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
140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道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3
上书时间2023-04-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道新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5-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1084380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76页
-
字数
715千字
- 【内容简介】
-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以100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观照对象,力图整合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电影的整体面貌,深入阐发中国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按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将中国电影文化史划分为早年的道德图景,乱世的民族影像、分立的家国梦想与整合的文化阐发四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蕴的历史时段;并在具体的历史陈述中,把握住各时段具有特定文化内蕴的电影作者,电影文本或电影类型,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这样的中国电影文化史,将以其不同于传统电影政治史,电影艺术史的面貌出现,并以其相对厚重的文化感悟超越一般的电影美学史,电影类型史,是一部全面,丰富的电影文化史著作。
- 【作者简介】
-
李道新,1966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毕业后,一鼓作气地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和《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较为完整地建构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理论和历史;同时,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专业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中国电影史研究论文和电影批评文本;并在着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1896-2004)》、《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和《中国电影类型史(1905-2004)》等电影史学术专著的写作。令人欣慰的是,他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成果,经常得到国内外电影学术界的好评。美国《亚洲电影》刊物曾发表《中国电影史(1937-1945)》一书的评论;台湾《大成》“影剧报”称李道新是一颗“中国电影学术理论的新星”;大陆《文艺报》著文指出:“《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填补了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研究空白,拓展了中国电影史学视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学术的发展。”
- 【目录】
-
引言走向中国电影文化史
一走向文化史
二走向电影文化史
三走向中国电影文化史
第一编早年的道德图景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发生情势及其伦理道德走向
第一节欧美电影传入中国
一在中国各地的影片拍摄
二在中国各地的犒劳地许放映
三欧美各国在中国各地投资影院
四在中国各地创设的电影公司
第二节中国影人励志应对
一彰明是非善恶
二维护民族自尊
三反思传统文化
四振兴中国影业
第二章上海:电影基地与罪恶之都
第一节作为民族影业基地
一制片企业风起云涌
二影院经营和电影发行体系日益成熟
第二节作为国制影片场景
一堕落之地
二罪恶之都
第三章影业公司的家庭运营与国制影片的伦理内涵
第一节民产与天一等影片公司的家庭运营特征
一黎氏家庭的民新影片公司
二邵氏兄弟的天一影片公司
三家庭运营的上海、华剧、月明等影片公司
第二节《孤儿救祖记》与《儿孙福》等影片的伦理道德意蕴
一《孤儿救祖记》对理想父性的渴望
二《儿孙福》对母亲威严的拯救
三其他各类影片体现出来的道德蕴涵
第四章商业竞争的严酷环境与电影新路的努力追寻
第一节商业竞争的严酷环境
一中国电影面临的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
二古装/稗史片热潮的兴起与《西厢记》的成就
三《火烧红莲寺》的诞生与神怪/武侠片的高潮
第二节电影新路的努力追寻
一罗明佑及其联华影业公司的国片复兴运动
二孙瑜:洋溢正义感的银幕诗人
三卜万苍:充分表现人生的导演
第二编乱工的民族影像
第五章民族危亡的惨烈状况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第六章新兴影评的力量与电影意识觉醒
第七章抗战电影的救亡姿态与孤岛电影的商业流脉
第八章古典美学的执著探求与中国电影的经典创造
第三编分立的家国梦想
第九章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与中国电影的家国梦想
第十章中国内地: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第十一章中国台湾: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第十二章中国香港: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
第四编整合的文化阐发
第十三章不断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持续拓展的文化空间
第十四章中国内地:观念更新热潮与电影文化重构
第十五章中国台湾:本土意识和加强与艺术电影的探索
第十六章中国香港:九七征候与电影繁盛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人名、片名索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