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不列颠——劫掠、征服、探索与传奇
9787122419576
¥
196.47
¥
166.74
全新
库存599件
作者叶秋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419576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6.74元
货号10104962295090
上书时间2024-08-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一部维京人在不列颠大地上的全新历史,打破世人对维京人之暴力野蛮的刻板印象。 运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和作者多年身研究,深度挖掘维京人及其同时代人在不列颠群岛留下的遗物、走过的山川地形,追寻“维京人”的真正定义,再现维京世界的纷争与传奇。 通过重新认识那个被遗忘的世界,揭开不列颠文明与斯堪的纳维亚文明碰撞交织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了解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史料考究,散文体叙述,可读性强,像小说一般令人回味。 内容简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看到“维京”两个字,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之前的几个昏暗世纪里,渡海而来的蛮暴强盗在不列颠海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画面。维京时代的不列颠,的确动荡不安,暴行肆虐。诸多国王和军事领主追求显赫的声名,以图彪炳史册,仅看他们的名字就令人热血沸腾、想象无限:“八字胡”斯韦恩、“刚勇者”埃德蒙、“无骨者”伊瓦尔、阿尔弗雷德大帝、“血斧王”埃里克、“平息者”埃德加,等等。这些人残忍、专权、贪婪、傲慢以及坚毅、智慧的证据,依然不时地从不列颠的土地中被挖掘出来。 但,这并非全部。 托马斯·威廉斯是大英博物馆《维京人:生命与传奇》展览的策展人。在本书中,借鉴作为策展人的经验,他娓娓讲述了那些被我们称为“维京人”的族群来到不列颠的故事:他们不仅袭击和抢劫,还定居、殖民和统治。维京人对这些岛屿的影响深刻而又持久,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意外塑造了不列颠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的确,在不列颠的语言、文学、地名和民间传说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存在,而关于他们的那些悠远记忆,经由J.R.R.托尔金、威廉·莫里斯和G.K.切斯特顿等作家的过滤和再现,改变了西方人的想象。 本书不落俗套,运用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和作者多年研究,深度挖掘维京人及其同时代人在不列颠群岛留下的遗物、走过的山川地形,包括如尼石碑和船葬、定居点和战场、诗歌和编年史,补上了一段缺失已久的历史之环。透过本书,读者将重新认识那个被遗忘的世界,重新了解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启示。作者简介托马斯·威廉斯(Thomas Williams),作家、历史学家。他于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剑桥大学负责历史和考古学的教学和讲座工作。2014年负责策划大型国际展览《维京人:生命与传奇》,还在大英博物馆担任《中世纪早期货币》的策展人。其代表作《哈拉尔国王传奇:的维京探险》(The Tale of King Harald:The Last Viking Adventure)重述了“无情者”哈拉尔的传奇故事。目录序言 第1章 强盗自海上来 007 第2章 心之黑暗处 021 第3章 故土在北方 039 第4章 海岸之烈焰 053 第5章 北方风浪之外 067 第6章 暴风雨将至 081 序言 第1章 强盗自海上来 007 第2章 心之黑暗处 021 第3章 故土在北方 039 第4章 海岸之烈焰 053 第5章 北方风浪之外 067 第6章 暴风雨将至 081 第7章 屠龙者之战 091 第8章 嗜血的雄鹰 107 第9章 韦兰的尸骨 123 第10章 真正男子汉 139 第11章 国王归来 155 第12章 和平协议 171 第13章 恶棍商人 185 第14章 丹麦律法区 199 第15章 湖区传奇 215 第16章 探索新航线 227 第17章 冰封的旧世界 241 第18章 伟大的战役 255 第19章 神勇血斧王 269 第20章 北方有战狼 283 第21章 分不开的骸骨 301 尾声 致谢 缩略语及原始资料 注释 延伸阅读 前言2013 ~ 2014 年,我在大英博物馆负责《维京人:生命与传奇》(Vikings: Life and Legend)展览项目。一家英国主流报纸刊登的初几篇文章中,有一篇是这样评论的:这里没有场景设计。没有还原血淋淋的“林迪斯法恩突袭”事件,也就是说,它没能把大家带入那种情绪……我都想哭。剑呢?如果我气得想骂人,那这场展览带给年轻的小参观者们的又会是什么呢?总不能说展览并非为他们而办吧。展览的主题是“维京人”,怎能不期待小朋友们来参观呢?倒是有个办法让展览听上去更符合小朋友的兴趣,那就是把主题定为“维京人和恐龙”。但是对《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节目的粉丝而言,质朴无华的胸针、金戒指和琥珀毫无诱惑力。暂且不说大肆渲染历史上的暴力来取悦孩子们是否合适,反观之,这些评论真正暴露出来的是一种轻率的假设,认为在一出热闹的历史“恐怖剧”中,维京人是参演者,占有一席之地,一起上演的还有伦敦塔上的砍头事件。这样说来,“维京人”似乎是孩子们在某个阴沉沉的公假日午后一段令其兴奋且充满血腥的消遣,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现象。显然,这些人之所以义愤填膺,是因为这样的偏见竟然没有在展览上被证实。胸针?女人?贸易?着实枯燥无味!维京人身材硕大,手持长剑,朝着敌人的头盖骨砍去,所向披靡:这正是野蛮人的原型,鲜血淋淋,一目了然。2013 ~ 2014 年,我在大英博物馆负责《维京人:生命与传奇》(Vikings: Life and Legend)展览项目。一家英国主流报纸刊登的初几篇文章中,有一篇是这样评论的:这里没有场景设计。没有还原血淋淋的“林迪斯法恩突袭”事件,也就是说,它没能把大家带入那种情绪……我都想哭。剑呢?如果我气得想骂人,那这场展览带给年轻的小参观者们的又会是什么呢?总不能说展览并非为他们而办吧。展览的主题是“维京人”,怎能不期待小朋友们来参观呢?倒是有个办法让展览听上去更符合小朋友的兴趣,那就是把主题定为“维京人和恐龙”。但是对《糟糕历史》(Horrible Histories)节目的粉丝而言,质朴无华的胸针、金戒指和琥珀毫无诱惑力。暂且不说大肆渲染历史上的暴力来取悦孩子们是否合适,反观之,这些评论真正暴露出来的是一种轻率的假设,认为在一出热闹的历史“恐怖剧”中,维京人是参演者,占有一席之地,一起上演的还有伦敦塔上的砍头事件。这样说来,“维京人”似乎是孩子们在某个阴沉沉的公假日午后一段令其兴奋且充满血腥的消遣,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现象。显然,这些人之所以义愤填膺,是因为这样的偏见竟然没有在展览上被证实。胸针?女人?贸易?着实枯燥无味!维京人身材硕大,手持长剑,朝着敌人的头盖骨砍去,所向披靡:这正是野蛮人的原型,鲜血淋淋,一目了然。我不禁想到,人们可并不是这样对待罗马人的历史的。例如,罗马士兵曾有恃无恐地施暴并杀害不列颠的妇女和儿童,我们无法想象会有艺术评论家渴望重现这骇人听闻的场景——更不要说会出现在大英博物馆简朴的新古典主义展区里了。对于罗马人,人们直觉上就认为他们举止文雅、肃穆庄重。这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谄媚(其植根于罗马人本身那种自以为是的帝国宣扬)。尤其是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处处呈现一派体面光鲜的情景——屋顶整齐的瓦片、地板采暖系统、平整的马路和良好的城市规划,以及优质的葡萄酒和精致的餐具。那段时期为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等追问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背景故事。罗马人是“与我们一样的”民族,他们参加派对、写信交流、工作挣钱。“古罗马精神”(Romanitas)——罗马性(Romanness)意味着“文明”。而想到维京时代,很少有人联想起这些字眼。犹如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古董珍玩,维京人被偶像化,同时也被幼儿化,他们与海盗、角斗士、铠甲骑士甚至恐龙一样,无法进入到人类大历史的场景中。维京人以卡通形象的野蛮人呈现在世人面前,在罗马不列颠末期到诺曼征服之间那段幽暗岁月里,他们横冲直撞,作为短命的小配角,客串了一把而已。这极大地损害了维京人的形象。人们通常认为维京时代始于 8 世纪后期 ,结束于 11 世纪。在这段时期,斯堪的纳维亚人及其文化与不列颠深深交织在一起,给这片群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起初,他们为了生意和劫掠而来,后来定居下来,征服并统治了不列颠群岛。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史诗,其中人物的名字和事迹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发出无限想象——“八字胡”斯韦恩(Svein Forkbeard)和“刚勇者”埃德蒙(Edmund Ironside)、“无骨者”伊瓦尔(Ivar the Boneless)和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 ~ 899 年在位)、“血斧王”埃里克(Erik Bloodaxe)和“平息者”埃德加(Edgar the Pacif ier)——满篇都是战争与动荡。然而,这也是不列颠群岛的人们在一个互通的新世界中重新找到定位的故事。新世界中,旅行和通信新技术带来了各地思想和风俗的激烈碰撞,但同时也滋养了城镇与贸易的发展,缔造了新的身份认同,并且英格兰与苏格兰历史上次各自作为统一的国家诞生了。到诺曼征服时期,毫不过分地说,大多数不列颠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称为“维京人”。在语言、文学、地名和民间传说中,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印记在不列颠群岛上无处不在,其影响甚至波及那些后来被不列颠文化和殖民踏足过的地方。维京人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深深影响着现代世界。美术、音乐和文学作品中对维京时代的表现与刻画,在西方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想到英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甚至是想到“维京”这个词本身,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内容大都来自 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的各类政治、文学和艺术思潮。也是在这段时期,“维京不列颠”变得鲜活起来,此外,对于像威廉·莫里斯和托尔金这样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看不见的隐藏区域,处在快速现代化的世界的边缘。他们不仅存在于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留下来的文字和遗迹中,同样也尽显于(或许尤其显现在)大自然当中——在灰色的大海、呼呼的北风以及“大地的龙骨”之中。在旅行途中,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山川地形成为我们与维京时代的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那个时代的人们曾望着同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曾感受过同样的寒风掠过脖颈,也曾触摸过光滑的灰色岩石上的同一处裂缝。由此,我们得以探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世界观,而这个民族与这片环境有着密又极富想象力的关系。对于生活在个千年几个世纪的人来说,这片土地上满是未被看见的栖居者,处处是通往另外世界的大门。深坑与沟渠,坟冢与废墟,山川、河流与森林:一切逝去的——神圣也好,恶灵也罢,皆可安息在这个怪物与神灵的出没之地。因此,讲述维京人在不列颠的故事并非易事——这是一个民族的故事,可这个民族当时还不是一个民族,他们踏足的土地当时也还不是国家。历史记录零零散散,考古信息又模棱两可。甚至连我们常用的词语“维京”,要想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都并非易事。此外,这个故事不仅关乎诺曼征服前三百年(与诺曼征服重合时期)的往事,还关乎后世的人们如何记忆、传承和重塑那些岁月。如前人一样,我们依然可以感知那个世界。在山川河流中,往昔岁月依稀可见——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在上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日益远离大地,这种感觉已渐渐远去。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城镇化和化日益发展,人们想象中与自然景观的联系不断被打破。大地、江河和天空在很大程度上已与过去脱钩,正如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与“精灵”和“灵魂”脱离一样。但是,过去不可能被永远抹杀,不列颠的江河、山丘、森林和石头,都保留了维京人和维京世界的深深印记。这份财富远不限于不列颠内。自 17 世纪到,说英语的人的大移民——其实是人、思想、体系、价值观、法律和语言的迁移——对世界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初是通过大英帝国的扩张,后来是通过北美文化与经济力量的长期主导和渗透。如果把以英语为母语的庞大群体看成一个基因组,那么,对维京人的记忆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却坚韧又持久。有时,它以北欧神话和维京人刻板形象的简易删节版出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样的形象已渗透进流行文化中,出现在漫画、足球队队徽,或者重金属唱片的封面上。但它也在思想和语言的幽深隧道里穿行:蛇形的维京船只,行驶在人们潜意识的黑暗河流中,雾气笼罩之下,令人胆战心惊的诸神影影绰绰,震天的桨声和阴暗的松林时隐时现。本书按年代顺序大体讲述了维京人在不列颠的始末。有时,不同的历史事件在不列颠各地同时展开,讲述会随之有所偏离,但我努力让故事尽量沿着主线展开。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本有关思想、历史遗物和地点的书。通过维京人遗留下来的文物以及他们走过的山川大地(如尼石碑、船葬、定居点和战场),兴许能从单纯重现名字和日期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去了解维京时代的不列颠人对世界和自身境况的所思所想,去探索维京人于消失后的几个世纪里被记住的方式:维京人自己讲述的故事,借助维京人激发的灵感而创作的传说,他们的恐惧、幻想与心中渴望的末日大审判。纵观本书,几个主题会反复出现——尤其是“维京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态度和身份如何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不列颠境内的种族进化又意味着什么——但整体上说,本书意在阐释英国历史上一股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它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不列颠诸岛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轨迹的发展。维京人的尊严往往遭人鄙夷,我希望本书能帮助改变人们的看法。媒体评论托马斯·威廉斯的散文体叙述引人入胜,为原本坚固的学术骨架增添了丰满血肉。《维京不列颠》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以高清晰的视角探索了“维京人”的真正含义。威廉斯做到了许多人没做到的事——在他笔下,关于维京人的真相犹如小说般令人回味。 ——贾尔斯·克里斯蒂安(Giles Kristian),《泰晤士报》(The Times) 威廉斯在还原维京不列颠的氛围时,犹如神来之笔……将一场感官盛宴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而令人沉醉其中,时而借一双有力的历史评价之手,给人以指引。《维京不列颠》如同一场眩目的旅程……令人大饱眼福。 ——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这部作品充满了作者对维京主题的热爱,他对史料、考古知识和传奇故事的运用驾轻就熟,以令人享受且富有张力的散文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故事。? ——丹·琼斯(Dan Jones),《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一部维京人在不列颠大地上的全新历史:可信(只偶有争议),尤其可以说是一场个人之旅,重温斯堪的纳维亚军事占领下不列颠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尼尔·普赖斯(Neil Price),乌普萨拉大学教授 新颖、生动、无可挑剔的研究……这是我今年读过的较为精彩的非虚构作品。 ——汤姆·霍兰(Tom Holland),《观察家报》(Observer)“年度图书”商品详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