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 王东升 等 著 正版图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 王东升 等 著 正版图书

全新正版书籍,支持七天无理由

99.6 7.8折 128 全新

库存4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东升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3447

出版时间2009-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1201495666

上书时间2024-03-06

星叶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章强化混凝概论
1.1混凝:概念、定义与范畴
1.1.1混凝基本概念
1.1.2混凝研究概况
1.1.3混凝评估方法体系与操作规范
1.2水质问题与水质安全
1.2.1水质问题
1.2.2水质迁移转化过程
1.2.3饮用水水质标准
1.2.4水质安全保障、管理与计划
1.3强化混凝与优化混凝
1.3.1消毒副产物与控制标准
1.3.2工艺研究与进展
1.3.3混凝剂的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原水水质特征
2.1流域水质变化特征
2.1.1河流水质原理
2.1.2河流水质变化趋势
2.1.3河流水质监控分析
2.2水体污染物及其赋存特征
2.2.1微污染水质概况
2.2.2水体颗粒物
2.2.3水体有机物
2.2.4水体无机物
2.3典型区域原水水质特征
2.3.1典型北方水厂原水水质变化
2.3.2典型南方水厂原水水质变化
参考文献
第3章微污染水体有机物及其去除特征
3.1微污染水体DOM的分析表征
3.1.1AOM分级表征的重要性与技术概况
3.1.2化学分级表征
3.1.3物理分级表征
3.2有机物分级方法的改进与操作
3.2.1化学分级方法的改进
3.2.2物理分级参数的确定
3.3典型水体DOM的分级表征
3.3.1化学分级表征
3.3.2分子质量分级表征
3.3.3各组分suVA和sTHMFP的关系
3.3.4物理化学结合:DOM分级
3.4DOM去除机制的分级研究
3.4.1不同水体DOM的混凝去除率
3.4.2分级组分的混凝去除特征及相互关系
3.4.3结合分级方法对DOM混凝去除过程
3.5水厂工艺对DOM的去除特征
3.5.1常规处理工艺
3.5.2强化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第4章优势混凝形态表征与作用机制
4.1高效混凝剂研究概况
4.2优势混凝形态研究与进展
4.2.1铝(Ⅲ)水解化学概论
4.2.2Al13的形成机制
4.2.3Al13形成的影响因素
4.2.4形态鉴定方法
4.3Ferron法的优化解析及k值判据
4.3.1优化解析方程的建立
4.3.2铝形态的反应k值
4.3.3改进Ferron法-k值判据
4.3.4NMR法与Ferron法-k值判据法的比较
4.4改进Ferron法的应用
4.4.1铝盐的自发水解
4.4.2铝盐的强制水解
4.5Al13的亚稳平衡与转化
4.5.1新制PACl的短期熟化行为
4.5.2PACI的稀释
4.5.3Al13在沉淀中的溶出
4.5.4Al13的鉴定
4.5.5沉淀转化Al13过程的Ferron解析
4.6高浓PACL的制备
4.6.13种方法的初步比较
4.6.2B=2.2高浓PACl中AI13的形成
4.7AL13的形成机制
4.7.1PLI-AL13的介稳平衡
4.7.2对影响AL13生成参数的认识
4.8AL13的静电簇效应
4.8.1电中和能力比较
4.8.2絮体生长动力学
4.8.3静电簇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混凝剂的优化与筛选
5.1不同形态的相对重要性与稳定性
5.1.1聚合铝混凝过程中的形态分布
5.1.2聚合铝混凝过程的形态重要性
5.2聚合铝混凝作用机制
5.2.1pH对聚合铝混凝效果影响
5.2.2温度对聚合铝混凝性能影响
5.2.3混凝作用机制
5.3混凝剂形态与效能的强化:无机、有机复合
5.3.1不同助凝剂的复合特征
5.3.2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典型微污染水的强化混凝
6.1原水基本水质特征
6.2原水季节性混凝特征
6.3原水中有机物特性及强化混凝目标
6.3.1滦河水与黄河水污染物分析
6.3.2黄河水和滦河水水体有机物混凝特性比较
6.3.3天津水体强化混凝目标
6.4天津原水碱度效应
6.4.1pH优化
6.4.2强化软化絮凝
参考文献
第7章混凝过程强化与控制
7.1絮体的形成与结构
7.1.1絮体形态学
7.1.2絮体形态学研究方法
7.1.3絮体的分形维数
7.1.4絮体的强度
7.1.5絮体性状的影响因素
7.1.6工艺控制条件对絮体性状的影响
7.2混凝过程控制与监控技术
7.2.1基于多变量参数模型的混凝控制
7.2.2基于特性参数模型的混凝控制
7.2.3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控制技术及其设计
7.2.4絮体性状实时图像检测系统的开发
7.2.5絮体性状神经网络预测的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混凝工艺的优化集成
8.1研究概况
8.2混凝剂优化的中试系统对比
8.3气浮与沉淀工艺对强化混凝的影响
8.3.1有机物去除对比
8.3.2颗粒物去除对比
8.4预氧化工艺对混凝的影响
8.4.1预臭氧化的除浊作用
8.4.2预臭氧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
8.5强化混凝对过滤工艺的影响
8.5.1有机物的去除
8.5.2浊度的去除
8.5.3对滤池过滤周期影响
8.6系统优化的检测评价
8.6.1全流程颗粒物成分分析
8.6.2全流程金属元素迁移分析
8.6.3全流程颗粒物去除规律
8.6.4全流程DOM迁移转化
8.7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8.7.1混凝剂形态组成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
8.7.2反应器与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8.7.3水体有机物、颗粒物与水质数据库
8.7.4优化混凝集成技术
8.7.5高效絮凝技术的产业化
8.7.6强化/优化混凝操作规范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以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与削减技术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水体有机物的强化混凝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以大量具体生动的实例阐述了强化混凝处理技术在靠前南、北方各微污染地表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上所取得的应用成果。全书共分8章,靠前章首先对混凝过程与强化混凝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其与优化混凝的区别及各自适用性作全面剖析与比较;第2章主要介绍靠前南、北各不同地表水源原水的水质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第3章对微污染水源水体中有机物的来源、组成、有机物分离分级与表征技术进行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在水厂处理工艺中的去除特征与作用机理;第4章介绍近几年混凝剂优势形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中的进展,力求从分子水平与形态学角度上阐明高效混凝剂的作用机制;第5章对混凝处理过程中混凝剂的筛选与优化以及其与原水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针对强化混凝的目标介绍有机物去除的复合聚合絮凝剂复配技术;第6章从水体颗粒物的稳定性、絮体结构形成与控制、反应器的优化设计等角度阐述混凝过程的强化与控制技术;第7章从水处理工艺角度阐明强化混凝技术与各不同单元处理操作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以及其系统优化集成技术;很后,第8章则对强化混凝技术在靠前外的应用实践进行全面评价和展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