇女的凄惨处境。《一件小事》赞颂人力车夫舍己助人、真诚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自愧自省的精神。
   《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端午节》通过对方玄绰形象的描写,批评一些知识分子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白光》描写一个梦想升官发财的旧知识分子在科举落第后发疯致死的故事,鞭挞了这类人的卑污心理。《免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鸭的喜剧》记述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小鸭的乐趣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实际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幼年时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1898年,鲁迅进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鲁迅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西方的新文化,对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02年。鲁迅
【目录】
朝花夕拾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呐喊

 自序

 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已

 药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历年考题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