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
  •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
  •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
  •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

50 九品

库存13件

北京石景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军、吕净植 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新库房 15架-2

上书时间2024-04-28

白洋淀书斋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军、吕净植 著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3
  • 版次 1
  • ISBN 9787507835977
  • 定价 2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2页
  • 字数 2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消失的帝国
【内容简介】
  《消失的帝国:鲜卑帝国》一个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民族,发源密林、艰难西进,遗失异域,驰骋历史长河八百年。
【作者简介】
  杨军,1967年12月7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市;1992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获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先秦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地方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2部,主编教材2部。
  
  吕净植,吉林省长春市人;2005年获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史论教学及研究;已出版《外国音乐简史》等学术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02年在吉林省音乐论文征集评奖中获论文一等奖,2007年获第二届东北三省音乐论文一等奖。
【目录】
引子巍巍兴安岭:东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
大兴安岭的苍茫林海终结了延绵八千多公里的欧亚草原。为了生存,大山把大量过剩的人口倾泻到平原地区。源于大兴安岭的民族不断走出丛林,要么朝东奔向松嫩平原的黑土地,要么向西进入蒙古草原,对草原帝国发起强劲的冲击,逼迫他们一路西逃。在这些推动历史发展的民族中,鲜卑不经意间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

第一章兴安岭的第一个主人:被称为“东胡”的人们
东胡人大概是第一批走出兴安岭的人,老哈河流域成了他们的乐土。在这里,他们被自己的真诚击败,被燕国“好朋友”痛击。他们并没有退回大山,也没有反击。不是因为对付不了燕北长城,而是他们发现了一片更加诱人的地方——蒙古草原。在那里,有更伟大的对手在等着他们,那就是——匈奴。

一、秦开与长城:东胡与匈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原动力
二、退守鲜卑山:一次并不成功的西进
三、赤髯碧眼老鲜卑:具有白种人特征的“炎黄子孙”

第二章仰天长啸:蒙古草原的第二个主人
大约从东汉时开始,东亚的气候进入一个漫长的寒冷季,雪灾、旱灾频繁光顾蒙古草原。为了寻找更好的牧场,也为了躲避东汉政府的持续进攻,北匈奴远走高飞,扑向西方。谁又将成为这片草原的新主人呢?
在鲜卑大山中蛰居了数百年的东胡后裔们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大英雄——檀石槐。
成也檀石槐,败也檀石槐。和其他草原英雄一样,檀石槐在短短几年内即带领族人创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把匈奴人彻底赶走。可就在东汉政府被他折磨得即将精疲力竭时,他却突然死掉了。于是,他的帝国迅速地消失了。

一、接管蒙古草原:二百年踯躅迁徙后的“意外”收获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鲜卑第一英雄檀石槐
三、暗杀:低成本肢解鲜卑帝国的新尝试

第三章目标锁定中原:东部鲜卑的南向之路
第四章人乡随俗:淹没于河西走廊的西部鲜卑
第五章天狼西向:远走中亚的厌哒人
第六章打开南北朝历史的出口:最后走出兴安岭的拓跋部
第七章北魏:一个性格裂变的王朝
第八章胡气满长安:盛唐气象的历史因缘
尾声留在故乡的人们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