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巫鸿 李清泉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10
上书时间2024-10-08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范围,把建筑形制、画像程序、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画者的身世情感纳入思考对象之中。在辽代墓葬被发现以前,人们对“辽”、或“契丹”的丧葬习俗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文献,特别是通过一些似乎是基于实地观察的记述。但不管这些文献记载的细致程度和可信程度如何,它们作为历史材料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它们都是从当时中原汉人的角度去观察和记述的。由于观察者采取了“外在者”的身份,他们在观察和记述的时候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契丹文化之“异”上。而这种“华夷之辨”的立场又往往混杂着相当强的文化优越感。所以,了解研究辽代墓葬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墓葬的发掘和分析使研究者得以跳出传统文献所隐含的“华夷”身份设定,直接面对历史。这些墓葬的建造和使用者有的是契丹人,有的是在辽代任职和身居辽地的汉人。在这个基本分类之下,还有身份地位、职业、时期、地域等诸种不同。每一座辽墓所反映的因此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文化异同,而是多元历史和文化互动的具体现象。所以本书对这些墓葬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是发掘它们自身的历史特殊性和主体性,而不是以考古成果去证明往旧文献中的相当贫瘠的记载。这个新的、以考古资料作为研究基础的观会使我们对辽代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以及与周边文化,包括中原文化的关系有不断更新的理解。
巫鸿,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
李清泉,1981年毕业于菏泽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1996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2002年7月获中山大学历史系隋唐史与敦煌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1年9月聘任副教授; 2005年9月聘任教授;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2001—2002年间,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200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
前言 巫鸿
宝山辽墓的释读和启示 巫鸿
宝山辽墓:契丹墓葬艺术中的“国俗“与身份建构李清泉
附录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颂经图》略考 吴玉贵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寄锦图》考 吴玉贵
织锦回文:宝山辽墓壁画与唐画的对读 罗世平
彩色图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