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亲历者讲述:民国的报业巨头

14 3.5折 39.8 九五品

仅1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文吴 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8070

上书时间2024-03-10

坊安旧书社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文吴 编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3436031
  • 定价 3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1页
  • 字数 35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亲历者讲述
【内容简介】
  当“新闻”和“报纸”作为一种事业传入中国后,办报之风即一度盛行。但在当权者因惧怕听批评而将新闻舆论视为禁脔的时代里,办报不但需要革故鼎新的理想和精神,更需要敢于对抗强权的无畏勇气。由此,便上演了一幕幕以“争夺话语权”为中心意旨的历史活剧……
【目录】
遥领风气之先,挑战话语霸权
当“新闻”和“报纸”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传入中国之后,办报之风便一度盛行。在各种各样的办报人中,除了一些抱残守缺、顽固不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守旧派之外,更多的则是持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维新派或革命者。尤其是那些胸怀远大抱负但却报国无门的人,更把办报作为实现自我理想的间接手段。由此,在中国近代史上便演出了一幕幕以“争夺话语权”为中心意旨的历史活剧。

首创北京第一家民间报纸的彭翼仲
章士钊主笔《苏报》始末
从陈屺怀办《天铎报》说到“竖三民报”
《申报》与史量才
刘仰乾与北京的第一家晚报
邵力子与《民国日报》
胡惠生与《文汇报》
成舍我其人与《北京世界日报》
成舍我创办上海《立报》的前前后后

一代名记几多风雨,以笔为枪舍死忘生
在清末民初掌握大权的统治者,堪称集缺德、无能、卖国、腐朽等种种劣性恶德于一身的典型,因而他们在镇压舆论时更是残忍血腥,无所不用其极。但尽管如此,“敢为民众鼓箜篌”的记者仍然屡有出现,他们以笔为枪,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对妄图独享“话语霸权”的反动统治者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

“因报而生,为报而死”的一代报人邵飘萍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林白水遇难前后
以“新闻救国”为终生理想的史量才
史量才被军统特务暗杀的真相
罗隆基在天津《益世报》的风风雨雨

透视报业“金字招牌”,品评巨头办报之道
《大公报》是旧中国创刊较早也比较重要的报纸之一,该报的创办人是怀有维新思想的满清贵族英敛之、,因其办报主旨最初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在辛亥革命后便迷失方向,不久易手于北洋军阀安福系头目王郅隆,安福系败后该报亦停刊。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大公报》,此后该报开始蒸蒸日上,逐渐成为旧中国报界一块难得一见的“金字招牌”。

英敛之“这个人”与旧《大公报》“这个报”
“三巨头”接手《大公报》,“哼哈二将”经营有道
张季鸾、胡政之和《大公报》研究部
我所认识的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
总揽《大公报》全局的新闻巨子胡政之
“敢捅马蜂窝”的《大公报》主笔王芸生
我四进四出《大公报》的经历
我所知道的《大公报》内情种种
国民党查封重庆《大公报》的真相

官样文章千篇一律,争权夺利不一而足
与满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相比,国民党可以说更懂得报纸的作用,蒋介石政权曾经先后办过许多官方报纸,作为宣传反动政策的“喉舌”。然而,这些官方报纸虽然拥有政治靠山和经济实力,但却毫无实际价值和发展前途,并未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报界主流。

《中央日报》从“先日报后中央”到“先中央后日报”的转变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内的权力争斗及“先天下之溜而溜”的内幕
黄少谷是怎样借助《扫荡报》得宠“党国”的
取名“和平”、鼓吹内战的《和平日报》
我所知道的《东南日报》的兴衰
蒋介石面谕“永远停刊!”的“CC喉舌”——上海《晨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