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

48小时内发货,不接急单

10.03 1.7折 59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小健 著;仲呈祥 编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

版次1

印刷时间2024-03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货号20240612

上书时间2024-06-13

书中书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小健 著;仲呈祥 编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5990401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1页
  • 字数 33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所收的文章反映了我的主要研究方向,特别是关于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戏曲电影研究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历史叙述和相关理论的部分思考。虽然文集不能完整地展示上述研究的整体思路,但是每一章都尽可能地表达了对中国电影发展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主要观点;不论是长篇还是短论、研究论文还是评论,都能够看出对于中国历史及现状的基本学术态度,能够一以贯之。这些文章在发表时间上有所差别,有些确是最新的成果,也可看出在研究上的一种发展过程。戏曲电影研究在中国电影研究中属于相对边缘的话题,但是这个片种对于中国民族电影的身份确立和艺术形态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论文尽管数量不多,所论观点也未必做到深刻,但是可以认为是开了一个头,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也还是有些价值的。对于现状的研究不够系统,均是有感而发,也算是一种关注和态度吧。
【作者简介】
  高小健,1955年12月生于北京。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专业方向是中国电影史研究和戏曲电影研究,2005年出版中国首部关于戏曲电影的史著《中国戏曲电影史》,引起广泛关注。出版了首部中国30年代电影的断代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独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戏曲电影艺术论》。此外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和中国高教出版社立项的首部中国普通高校电影学教材《中国电影史》的撰稿。在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与文化、电影剧作理论和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戏曲电影等研究方面撰写、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大量影视评论。主要论文有《西风东渐与20年代中国电影价值观》《30年代电影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费穆电影”与中国民族电影的美学风范》《电影剧作的演进》《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中国30年代电影的商业化复读》《新中国以来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复读》《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现实主义——钟惦棐电影美学观的主线》《中国电影学术:开拓与建构——李少白先生电影理论再学习》《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电影历史研究》《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新旧上海>》等。
【目录】
第一编中国电影史论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第一节电影从这里开始
第二节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表现
第三节西风东渐与早期中国电影——重读《一串珍珠》
第四节民国时期国家电影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意识形态的争夺
第五节政治、文化的撞击: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多重面貌
第二章电影史研究综论
第一节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时代文化的必然进程
第三节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复读
第三章对电影历史的评论
第一节电影史研究的新境界
第二节电影观众的幸福年代
第三节艺术苍白时代的一点色彩
第四章历史个案
第一节20世纪30-40年代阳翰笙的电影剧作
第二节生命的赞歌——蔡楚生电影的一种精神品质
第三节都市生活的魅力——重读《新旧上海》
第四节革命战争历史的艺术传导——“十七年”四大片厂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巡礼

第二编戏曲电影论
第一章戏曲电影
第一节不仅仅是一种回望——谈中国戏曲电影
第二节戏曲电影三十年
第二章戏曲电影的文化与艺术
第一节十七年戏曲电影的文化改造、兼容与博弈
第二节试论戏曲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三节《红楼梦》:审美不疲劳
附录:银幕上的粤剧史

第三编当代中国电影论
第一章中国电影年度观察
第一节2006-2010艺术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电影学研究
第二节中国艺术发展年度报告·电影(2009)
第三节动画片:现实机遇与观念转型——2010年中国动画影视剧年度考察
第四节“中小电影”吹响进院线的号角
第五节应重视小成本影片
第二章电影文化杂谈
第一节国产电影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古装电影中的文化表述
第三节贺岁电影的精巧制作与内涵缺失
第四节需要体现“生命之重”——对三部献礼片的人物塑造的思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