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长歌 正版二手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湘江长歌 正版二手书

12 2.1折 56 九品

库存2件

广西南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石才夫 主编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7349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9787540787349

上书时间2024-02-17

大学平价二手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湘江长歌》是关于湘江战役的报告文学集。
《湘江长歌》的作者都是在湘江战役方面有专门研究或在报告文学方面深耕多年的知名作家,他们寻访湘江战役旧迹,采访与湘江战役有渊源的个人(主要是参加过湘江战役的红军指战员以及他们的亲友,帮助、支持过红军的桂北当地群众或其亲属),通过素材的收集、整理、比对以及实地调研,形成了一篇篇以史实为依据、辅以合理想象的文章。

商品简介

《湘江长歌》是以湘江战役为主题,追古思今的报告文学集。全书包括10篇报告文学作品,主编为石才夫,撰稿人为李时新、刘玉、王布衣、唐女、朱千华等,均是在湘江战役方面有专门研究或在报告文学方面深耕多年的知名作家,他们寻访湘江战役旧迹,采访与湘江战役有渊源的个人,主要是参加过湘江战役的红军指战员以及他们的亲友、帮助和支持过红军的桂北当地群众或其亲属,通过素材的收集、整理、比对以及实地调研,形成了一篇篇以史实为依据、辅以合理想象的文章,追述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坚守理想信念、不怕牺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感人故事,还原了湘江战役给桂北大地留下的深刻印记,表现了纪念湘江战役85周年的主题,情感充沛,触动人心。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为“长歌当泣”,主要记述湘江战役中的人与事,塑造了红军指战员的典型形象,讴歌了他们为理想献身的坚强意志、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朴素情怀;下辑为“红土新天”,讲述湘江战役旧地的新生活,颂扬了长征精神在桂北大地的传承,尽显今日美好生活的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主编:

石才夫,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九届全委,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作者:

李时新;王布衣;唐女(唐玉兰);刘玉;董晓燕;蒋忠民;朱千华;彭书华;吴世林

作者简介:

  1. 李时新,桂林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中长篇纪实文学《血城》《血江》《血围》《血海》《邓小平在1929》等。作品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区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3.唐女,原名唐玉兰,《筑梦工匠》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创作征文报告文学组三等奖。作品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4.王布衣,出版有《一代宗师马君武》《西街往事》等纪实著作17部。编剧《苗族斗马节》获第四届少数民族题材骏马奖一等奖,《辛亥革命·孙中山与广西》获中华全国优秀音像出版物奖。报告文学著作《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5.董晓燕:《北部湾文学》主编。散文集《大海不告诉你》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虹起北部湾》获中国作协2015年定点生活扶持项目。

6.蒋忠民,主要报告文学作品有《水啊水》《今生无悔》《来自地层深处的诱惑》《五十年英魂归故里》《余秋雨雨中踏灵渠》等。

7.朱千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作家。代表著作有《挺进大石山》等十多部。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8.彭书华,兴安县文联主席,有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100多篇在报刊发表。

9.吴世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钦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永远的白海豚》等5部作品。

10.刘玉,广西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品入选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华文好书榜、百道好书榜、光明好书榜等。长篇纪实文学《老山界1934》入选广西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重点项目。



目录
上辑·长歌当泣
  归队——幸存的保卫员与最后的红三十四师
  李时新
  1934,血战湘江的民间记忆
  刘玉
  一代将星李天佑
  王布表
  失散红军陈正邦寻访记
  吴世林
  才喜界记忆
  蒋忠民
下辑·红土新天
  生死约定
  唐女
  今日老山界
  彭书华
  梦想的热土——湘江战役精神的光芒照耀界首
  朱千华
  一幅油画托出一段历史
  董晓燕
  永不磨灭
  蒋忠民

内容摘要
 本书是广西作家协会组织一批作家到湘江战役发生地的恭城、灌阳、兴安、全州、龙胜、资源等地重走长征路,采访创作出来的一批乡民回忆红军长征的光辉事迹,抒写红军与民众的军民鱼水情深,反映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山乡巨变,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文学作品。

主编推荐

我们要寻找的,是湘江战役的前情后记,是无法复原的生命,是共和国旗帜上鲜艳的红。

我们要歌唱的,是突破湘江的理想信念,是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是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史诗。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归队——幸存的保卫员与最后的红三十四师李时新灌江江畔,都庞岭大山余脉山腰谷地,一处状如镰刀
的小山湾怀抱着二十余栋瑶家吊脚小木楼,兰金甫’说,镰刀湾村正是由此得名。
1985年清明时节的镰刀湾村,漫山遍岭的花树藤蔓已吐芽绽蕾,杂香野馨随春风阵阵拂面;正待开犁的坡地梯田,荡漾着密密簇簇嫩绿欲滴的地地菜和绯红撩人的紫云英。
兰金甫家的二层吊脚小木楼坐落在村头。黑土瓦坡屋顶,墙壁、门窗、椽梁、楼板是纯杉木,外墙木面被风雨剥蚀,木纹木质已现凹凸并显黑旧。檐下有麻雀筑巢,窗前竹竿晾晒着洗净的衣物。
屋前是晒谷坪。不知是南瓜、冬瓜还是眉豆、荷包豆,新嫩瓜蔓或豆蔓正在晒谷坪边的瓜架上蓬勃攀爬。
小木楼里住着兰金甫全家:他和妻子盘四妹,儿子盘桂明、儿媳盘运娇和儿女。
兰金甫老人告诉笔者,1947年一场大火几乎焚毁了镰刀湾全村的房屋,他家也未能幸免,这栋小木楼是后来在废墟上重建的。
成为他的终身憾恨的,并不是家屋被毁,而是他珍藏的所有红军物品,也就是能证明他红军身份的所有物证:党证,识字课本、学习笔记,组织发给的证件、配给的怀
表,还有被子弹洞穿染血的军帽……都被火毁无存。
兰金甫家堂屋,正对大门的是供桌,供桌端放祖先牌位、香炉,供桌上方的木板隔墙上方方正正贴着红纸,上书“天地国亲师”。
笔者就在堂屋供桌前与老人促膝而坐,倾听他的故事。
之前,至少还有两次对兰金甫老人的采访曾在这里进行。
1978年2月,广西开始全面调查红军长征过桂北的情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普查,重点是桂北地区失散红军现状。1978年3月16日,“红军长征过桂北调查组”采访了65岁的兰金甫老人。
1983年1月25日,中共桂林地委党史办公室,中共灌阳、全州、兴安、龙胜、资源县委党史办公室联合组成《红军长征过广西》编写组,由陈礼龙、唐一建、刘继元三位党史工作者采访了年已70岁的兰金甫老人。
正是有幸读到了他们的采访记录,笔者深受震撼,满怀钦佩与敬仰,才专程前去采访兰金甫老人。
那次采访,是笔者对湘江战役失散红军的第一次采访,兰金甫老人是笔者采访的第一位湘江战役失散红军。
那时,老人从现役红军成为失散红军已过了50个春秋。
最初印象:老人身材瘦削,面容清癯,皱纹深刻,苍老黧黑,一口地道的桂北灌阳方言,形似当地老农,但他坐姿端正,腰板挺直,军人雄风犹存。
最深印象:在红军队伍这座火红熔炉中淬火锤炼,他已经具有了小农经济之下传统农民所没有的特质——除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