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印度的一段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与印度的一段史

61.39 6.2折 99 全新

库存8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刘仁威(AndrewB.Liu)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2062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9787547322062

上书时间2024-06-05

武汉市胡义郑恒旗舰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美]刘仁威(Andrew B. Liu)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全球史博士,现为费城维拉诺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史、跨国亚洲及全球史、政治经济及社会理论。目前致力于研究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及跨国亚洲在全球政治经济变迁中的位置。在西雅图出生长大,现居住于费城市中心。
译者简介:
黄华青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全球聚居史、建筑人类学等,调查足迹遍及40余国,曾在国内外多个茶产区做田野调查。著有《茶村生计:一个福建茶村的空间与社会变迁》。译有《大吉岭的盛名:印度公平贸易茶种植园的劳作与公正》。
华腾达 
90后青年学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工程管理学士。现任职上海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缘经济、东西方商业和财政制度等。已出版英语学术专著Merchants,Market and Monarchy,德语学术专著Handel im Chinesischen Imperium der Frühen Neuzeit等。

目录
序一/仲伟民
序二/梁小民
中文版自序

导言

世界史史中的茶叶
资本主义史的全球化
劳动和政治经济学思想:抽象动力的有形历史
叙述框架

第一章 两处茶乡:全球茶叶贸易简史

中国的茶乡
打造“高贵的茶乡”阿萨姆的殖民化
全球商品和全球劳动:市场整合及资本主义竞争

第一部分 竞争与意识:中国和印度的茶产业(1834—1896)

第二章 焚香与产业:徽州与武夷山茶区的劳动集约型资本积累

19世纪茶叶生产的漫漫长路
从客商到茶厂
早期的贸易
19世纪末的工厂
 一段劳动集约型积累的历史
茶厂之内以及劳动分工
徽州:焚香和产业
武夷山的岩茶厂
 结论

第三章 阿萨姆的一场古典政治经济学危机:从经济自由主义到殖民化理论(1834—1862)

茶叶试验
茶叶试验前夕的阿萨姆和政治经济学
不干涉主义开发的试验
阿萨姆茶叶公司的头十年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主义批判
自由主义的危机
“最温和形式的奴隶制”:威廉·拿瑟·利兹的殖民化理论
结论:价值理论的历史特定性

第四章 大崩盘之后:茶叶热、海外资本和阿萨姆的劳动集约化

契约体系的创建(1861—1882)
茶叶热
管理经济资本的扩张与集中化
阿萨姆茶园中的劳动集约型资本积累
从技术中心到社会中心的历史阐释
    身体胁迫
    薪资和时间规训
    种族化和性别化的劳动分工
    劳动集约化和机械化
 结论

第五章 无人恤商?晚清中国的茶叶危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最初的反应
对商人的同情
    本与末:清代政治经济理论
    19世纪的迷失
第二种反应:从流通危机到竞争危机
本无是物,今忽有之:陈炽的政治经济学
《茶务条陈》
《续富国策》
政治经济学的普遍性
生财之道及其可信性
劳动的无限改良
结论

第二部分 苦力与买办:世纪之交的茶叶及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苦力民族主义:“自由”的类别和对抗劳动契约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殖民契约法律的商品假象
阿萨姆茶园的奴隶制和自由劳动
    《苦力生活素描》中的“自由”概念
    反契约运动中的薪资劳动
    契约在20世纪的消亡
结论:苦力民族主义和国家资本

第七章  从公行到买办:中国的茶业改革和对非生产性改革劳动的批评

买办的历史:从广州体系到上海茶栈
吴觉农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
“先垫资金的魔力”:徽州茶社区社会调查
农民
内陆茶号
茶栈
制造者和接受者:对茶栈和政治经济学类别的批判
合作社:作为劳动集约型的工业化模式
1936年上海茶栈罢工
尾声

结论

内容摘要
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国家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全球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
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全球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全球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全球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全球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造茶与印度机械制茶较量的故事,创新性地对比了中印从上至下各界人士为求生产转型与经济利润所择取的策略与路径,由此反映亚洲腹地早已置身于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参与了资本的积累与循环。
叙事层面外,作者借助斯密、马克思等大家的理论旁征博引,旨在论证西方当时在奉行自由思想与市场的理念下,在殖民印度为求利润与积累,实质却隐匿地鼓励着不自由的劳动生产体制。这种思想政治与生产实践的矛盾,由此反映西欧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不具普遍适用性。而中国各派文人学者则在西方经济政治学思潮与劳动集约型生产实践的浸润下,企图引导东方世界的财富观、日常生活及经济思想史在世纪之交的变迁,本书揭示了这种变迁背后复杂、多样的社会逻辑与理论逻辑。

主编推荐
·拉尔夫·戈莫里奖首次授予以中国与印度为主题的著作

·入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ICAS)人文学科很好图书奖

·中外知名学者专家仲伟民、梁小民、魏明孔、龙登高、罗茂锐郑重推荐

·打破标准国别史叙述框架,展开大西洋外劳动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大辩论

·挑战西方经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亚洲腹地经济生活与经济思想的大变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