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刘猛 编著 正版图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页岩气钻完井技术 刘猛 编著 正版图书

全新正版书籍,支持七天无理由

69.4 7.1折 98 全新

库存4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猛 编著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45010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493009

上书时间2024-03-10

星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页岩气藏钻井技术特点及关键技术
1.1页岩气藏的特点
1.2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现状
1.3页岩气钻井技术特点与难点
1.4页岩气钻井关键技术
1.4.1井壁稳定技术
1.4.2井眼轨迹优化设计和控制技术
1.4.3下套管与固井技术
1.4.4降摩阻技术
1.4.5井眼清洗技术
1.4.6优化钻具组合
1.4.7完井技术
1.5水平井对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性
1.5.1水平井对页岩气开发的必要性
1.5.2水平井开发现状和开发效果
1.6页岩气水平井分类
1.6.1单个水平井
1.6.2丛式水平井
1.6.3多分支井
1.6.4大位移水平井
1.7页岩气水平井的钻井难点
1.7.1页岩气藏井壁垮塌严重
1.7.2岩屑床的存在
1.7.3页岩气水平井钻井难点
1.8页岩气水平井关键技术
第2章页岩气井钻井设计
2.1钻井设计包括的内容
2.2钻井设计的考虑因素
2.3井身结构设计
2.4丛式井设计
2.5水平井设计
2.5.1水平井设计原则
2.5.2水平井设计流程
2.5.3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
2.5.4钻具组合设计
2.5.5钻井液设计
2.5.6固井与完井设计
2.6欠平衡与气体钻井设计
2.7测量要求
第3章钻头与钻具组合
3.1钻头优选
3.1.1牙轮钻头
3.1.2金刚石钻头
3.2优化钻具组合
3.3合理的摩阻计算
3.4井眼清洗
第4章欠平衡压力钻井
4.1欠平衡压力钻井概念
4.2欠平衡压力钻井的特性
4.3欠平衡压力钻井的技术关键
4.3.1欠平衡压力钻井设计
4.3.2欠平衡压力钻井控制技术
4.3.3产出流体的地面处理
4.3.4套管阀及其工作原理
4.4控压钻井技术
4.4.1动态环空压力控制技术
4.4.2控压钻井技术
4.4.3微流量控制钻井系统
4.4.4自动节流控压钻井系统
4.4.5中石油精细控压钻井系统
4.4.6控压钻井与欠平衡钻井的区别
4.5不压井作业方法
4.5.1不压井作业的优点
4.5.2不压井作业压力控制原理
4.5.3不压井作业应考虑的问题
第5章优快钻井技术
5.1优快钻井的概念
5.2优快钻井技术
5.2.1优快钻井的措施
5.2.2应用情况举例——渤海SZ36-1油田Ⅱ期开发
5.2.3应用情况举例——长宁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
5.2.4应用情况举例——威远地区页岩气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
第6章井壁稳定性与控制技术
6.1井壁失稳的原因及危害
6.1.1井壁失稳的原因
6.1.2井壁失稳的岩石破坏类型
6.1.3井壁失稳的危害
6.2井壁稳定的研究方法
6.3井壁失稳的影响因素
6.3.1井眼围岩应力分布
6.3.2井眼失稳的化学因素
6.3.3地应力状态及钻进方向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6.3.4岩石物性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
6.4安全钻井泥浆密度窗口
6.4.1安全泥浆密度窗口
6.4.2井斜角和方位角的影响
第7章钻井液与储层保护
7.1储层损害机理
7.2页岩气钻井液的基本要求
7.3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液技术难点
7.4页岩气水平井井壁稳定措施及钻井液体系
7.4.1提高井壁稳定性的方法
7.4.2钻井液体系
7.5对储层的认识
7.6储层评价技术
7.6.1储层伤害机理
7.6.2储层伤害评价方法
7.6.3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陛能评价
7.7储层伤害和保护
7.7.1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技术
7.7.2完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技术
7.8储层保护建议
第8章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
8.1井眼轨迹测量
8.1.1轨迹基本参数
8.1.2轨迹计算参数
8.1.3井眼轨迹表示方法
8.1.4测斜方法与测斜仪
8.2井眼轨迹计算
8.2.1井眼轨迹计算的目的
8.2.2井眼轨迹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8.2.3对测斜计算数据的规定
8.2.4轨迹计算方法
8.2.5定向井中靶计算
8.3井眼轨迹预测方法
8.3.1井眼轨迹预测的外推法
8.3.2工具造斜率的预测方法
8.3.3极限曲率法及其应用
8.4随钻测量技术
8.5随钻测井技术
8.6地质导向技术
8.6.1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特征
8.6.2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的结构特征
8.6.3钻井液脉冲传输方式
8.6.4电磁波传输方式
8.6.5声波传输方式
8.6.6光纤遥测方式
8.7旋转导向技术
第9章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和工具
9.1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
9.2水力脉冲轴向振荡减阻工具
9.2.1水力脉冲轴向振荡减阻工具结构及原理
9.2.2水力脉冲轴向振荡减阻工具应用
9.2.3其他振动减摩降扭工具
9.3连续管减摩器
9.4纯机械式减摩降阻工具
9.5威德福公司滚子减阻器
9.6降摩阻短节
0章固井与完井
10.1页岩气固井特点与难点
10.2水泥浆体系
10.3提高固井质量方法
10.3.1水平井钻井给固井带来的问题
10.3.2压裂、射孔给固井带来的问题
10.3.3提高页岩气水平井固井质量技术措施
10.4完井方法
10.5多分支完井
10.5.1分支井特点
10.5.2分支井的6级完井方法
10.5.3国内分支井技术现状
10.5.4分支井开发页岩气的优势
1章钻井井控技术
11.1钻井井控的重要性
11.2井控安全技术现状
11.3井控技术分级
11.4井眼与地层压力系统
11.5地层压力检测
11.5.1地层压力检测的意义
11.5.2异常压力形成机理
11.5.3地层压力检测方法
11.5.4地层破裂压力
11.6井涌的原因、征兆与检测方法
11.6.1侵入流体分析
11.6.2井涌的主要原因及其预防
11.6.3气侵
11.6.4地层流体侵入的检测
11.7关井方式与关井程序
11.7.1关井方式
11.7.2关井程序
11.7.3关井时应注意的问题
11.7.4侵入井内的流体性质的判别
11.7.5套管压力与钻井液池液面
11.7.6循环出侵入流体
11.7.7压井液循环到钻头
11.8恢复压力平衡的方法
11.8.1泥浆气侵时圈闭压力的检查与释放
11.8.2井底压力的确定及压井泥浆密度的计算
11.8.3压井工艺
11.9井控设备
11.9.1井控设备的功用
11.9.2井控设备的组成
11.9.3防喷器
11.9.4节流与压井管汇
11.9.5内防喷工具
11.10加强井控安全的具体方式
11.11井控过程中的错误做法
2章弃井工艺和技术
12.1弃井设计及弃井后呈报
12.2永久报废
12.3暂时弃井
3章页岩气开发的降本增效
13.1页岩气开发成本的影响因素
13.2降低页岩气开发成本的措施
13.2.1大型水平井组的工厂化作业
13.2.2小井眼连续管钻井技术
13.2.3优快钻井技术
13.2.4无水环保压裂改造技术
13.2.5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模式
13.3页岩气开发成本的新认识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由刘猛编著的《页岩气钻完井技术(精)/中国能源新战略》一书主要介绍了页岩气开发过程的钻完井技术。全书共分13章,靠前章介绍了页岩气藏钻井技术特点及关键技术,第2章为页岩气井钻井设计,第3章介绍钻头与钻具组合,第4章为欠平衡压力钻井,第5章介绍优快钻井技术,第6章为井壁稳定性与控制技术,第7章介绍钻井液与储层保护,第8章介绍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第9章为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和工具,靠前0章为固井与完井,靠前1章介绍钻井井控技术,靠前2章为弃井工艺和技术,靠前3章介绍页岩气开发的降本增效。
本书可为从事页岩气开发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学习。

精彩内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刚性需求持续攀升。1993年我国生产原油总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此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2013年煤炭消费占比67.5%,石油消费占比17.8%,天然气消费占比5.1%,其余为核能、水电能、风能等。煤炭消费占比是全世界最高的。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消费占比与世界平均占比23.7%相比,差距巨大,与我国的规划目标12%相比也有相当大的距离。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重要突破,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成为油气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是最早开展页岩气研究和勘探开发的国家。1981年,美国成功对Barnett页岩实施大规模压裂,实现了真正的页岩气突破。200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到2012年该比例已经上升到了近40%。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提高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改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海相地层中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国内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专家初步估计页岩气资源量大约30×1012m3。本书主要从页岩气井钻井设计、钻头与钻具组合、欠平衡压力钻井、井壁稳定性与控制技术、钻井液与储层保护、井眼轨迹测量与控制、水平井降摩减阻工艺和工具、固井与完井、钻井井控技术、弃井工艺和技术、页岩气开发的降本增效等方面,系统介绍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引用了相关机构和专家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董本京专家对本书的章节目录、结构编排、基本素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向董本京、申瑞臣、耿东士、程晓年、史怀忠等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书涉及知识面较广,数据较多,编写难度很大,加之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可避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