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

21.4 3.1折 68 全新

库存326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贤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099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9787208150997

上书时间2024-12-18

小二上酒菜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 —世纪初的对话 ”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 ”;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 ”。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

 

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

 

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 ”。“面向大众 ”与“通俗化 ”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 ”,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 ”,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 ”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是“面向大众 ”的,并且在“通俗化 ”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 ”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 8月 17日

 

 · 

 

 

 

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

 

回忆起吴晗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

 

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

 

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

 

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

 

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 ”和“残酷战争 ”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 ”和“否帝王将相 ”两个*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 ”“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

 

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

 

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 ”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 ”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 ”,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 ”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导语摘要
 冯贤亮著的《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清)(精)》主要细述清朝的建立、兴盛、衰落与终结,对清朝的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既重视重要史实的还原与细节的描画,又注意历史叙事的详略把握。全书呈现出了清代政治历史与社会变化的复杂性,并为人们理解清代提供生动而丰富的史事依据。

商品简介

清朝统治二百余年,虽冠以帝国之名,但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盛世繁华”背后映衬着的只是落日余晖。辛亥革命的一声惊天枪响,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变局的序幕。本书采取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对清代的中国历史进行全新解读,让历史回归基层社会。作者试图揭开盛世面纱下清王朝的无能保守,如何*终使中国在近现代的竞争中落后一筹。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作者简介
  
冯贤亮,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江南地区史、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获上海市高校很好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等。著有《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等。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学勤(1933-),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有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很好建树。现为靠前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靠前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优选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郭志坤,有名出版家,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获得者。


目录
序一李学勤
序二郭志坤
导语
01 顺治开国
山海关外
李自成进京
王朝更替
顺治十八年
02 康熙大帝
康熙继位
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开明治世
03 盛世景象的“另一面”
庄廷鑨与戴名世
奏销和哭庙
社会控制
李煦奏折
民生的艰辛
04 雍正朝的政治
雍正即位之谜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年羹尧被杀
田文镜的发迹
李卫与鄂尔泰
05 雍正的思想与信仰
汪景祺与查嗣庭的悲剧
吕留良案
齐周华和谢济世
雍正的文化信仰
06 乾隆盛世
乾隆鼎盛局面的形成
文化之狱
科举兴盛下的儒林人生
政以贿成
07 和珅及其时代
和珅的荣耀之路
抄家清单
马戛尔尼使华
天朝自大
08 鸦片战争
鸦片之祸
林则徐禁烟
火烧圆明园
09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的故事
东进江南
天国的陨落
咸丰帝之死
同治并未中兴

内容摘要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附录内容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这本冯贤亮著的《从康乾盛世到惊天巨变(清)(精)》是其中一册。

精彩内容
 此时,已有三十多年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恍若大梦初醒,知道边事已十分危急,遂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率杜松、李如柏、刘挺等部下,会同女真的叶赫部、朝鲜兵,号称四十七万,于1619年二月到达沈阳,准备分兵四路,围攻后金国都赫图阿拉。杨镐则坐镇沈阳,调度各军。当时连日大雪,给战事的展开
造成了障碍,杜松、刘挺等人建议待机出战,遭到杨镐反对。而在努尔哈赤一方,早有准备,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明军主力的战术,先用六万兵力和明西路军主力三万人决战于萨尔浒河畔,西路全军覆灭,主将杜松战死疆场。努尔哈赤乘胜挥戈北上,与明北路军会战于尚间崖,明军再次大败,主将马林逃奔开原。努尔哈赤随即又率军攻击明东路军,这支军队
一直艰难行进于崇山雪地之间,已经疲惫不堪,明军再次大败。看到这样的局面,杨镐急令南路撤兵。后金以少胜多,赢得了对明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很快,努尔哈赤率军赴开原、铁岭,灭女真叶赫部,最
终统一了海西四部。
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后金军队先后攻陷沈阳,辽阳,明辽东经略袁应泰被迫自杀。后金国都同时由赫图阿拉迁至沈阳。
1626年,后金利用明巡抚王化贞与经略熊廷弼的矛盾,攻占广宁等四十余座城市,将占领区推进到了山海关外。崇祯二年(1629)以后,后金军队多次进入京畿、山西等地,甚至屯兵到明皇陵所在的天寿山。
天启五年(1625),辽东的明军只有袁崇焕还坚守在宁远(今辽宁兴城)。次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打宁远,为城上的红衣大炮击退,因久攻不下,被迫退兵。在七月份,努尔哈赤身患毒疽病死,一些史料上则说,他是因炮伤过重而死。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到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仿照明朝的建制,中央设置六部和内三院等机构;又在原满洲八旗外添置了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皇太极不但统一了东北各地,还征服了蒙古各部。所有这些,都为清军入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①相对于关外“大清”日益强盛的发展态势,关内的明朝统治贝0显得疲惫不堪,天灾人祸不断。明军与清军在山海关外的战争已到了最后阶段。
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皇太极病死,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在清代被尊称为世祖。由于年幼,由叔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从叔父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年号顺治,将第二年甲申年(1644)改为顺治元年。
在皇太极时代,汉人、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曾建议多尔衮应该趁中原内乱纷起,进入关内,占领北方地区。多尔衮统领了三分之二的满洲、蒙古兵准备入关。明降臣洪承畴上疏说,清军兵强马壮,中原流
寇完全可以一举荡除,入关的目的,在于灭“贼”,建立大统。他提议: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民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