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

10 3.0折 33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志武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y2

上书时间2023-11-23

中国现代书院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志武 著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6038898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5页
  • 字数 21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竞争战略:<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前面的主体内容和后面的单篇文章内容有所重复,原因是:三秦出版社的高立民主任在新世纪前夕,约我把自己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写成单篇文章,汇编出版,以便读者阅读。这些单篇文章或为某本专书的缩写,或为某个观点的专门阐发,这样难免和过去的专书内容重复。这些文章先后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由三秦出版社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论集》为书名出版。这次把一些相关文童分别编入《红楼梦人物冲突论》、《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和《金瓶梅人物悲剧论》,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较快了解这些专书的整体内容和某些观点的全貌及新的阐发。歌德说过:“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在宣传。”毛泽东曾把他的《实践论》缩写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被一同编入《毛泽东著作选读》,鲁迅也把内容相同、背景和表述有所不同的两部《中国小说史》编为一书。我和这些伟人无法相比;引用这些例证的目的是想让读者对于我的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给以宽容和理解。
【作者简介】
  王志武,又名王志儒,教授。1967年7月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青海省循化县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1970年3月至1973年11月在青海省“革委会”政治部文教组(后改为青海省文教局)工作。
  1973年11月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从事写作课教学。1978王暑假后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工作至今。1993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红楼梦人物冲突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金瓶梅人物悲剧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上二书分获首届、第七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三国演义人物竞争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社科成果奖;《古代戏剧赏介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版),获陕西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元明清文学》(《陕西教育》杂志1983年4~9期连载,后收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一书)、《红楼梦》评点本(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小说三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主编《三名文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包括《古代文学卷》、《现代文学卷》、《当代文学卷》、《外国文学卷》、《艺术卷》)、《延安文艺精华鉴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担任《古代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副主编(分别由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另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目录】
一、竞争的历史
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从竞争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以便给当代那些渴望在社会人生的竞争中成为强者的人提供借鉴。
二、个人竞争
《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竞争可分为:个人竞争、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
其中个人竞争是主要的,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以个人竞争为基础。
(一)影响竞争的间接因素
影响竞争的间接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出身、气质、天赋、性别和身体等。
1.先天因素
出身
出身指的是门第等级的贵贱、父母地位的高低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联系,人类的竞争总是受到出身的制约。
气质
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决定竞争的胜败,它只影响竞争者性格的形成和竞争者的职业选择。
天赋
影响竞争者的另一个先天因素是天赋。对天赋的作用当然不宜肆意夸大,但也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
性别
性别对竞争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司徒王允和文武百官对董卓无可奈何,貂蝉一介女子,竞置董卓于死地,她的作用须眉男子无法取代。
身体
刘琦如不因病早死,诸葛亮如果长寿,陶谦若不病死,刘备白帝不亡,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2.后天因素
影响竞争的后天因素主要包括:性格、选择、学习、舆论和民心。
性格
人的气质是先天性的,是人的个性中相当稳定的部分,是后天所无法改变的,但在气质基础上形成的性格却是可以改变的。
选择
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绝对不能超出当时条件下社会对出身的要求,哪怕这种要求是极不合理的、十分荒谬的。
学习
学习可以使有天赋的人如虎添翼,使那些天赋不高的人弥补其先天不足,并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远远超出其天赋所规定的重大成就。
舆论
舆论要对竞争起促进作用,必须考虑时代潮流和人心所向。许多舆论其实只是一种蒙骗术,是竞争者为自己采取的行动所找的借口。
民心
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二)决定竞争的直接因素
决定竞争胜败的直接因素是实力。实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者自身的实力,二是竞争者聚拢的人才实力。
1.自身实力
所谓自身实力,就是指竞争者个人体力、智力、能力三者的合力。
曹操多谋善断
曹操所以能剿黄巾、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统一北方。主要是因为他的多谋善断。
孙氏父子勇敢果断
孙氏父子所以能在群雄竞争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孙坚孙策创业凭借的是勇敢拼搏,孙权保守父兄基业不受侵吞首先靠的是果断行事。
刘备仁义
刘备在竞争中不是像曹操那样靠胆略取胜,也不是像孙氏父子那样靠勇敢果断取胜,而是靠仁义取胜。
司马懿有权谋
曹操时代的司马懿虽然主要是出谋划策,但已经显露出他是个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是个胸怀大略腹有良谋的政治家。
关于诸葛亮
诸葛一生惟谨慎,这是对诸葛亮性格、待人、处事特点的精辟概括,也是他身处复杂的瞬息万变的背景下所以能成功的重要条件。
2.人才实力
曹操爱才
曹操就很懂得这一点,文才、武才他都喜爱。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爱才,而且识才。
孙权用才
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主要得力于识才用才。
刘备敬才
刘备不但惜爱人才,而且有知人之明。
三、集团竞争和国家竞争
在三国阶段,集团竞争是最精彩、最富有活力的竞争。个人竞争如同指头戳抓,集团竞争犹如拳打脚踢,两者孰强孰弱,是不言自明的事。
四、三国竞争人物的评价
对于《三国演义》这种表现社会竞争主题的历史小说只能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去评价。
增补
《三国演义》的人物结构和主题
《三国演义》从社会竞争的角度写了400多个人物,但重点写了三个人物:曹操、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三个人物,基本贯穿了从汉末致乱到西晋统一,成为这段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强者。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如何对待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历史上那个有作为的曹操的真实写照。他对人才的态度,在刘备孙权等同时代人之上。他是一个乱世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作者没有歪曲历史上的曹操,而是把他写得鲜活丰满,呼之欲出。
《三国演义》六谜之解
(一)曹操哭郭嘉解读
曹操回到南郡后恸哭郭嘉一事,虽然仅有一百字左右,但却余味无穷。含义至深。实际上,曹操回到南郡时恸哭郭嘉,包含着他对这场战争沉痛而深刻的反思,这就是:这场战争根本就不应该打。
(二)曹操焚书
传统说法认为曹操“奸绝”,不过焚烧书稿倒显得其有可爱之处。
(三)诸葛亮的谨慎和失误
如果说一出祁山没有接受魏延建议不算诸葛亮的失误,倒是他用兵谨慎不肯孤注一掷的表现,那么这次“兵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就是缺乏勇气的明显失误。
(四)刘备也有轻才的时候
关羽张飞遇害后,刘备在用人观念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法观念和实用主义态度。
(五)从庞统面试谈起
面试这个东西,主观随意性特别大,连孙权刘备这样的人面试都难免以貌取人,一般人可想而知。
(六)怎样看待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在三国归于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功绩卓著,不可磨灭,作者对他的描写基本上符合历史真实。当然,和其他许多人物相比,这个人物理想化的成份较多。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