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
86.1
¥
5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胡鞍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82405
出版时间200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84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58元
上书时间2024-04-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定价:58.00元
作者:胡鞍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302182405
字数:670000
页码:58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国情与现代化 第一节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引起当代中国巨变的合力 第三节 中国基本国情与发展 1.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2.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 3.如何系统地研究中国国情 第四节 毛泽东等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概括 第五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六节 小结:中国现代化是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趋异到趋同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及其评价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 2.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U字形轨迹 3.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变化:倒U字形轨迹 4.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背景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 2.世界现代经济增长轨迹(1820-1992) 3.决定世界及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四节 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上千年 第五节 中国经济衰落原因初探 1.中国经济衰落的已有解释 2.中国经济停滞的综合解释 3.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性努力 第六节 小结:中国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现代化的追赶者第三章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第一节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2.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 3.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4.国家现代化的后发优势 5.中国特有的大国优势 6.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现象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中国发动工业化滞后于西方国家 2.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 3.中国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与劳动力过剩 2.巨大的二元经济社会 3.地区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 4.人力资本严重不足 5.中国人口发展水平极其低下 6.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力量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匮乏 7.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主要经济成分 1.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种经济成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第六节 小结: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来源第四章 从建国初期到“一化、三改”(1949-1956)第五章 从“大跃进”到经济重建(1957-1965)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第七章 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评价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政治运动一览表(1949-1976)参考文献后记:向历史学习表目录图目录专栏目录
作者介绍
胡鞍钢,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69—1976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团务农:1976—1978年在华北冶金地质勘探队务工。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进入河北矿冶学院(现唐山理工大学),1982年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