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

355 九品

仅1件

安徽亳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布朗诺维克(Milenko Braunovic)、布朗诺维克(Milenko Braunovic) 著;许良军 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51

上书时间2024-01-02

智文轩书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布朗诺维克(Milenko Braunovic)、布朗诺维克(Milenko Braunovic) 著;许良军 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0
  • 版次 1
  • ISBN 9787111289579
  • 定价 1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15页
  • 字数 772千字
  • 丛书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分为3篇:第1篇为电接触基础,讲述了电接触的结构、机理及基本理论,电摩擦的基本形式与原理,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电接触可靠性等;第2篇为电接触应用,介绍了电力连接器的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电子连接器的材料、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等,从电摩擦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各种条件(参数)下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及机理;第3篇为诊断与监测技术,介绍了摩擦表面的电检测、评估方法,以及电网的监测技术。《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引用了大量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使读者在掌握电接触原理及应用的同时,获得对该领域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书和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布朗诺维克(MilenkoBraunovic),博士1962年于南斯拉夫Belgrade大学毕业,并分别于1967扣1969年在英国slleffiecl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1997年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在Hydro-Quebee研究所(IREQ)工作,1997年退休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顾问公司——:MBInterface。1997~2000年任加拿大电力联合会顾问。目前是加拿大魁北克Boudfieryille的研发负责人。
在过去的30年里,MilenkoBraunovic博士在Hydro-Quebec研究所和加拿大电力联合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内容涉及电力接触、立交桥设计与评估、加速实验方法,以及电力连接摩擦学等领域。他还指导了形状记忆合金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发工作。MilenkoBraunovic博士撰写了100多篇论文和技术报告,包括在他擅长的科学领域撰写百科全书的相关部分及专著。此外,他多次在世界范围讲学,发表了大量的国际会议论文。
基于他对电接触研究与应用的贡献,MilenkoBraunovic博士于1994年获Ragnar-Holm科学成就奖。基于他对电接触Holm会议长期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99年获RalphArlnington杰出贡献奖。他还于1994年获IEEECPMT最佳论文奖。1990年他在加拿大Montreal成功地主持了第15届国际电接触会议(ICEC),任美国Chieago第18届ICEC技术委员会主席。他是IEEE、ASM、MRS、ASTM、TMS高级会员。
康奇兹(ValeryKonchits),博士于1949年1月3日出生于白俄罗斯Gomel市,1972年毕业于Gomel国立大学,1982年在俄罗斯Kalinin技术学院获摩擦学博士学位。
1972年他加入白俄罗斯科学院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1993年成为摩擦实验室主任,2001年任Gomel金属一聚合物研究所副所长。
ValeryKonechits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电接触的摩擦与磨损、接触界面的剥削现象,以及摩擦的电子物理诊断方法。他发表了80多篇论文,获得了10项专利。是专著《电接触摩擦学》(俄文,1986年出版)的作者之一。
米西金(NikolaiK.Myshkin),教授于1948年出生于俄罗斯Ivanovo,1971年毕业于电力工程学院机电专业。197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1990年起为摩擦学部主任。2002年为MPRI主任。1985年他在摩擦学领域获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成为材料科学教授。2004年被选为白俄罗斯科学部成员。
1983年他获得USSR国家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获白俄罗斯科学部最佳研
NikolaiMyshkin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微纳米表面特性、固体接触机理、磨损监测、摩擦中的电现象、摩擦测试设备以及航天工程。
他作为作者或合作者发表了180多篇论文,获得了60项专利。他作为作者之一撰写了《摩擦手册》(1979年俄文版,1982年英文版),专著《边界润滑的物理、化学和机理》(1979)、《电接触摩擦学》(1986)、《摩擦学中的声学和道学方法》(1991)、《机械中的磁场》(1993),《材料科学》(1989),英文《摩擦学导论》(1997)、和《摩擦学:原理与应用》(2002)。
NikolaiMyshkin教授是白俄罗斯摩擦学会主席和国际摩擦委员会副主席,《摩擦与磨损》杂志副主编,以及《国际摩擦学》、《摩擦学报告》、《工业如何与摩擦》和《机械性与应用国际》杂志编委会委员。
许良军,男,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986年于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机械专业分获机械制造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波兰Wroclaw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并于1999年获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系北京市优秀教师。他主讲了本科、研究生
“检测技术与数据处理”、“信号处理”、“电连接与连接器基础”等多门课程,作为负责人及主研人在“机电系统动态分析”、“振动测试分析”、“电连接可靠性”等领域完成了多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他发表论文50多篇,多数为国际论文,主持完成了“211”电接触实验室建设。该实验室现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亚洲一流的电接触可靠性实验室。他多次出访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应邀作为国际会议执行主席并做特邀报告,与波兰、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等国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并多次邀请接待外国专家学者的来访。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篇电接触基础
第1章电接触概述
1.1引言
1.2基本特征综述

第2章接触机理
2.1固体表面
2.2表面形貌
2.3测量表面参数的现代方法
2.4光滑表面的接触
2.5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
2.5.1Greenwood.Williamson模型
2.5.2多级模型
2.5.3弹性接触转变到塑性接触

第3章摩擦学
3.1摩擦
3.1.1摩擦定律
3.1.2实际接触面积
3.1.3界面粘合(摩擦的粘着分量)
3.1.4摩擦时的变形
3.1.5摩擦是运行条件的函数
3.1.6初始位移
3.1.7粘性滑动
3.2磨损
3.2.1磨损阶段
3.2.2磨损的简化模型
3.2.3磨损的基本原理
3.2.4磨料磨损
3.2.5粘着磨损
3.2.6粒块形成
3.2.7疲劳磨损
3.2.8腐蚀磨损
3.2.9微动磨损
3.2.10脱层磨损
3.2.11侵蚀
3.2.12组合磨损方式
3.3润滑
3.4摩擦学目前的发展趋势

第4章电接触材料
4.1金属电接触材料
4.1.1电接触材料的性能
4.1.1.1铜
4.1.1.2铝
4.1.1.3银
4.1.1.4铂
4.1.1.5钯
4.1.1.6金
4.1.1.7铑
4.1.1.8钨
4.1.1.9镍
4.1.2重载荷及中等载荷电接触金属及合金材料
4.1.3轻载荷电接触的金属和合金材料
4.1.4.液态金属接触材料
4.1.5弹性电接触材料
4.1.6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在电接触中的应用
4.2电接触用镀层
4.2.1基本要求
4.2.2表面工程技术
4.2.2.1表面偏析
4.2.2.2离子注入
4.2.2.3电镀
4.2.2.4化学镀
4.2.2.5喷镀
4.2.2.6化学沉积
4.2.2.7刷镀
4.2.2.8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4.2.2.9电火花沉积
4.2.2.10中间过渡层
4.2.2.11多层电接触
4.2.3镀层材料
4.2.3.1用于电源连接器的镀层(铜、铝连接)
4.2.3.2电子/电力工业镀层
4.3复合电接触材料
4.3.1转换设备复合电接触材料
4.3.2用于滑动触点的自润滑复合材料
4.4纳米材料
4.4.1纳米材料总体性能
4.4.2力学性能
4.4.3电性能
4.4.4磁性能
4.4.4.1巨磁阻
4.4.4.2弹道磁阻效应
4.4.5纳米管
4.4.6热稳定性
4.4.7纳米材料表征技术
4.4.7.1纳米压痕
4.4.7.2扫描探针显微镜

第5章通过接触面的电流和热流的传导
5.1接触电阻
5.1.1圆形和非圆形的a斑点
5.1.2信号频率的影响
5.1.3尺寸影响,纳米级接触
5.1.4表面膜的影响
5.1.5接触形状的影响、
5.1.6粗糙接触的传导性
5.2接触面的热效应
5.2.1热传导理论的基本原理
5.2.2热传导理论的基本问题
5.2.3电流对接触斑点的加热
5.2.3.1无膜金属接触
5.2.3.2有表面膜的接触斑点的生热
5.2.3.3带有隧道.导电膜的接触间隙的场强
5.2.4摩擦生热公式
5.2.5电接触的闪点
5.2.6摩擦接触的瞬态热效应
5.2.6.1热弹性的不稳定性
5.2.6.2温度一摩擦系数引起的非稳定性
5.2.6.3摩擦方式的变化与非稳定性间的关系

第6章电接触中的可靠性问题
6.1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性
6.2电接触的必要条件
6.3影响电接触可靠性的因素
6.4连接器的失效机理
6.4.1接触面积
6.4.2氧化
6.4.3腐蚀
6.4.4微动磨损
6.4.4.1微动机理
6.4.4.2影响微动的因素
6.4.4.3电接触中的微动
6.4.4.4接触载荷
6.4.4.5运动频率
6.4.4.6滑动幅值
6.4.4.7相对湿度
6.4.4.8温度
6.4.4.9电流作用
6.4.4.10表面加工
6.4.4.11硬度
6.4.4.12金属氧化物
6.4.4.13摩擦系数
6.4.4.14电化学因素
6.4.5金属间化合物
6.4.6电子迁移
6.4.7应力松弛和蠕变
6.4.7.1电流作用的本质
6.4.7.2电流对应力松弛的作用
6.4.8热膨胀
6.5连接劣化的影响
6.5.1接触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
6.5.2接触劣化的经济影响
6.5.3电源品质
……
第2篇电接触应用
第7章电力连接
第8章电子连接器
第9章滑动接触
第3篇诊断与监测技术
第10章摩擦学中的电检测方法
第11章监测技术
附录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