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的嬗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审美的嬗变

48.58 6.2折 78 全新

库存5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仝妍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920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548619208

上书时间2024-06-28

武汉市胡义郑恒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关于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思考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但是把舞蹈作为审美对象,同时又把其作为人类自我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则是现代审美文化形成以来的舞蹈现象。也就是说,当代舞蹈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文化系统,尤其是艺术文化系统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基础上的,是当代文明和文化日益审美化、日益贴近人类真实生存状态的产物。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的语境发生了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阐释和发掘便具有了一种普遍的当下意义。当代
舞蹈的发展实际上是舞蹈的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或是传统的舞蹈形式和当代文化的结合。因此,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体现出从时代的角度重新阐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体验具体呈现于在古今、中外的错综维度中发生、发展的审美嬗变。

 

可以说,“现代性”问题是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遭遇的最为激烈的问题,传统艺术现代化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1986年前后,关于“中国民间舞蹈生命力何在”的大讨论沸沸扬扬,一时间民族舞蹈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舞蹈学者冯双白看来,这场讨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间艺术必须面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必须改变自身某种僵化、保守的状态”。“‘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杨丽萍正是从《孔雀公主》到《雀之灵》,以“自由”之身心完成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民族舞蹈艺术传承;《黄河》的交响式编舞摆脱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叙事性的束缚,向舞蹈艺术本体迈进。因此,对当代舞蹈“现代性”的追求,不是被炒作的概念、时髦的标签、世俗的迎合,而是舞蹈艺术发展的自律使然。“自律”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对艺术形成、发展和成熟起着某种影响与作用的内在的自身因素。对于当代舞蹈艺术的转变过程,冯双白认为,这“应该是舞蹈艺术家真正作为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人自觉醒悟的过程,是不断深入传统遗产又从中获得表现自由的过程”。因此,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体验既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实践现象,也是一种艺术研究的理论视角。

 

在当前有关“现代性”概念的界说中比较著名的有三种:一是吉登斯(AnthonyGiddens)从社会学角度将现代性看作“后传统的秩序”,它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和“我该如何生活”;二是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在继承和发展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强调现代性的“自由”特征;三是福柯(MichelFoucault)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将现代性视为一种批判精神。这三种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理论学说———吉登斯的“全球化”、哈贝马斯的“理性”、福柯的“态度”,对于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都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当然,运用西方现代性理论来研究中国舞蹈创作的现代性问题,其核心是始终关注中国现代性的特殊问题语境。这是因为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应在中国当下的历史语境中提出和展开,这一语境中也包含着开放的当代世界背景。

 


传统、现代、后现代共存于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也是当代中国舞蹈蕴含的三种思想元素。这三种思想元素尽管从外在特征到内在精神上都存在较大区别,不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尖锐对立,传统文化资源借助现代或后现代思想的熔铸,能够进行现代性的转化。“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现代性征,主要包括划立边界、拒绝平庸以及对精英意识的建构;现代艺术背负的现代使命,包括批判异化社会、对感性个体的重新肯定以及‘审美救世’;艺术自律作为现代性总体精神在文化层面的表征,势必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是影响既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层面,包括促进现代艺术理念、创作手法以及新的艺术流派的生成,也反映在社会文化层面,包括对大众的启蒙以及对物化文明的批判。”可见,当代艺术的创新精神正是艺术自律的“现代性”本质使然。从这一本质出发,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三编,以期对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层层阐析。

 

壹编围绕“传统舞蹈的当代嬗变”这一问题,从审美、文化、价值三个宏观维度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传统舞蹈现代化转型的整体面貌。首先,传统舞蹈审美的分化与异化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重塑、审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的异化;其次,传统舞蹈文化的断裂与构建一方面是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认同的形象化;最后,传统舞蹈价值的演进与局囿包括民主思想的启蒙与改造、审美修辞的自律与固化,由此构成传统舞蹈在当代的种种呈现形式与审美范式。在此基础上,贰编围绕“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构建”,从中观视角分别对中国传统舞蹈具体内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舞剧的当代
艺术实践———进行具体的阐析,从而深描与阐释传统舞蹈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之独特体验与中国式经验。

 

叁编则选取较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人、区域等,对这些中国传统舞蹈的当代实践进行个案分析,从微观的视角理解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如以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新中国舞蹈改造与贾作光蒙古族舞蹈的“规范化”为例,对民间舞蹈的现代性建构进行探析;借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阐析传统延续中古典主义舞蹈的回归以及敦煌舞这一当代中国古典舞风格流派形成的艺术自律之现代性体验;梳理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提炼传统舞蹈的主体意识、历史书写与研究范式的具体内涵。

 


传统文化(艺术)动态呈现于现代性语境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存在着多样性,当然,这个多样性是以一定核心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一股激流,作为负载着华夏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苦乐和审美理想的艺术之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在中国当代舞蹈史上,“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舞蹈”曾经是创作方针,被指定为舞蹈艺术的道路,因此,民族舞蹈风格的纯正与否,民间舞蹈
素材使用的正确与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艺术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由此可见,传统舞蹈现代化进程的前提及核心价值取向依然是民族性。舞蹈作为抒情艺术的典型代表,在几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构建中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这个“中国特色”就是本土化或者民族化———一种文化上的“共同体”。这也是当代舞蹈的核心价值构建。如20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在“文化寻根热”中,大量用舞蹈展现地方文化风俗和风情面貌的作品形成了“风情系列”舞蹈的大涨潮,而以张继钢为代表的这些编导的创作,从舞蹈历史的当代转变上看,是舞蹈真正从“轻歌曼舞”“姿色怡人”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开始彰显“人之舞”的意义④。许锐认为,这些创作实践是编导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理解”,“虽然以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去不断阐释、表现传统的文化,但传统文化本身一直处于中心的位置,这样就使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一直维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应在中国当下的历史语境中提出和展开,这一语境中也包含着开放的当代世界背景。随着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融合,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生相反,中国当代舞蹈有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同时遭遇西方当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与此同时,全球化在导致审美文化的高度趋同化的同时,又突出了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对话的诉求。因此,本书旨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中,描述中国传统舞蹈审美嬗变的独特经验,进而为理解当代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切合与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路径,以期在世界文化的图景中更好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舞蹈文化景观。



 
 
 
 

商品简介

本书旨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中描述中国传统舞蹈审美嬗变的独特体验,进而为理解当代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切合与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路径。在结构上,凑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三编:壹编“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嬗变”从审美、文化、价值三个宏观维度探讨了传统舞蹈的现代化转型;贰编“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建构”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舞剧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行了具体的阐析;叁编“中国传统舞蹈现代性体验的个案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包括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等,以微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



作者简介

仝妍,女,回族,1976 年 5 月出生,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本科、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2017 年通过人才引进至华南师范大学任教。 目前担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人大复印资料《音乐舞蹈》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音乐舞蹈学分委会委员,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首批入选人员、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专家库特聘专家、2017—2022 年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舞蹈篇主撰写人。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舞蹈史》撰写组主要成员,出版专著《舞蹈艺术价值论》《1912—1949 民国时期舞蹈研究》《现代性与大众化: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研究》《时代嬗变的身体言说?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文化思考》等,合著《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尔雅徐韵:中国古典舞蹈的嬗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文章曾获中国文联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收录于《中国艺术学年鉴》。



目录

绪论 关于当代中国舞蹈发展的现代性思考

壹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嬗变

第一章 传统舞蹈审美的分化与异化
 第一节 从“失重”到“新生”:审美主体的重塑
 第二节 从“乐舞”到“舞蹈”:审美形式的独立
 第三节 从“典范”到“样板”:审美价值的异化

第二章 传统舞蹈文化的断裂与构建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民族舞蹈的现代化
 第二节 从“想象”到“意象”:文化认同的形象化

第三章 传统舞蹈价值的演进与局囿
 第一节 民主思想的启蒙与改造
 第二节 审美修辞的自律与固化

贰 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构建

第四章 “新古典”与“复兴”:中国古典舞蹈审美现代性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审美的确立:从“改造”到“独立”
 第二节 新复古主义:从“抽取”到“激活”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从“结构”到“解构”

第五章 “脱域”与“改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台审美建构
 第一节 审美启蒙视野中的戴爱莲及其“边疆舞”
 第二节 民间舞蹈的“中心化”改造
 第三节 审美回归中的主体自觉

第六章 跨文化的艺术实践———以民族舞剧的创建为例
 第一节 中国舞剧的早期实践
 第二节 苏联模式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民族舞剧的样式初成

叁 中国传统舞蹈现代性体验的个案研究

第七章 民间舞蹈的现代性构建———以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为例
 第一节 《人民胜利万岁》:对新中国的文化想象
 第二节 “中心化”:民间舞蹈的现代性构建
 第三节 “人民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逻辑

第八章 新中国民族民间舞审美范式的构建与贾作光蒙古族舞蹈的
“规范化”
 第一节 新中国舞蹈改造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贾作光与蒙古族民间舞的“规范化”

第九章 延续中的历史复现———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第一节 传统的延续与现代性体验
 第二节 《丝路花雨》与古典主义舞蹈的回归
 第三节 敦煌舞与艺术的自律

第十章 地域文化的现代性经验———以岭南舞蹈的当代发展为例
 第一节 从岭南舞蹈的概念衍变看地域舞蹈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从岭南舞蹈的区域视角看传统舞蹈的历史书写
 第三节 从岭南舞蹈的多维评析看传统舞蹈的研究范式

结语 当代中国舞蹈的文化价值构建与认同

参考文献


【前言】

主编推荐

本书是关于舞蹈学的理论著作,系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基地“中国舞蹈学科理论体系”项目丛书之一种。作者围绕着“现代性”这一概念,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呈现了这一时期内从舞蹈的实践与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的特征与变化以及作者对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的反思。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