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
  •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
  •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

588 九五品

仅1件

辽宁大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年代光绪 (1875-1908)

发行机构北洋局

上书时间2023-04-23

研一缘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保存绝佳,不二藏品
商品描述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保存绝佳,不二藏品
中国历史上最小的钱币之一

光绪北洋零用一文解析:
        这枚光绪通宝,直径:1.5cm。北洋零用一文紫铜样,文字楷书,直读光绪,右通左宝。钱文外珠圈环绕,外围线型双龙拱日图案,外郭线型园周。面背地张,光滑坦荡,凸起钱文和图案,手感隆起,大气端庄。
背面中间竖写:“零用一文”,右左“北洋”,虽为零用,绝无马虎从事之意。币形虽小,但钱体规正,边道垂齐。反复观赏,真可谓:严谨、严正、严肃,厚重;捏在指尖,也不失小中见大,举轻若重风范。而对比同版黄铜普品,除了“三减一改”之外,竞无观感上的别样发现;真是黄红映衬,相映生辉。足显北洋造币大气严谨之风。
        光绪通宝是第一批采用机器制造制造的货币,也称为“机制币”。清末北洋指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当时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此币是当时流通的最小钱币。

  这种图案雕刻精美、文字书写清秀有力,内容极为耐人寻味,品相完整的钱币更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空间,因而其艺术收藏价值更是无法估测。

清末币制改革,采用西洋法,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开始铸造机制铜圆,续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停止。其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铸铜圆。期间主要铸造当十铜圆,版式繁多,仅以明显区别来划分,其版式可达百种以上。同时亦铸有五文、二文乃至一文的铜圆。

清代铜圆铸制主要以红铜材质为主(中央政府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但也有少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譬如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红铜者极少。

在铸制黄铜圆的省局中,包括当时的北洋银元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该局设立后“先仅铸当二十、当十、当五紫铜元”;在银元局给袁世凯的请示函中亦可见“设法鼓铸零用一文铜元,以与当二十、当十、当五等相辅而行。现已铸有成效,发市行使。”而该一文铜圆,即主要由黄铜铸就,并成为清代机制铜圆中面值最小,体量最小(重仅一克多)的种类。

北洋局所铸一文铜圆,体积虽微,然龙纹清晰,钱文鼓凸端美,甚为精致。在今天该一文币虽非珍稀,然因体量微小,铸相精美,遗存已然不丰,故也颇具收藏价值。
首识书相。一眼可见,本品面文“光绪通宝”四字,背“北洋零用一文”六字,皆楷书书体,文字书写甚为规矩,字形大小适中,布局协调,笔划横直竖立,起收有顿,转折见锋,力道十足,整体书相十分的端美俊朗。复观其面,左右钤有龙纹,呈环抱状,其龙纹虽然相对简练,然线条流畅而生动,十分清晰。毫无疑问,就此书相来看,其乃北洋局官铸出品无疑,其门得开。

次观铸相。不难看出,本品铸制精整有加,其直径约为15.47毫米,重约1.18克,体量微而仅指头般大小。可见其文字纹饰珠圈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地章平整如镜面。以此铸相而言,在如此微小的体量上,铸出此等精致纹饰和俊朗文字,可见钢模及其工艺之精矣。无需赘述,观铸识体,此等优良铸相,字非北洋局官铸莫属,开门无疑。

再察锈相。展目本品,浑身黄灿,乃精练黄铜铸制无疑。其身并不见锈,可识其乃未流通使用之品,其铜色虽光泽如新,然不刺眼,可感熟旧之色相,亦有薄薄包浆,百余年来有此等貌相当属正常。无需细表,本品锈相昭然自然天成,无异无邪,其门再开矣。

此枚“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铜圆,三相一材,综合研判,实乃开门见山之品,毋容置疑。前述,此币并不十分罕见,公展可见,近年亦见上拍,价值不菲。换言之,其仍然非清代普通铜圆,由于体量太小,保存不易,也不起眼,因此,百余年后遗存量仍然有限。当然,如本品般未使用极美品相,则相对更为难得,颇值得珍视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光绪通宝北洋零用一文双龙铜币,保存绝佳,不二藏品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