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445.55 72 九五品

仅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福辉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9867

出版时间2010-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8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2元

上书时间2024-05-08

鲁是特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定价:72.00元
作者:吴福辉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301079867
字数:700000
页码:4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吴福辉长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直接掌握了大量手资料;身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三作者之一,又参加过其他现代文学史的写作,经验可谓丰富;作者治学勤奋,长于积累,视野宽广,考察细致,文笔灵动活泼。种种条件使他能获得较多优势,“把过去线性的视点转化为立体的、开放的、网状的文学图景”。这是一部个人化的很有特点的文学史著作,我极有兴趣地等着先读为快。  ——严家炎(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别开生面的,个人文学史著作。  选择上海望平街这条中国最早的报刊街开始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这是新的文学史眼光: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传播、接受、演变,得到特别关注;这背后更有将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以至现代教育、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融为一体的“大文学史”观。同时受到特别关注的,还有人(作家)的心态,生存条件,他们的迁徙,流动,物质生活方式和写作生活方式。所要绘制的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网状的文学史图景。经过翻译而与世界文学搭桥,经过电影而与同时期的艺术沟通,现代文学的外延像一个个章鱼的触角伸展出去。  “表”与“图”,以及典型年代文学“大事记”的精心设置,更是本书结构上的亮点。像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集体合影,瞿秋白绘制的阿Q漫画,闻一多在去云南途中留下的“不到抗战胜利不剃”的大胡子照片,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祝贺作者在七十大寿时圆了写独立文学史的梦。下一个梦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本书大概是在迄今已经出版的诸多文学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实都是个人著作,不过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即使是个人撰写的新文学史,往往也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从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几乎又是清一色集体编著的教材。本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的写作在多元共生的时代突出了个人化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吸取了近些年新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试图从多维视角立体地描述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显示了可贵的学术品格与史家眼光,文笔与叙述方式也颇为新颖。  ——陈思和(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内容提要
我在自己的园地的一侧,开了一块生田,即写下一部实验性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今日终于可以把它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对于我,这部书的完成,真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上海、北京的两家出版社找我计划写一种图文关系密切的现代文学史。拟想的都不坏,心气也不算低,但可惜敌不过严酷的现实,最后都因不是我的缘故而搁浅了。这一搁,仿佛就没了消息。可世事正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谁能料到这么一拖,竞拖出一个文学史写作即将发生变化的时代来了。试想此书假若早几年写出,或许它只是一种陈旧的文学史加插图、加地图的东西,一种非驴非马、非旧非新、或形新而实旧的东西而已。而现在的此书,当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正文之外的插图、表格也不是什么不重要,却色色样样都归结到一部含了新观念的,说得大胆一些,是身上可能包孕着一点未来因素的文学史上面去了。  关于文学史观念的正待变革,去年冬天我在上海大学讲课期间曾经同青年教师们座谈过,后来经他们整理录音,讲演辞题目订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今态势》,收入我将要出版的论文集《多棱镜下》中。我在那里详述了近年来五种有代表性的文学史新见:严家炎先生的“生态”说;范伯群先生的“双翼”论;陈思和的“先锋与常态”;杨义的“重绘文学地图”;和我在《文艺争鸣》提出的消解“主流型”文学史、倡导“合力型”文学史的粗浅认识。这些说法并非完全隔绝,实际上倒是可以相互补充、渗透的,其中已存有“多元共生”和“大文学史”等各个要点的共识。这是学术界同步达到某个文学史重写阶段的一个集中体现。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个变动终将来临。  我个人的文学史观念自然也是在这种互相激荡的学术氛围中,逐渐明朗的。我记得王瑶先生多次打过比方,说做学问大体有两种方法:以一种观点为主的,就如同一张唱片转着圈子,以唱针为中心,发出一个主调;如果是叙述多种观点,发散型的,就如同是织毛衣的前襟后襟,或织毛围巾,便是一片一片。他说这两种方法的前一种境地较高,但后者也属需要,不应忽视。
目录
自序章 孕育新机节 望平街一福州路:文学环境的转型第二节 白话报及文学书面语变革第三节 最早放眼世界的文人第四节 由政治而文学的“新文体”运动第五节 文学大事1903年版图(积累的时代)第六节 商业都会兴起中的现代市民小说第七节 新旧交替的南社精英第八节 苏扬至上海:鸳鸯蝴蝶派文学第二章 “五四”启蒙第九节 话剧传入后最初的剧场演出第十节 搭建通向世界文学之桥第十一节 海内外对文学革命的酝酿第十二节 “新青年一北大”激进派发难与守成派抗衡第十三节 文学大事1921年版图(启蒙的时代)第四节 京沪报刊书局形成的文学空间第五节 白话新诗、短篇小说的带头突破第十六节 《阿Q正传》的传播接受史第十七节 “语丝”“闲话”和文学白话体第十八节 早期乡土文学对农民与地域的发现第十九节 市民大众的生活慰藉第三章 多元共生第二十节 南下之路:文学中心的回归第二十一节 左翼的风行、深化和纷争第二十二节 时代色彩鲜明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三节 时代性和个性化写作的相继高扬第二十四节 京派纯文学的风韵流脉第二十五节 海派面对现代都市的新感觉第二十六节 两种市民社会的文学视野第二十七节 职业化的剧场话剧终于成熟第二十八节 文学大事1936年版图(多元的时代)第二十九节 电影艺术与文学交互作用第三十节 对外国名家应时的整体的接受第四章 风云骤起第三十一节 战争流徙之下文学多中心的形成第三十二节 文人经济状况和写作生活方式第三十三节 重庆:救亡文学由高涨至分化第三十四节 延安:从战时群众性文艺到工农兵方向第三十五节 桂林:战时“文化城”的戏剧潮出版潮第三十六节 昆明:个体生命在时代体验中沉潜第三十七节 上海等:无家之痛及迂回后兴起的“市民文学第三十八节 港台:分割、自立与新文学的生长第三十九节 农民——市民:大众文学的全新势头第四十节 文学大事1948年版图(转折的时代)图表索引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吴福辉(1939-),浙江镇海县人(今宁波市江北区)。生于江南上海,长于关外辽宁。1959年始在鞍山任中学教员。1978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1981年毕业,即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1985年后于万寿寺老馆期间,历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2000年完成转移芍药居新馆工作。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治中国现代文学史,专攻1930年代文学、现代市民文学和京海派文学,偶涉学术散文。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等。
序言
吴福辉长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直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身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三作者之一,又参加过其他现代文学史的写作,经验可谓丰富;作者治学勤奋,长于积累,视野宽广,考察细致,文笔灵动活泼。种种条件使他能获得较多优势,“把过去线性的视点转化为立体的、开放的、网状的文学图景”。这是一部个人化的很有特点的文学史著作,我极有兴趣地等着先读为快。  ——严家炎(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别开生面的,个人文学史著作。  选择上海望平街这条中国最早的报刊街开始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这是新的文学史眼光:文学作品的发表、出版、传播、接受、演变,得到特别关注;这背后更有将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以至现代教育、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融为一体的“大文学史”观。同时受到特别关注的,还有人(作家)的心态,生存条件,他们的迁徙,流动,物质生活方式和写作生活方式。所要绘制的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网状的文学史图景。经过翻译而与世界文学搭桥,经过电影而与同时期的艺术沟通,现代文学的外延像一个个章鱼的触角伸展出去。  “表”与“图”,以及典型年代文学“大事记”的精心设置,更是本书结构上的亮点。像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集体合影,瞿秋白绘制的阿Q漫画,闻一多在去云南途中留下的“不到抗战胜利不剃”的大胡子照片,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祝贺作者在七十大寿时圆了写独立文学史的梦。下一个梦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本书大概是在迄今已经出版的诸多文学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实都是个人著作,不过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即使是个人撰写的新文学史,往往也有千篇一律的倾向,从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几乎又是清一色集体编著的教材。本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的写作在多元共生的时代突出了个人化的写作特征,作者在吸取了近些年新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试图从多维视角立体地描述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显示了可贵的学术品格与史家眼光,文笔与叙述方式也颇为新颖。  ——陈思和(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