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批校经籍丛编:王念孙批校本《山海经》

168 7.1折 238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念孙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31704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纸张其他

定价238元

上书时间2024-12-30

专利文献资料汇编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山海经》被称为一部奇书,它的奇有各种体现,比如内容的怪怪奇奇,收了各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禽怪兽、神灵鬼妖,这直接导致该书性质不易确定。有人说它是地理书,把它列入史部的地理类,《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即是如此。从形式上看,《山海经》确实很像地理书,但如果把地理书当作一门科学看待,《山海经》里多是怪力乱神,很多山川和方国更是无从考证,其中想象的成分甚大,作为地理书,《山海经》确实又有些不够格。有鉴于此,《宋史·艺文志》将它划入子部五行类,《四库全书》则将其纳入子部小说家类,并说“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四库全书》的分类和结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的古籍目录基本是将《山海经》归于子部小说家类的。
在如璀璨群星的清代学者中,王念孙(1744—1832)可算顶流学者,代表着清代学术的最高水准,与其子王引之皆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被合称为“高邮王氏父子”“高邮王氏”或“高邮二王”。王念孙又和同时代学者段玉裁被合称为“段王”。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就赞誉道:“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评价不可谓不高。
王念孙的学问是如何炼成的,固然可以通过他的著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推求和体味,但终觉隔了一层。如果有手迹留存,笔墨涂改勾抹之间,就如亲见其人,磨墨吮毫,执笔而书。这是稿本和批校本的独特魅力所在,使人获得一种现场感,不再是冷冰冰的印本文字,而是因手书笔迹变得有温度、有层次。
幸运的是,王念孙生前得享大名,身后其遗物亦得到珍视,不少批校本得以留存下来。据学者初步统计,王念孙手批古书有13种留存下来,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等收藏机构,其中《山海经》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念孙手批本《山海经》,所用底本为清康熙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14—1715)项絪群玉书堂刻本。项絪,字书存,原籍歙县,寓居扬州,曾任延安府同知。群玉书堂刻本《山海经》11行21字,细黑口,四周单边,经为单行大字,郭璞注为双行小字。
该本刊刻精工,字摹欧赵,清新雅致,俊逸秀丽,“颜值”为历代《山海经》刻本之冠,属于康熙朝流行的“软体字”写刻本,和《全唐诗》扬州诗局本风格近似,当是同一批写样者和刻工所为。这部王念孙批校本的底本更是纸墨精好,字黑如漆,当是初刻初印本,历三百年犹神采奕奕,不失为书中之“尤物”。
该书原为高邮王氏父子旧藏之物,后辗转入藏于盛昱意园之中。光绪十七年(1891),费念慈从盛昱处假出,用明吴琯本校临一过。光绪二十五年(1899),盛昱卒,意园旧藏渐次散出。1912年,傅增湘以银元十六元为张元济涵芬楼购得此书。后该书又被人从涵芬楼中盗出,入赵万里之手,1932年涵芬楼毁于日军炮火之下,王念孙手批本《山海经》却因盗出而逃过一劫。该书后又从赵万里手中流出,入藏国家文物局。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根据书中印章信息,于1952年托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徐森玉归还张元济。该书后又从张元济处流出,入藏于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此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历劫不毁,如有神灵护持于其间,可谓书中“福将”。
王念孙批校分朱、墨二色。“朱笔字体秀整,墨笔行草朴质”,朱笔多直接添改字词,遽下案断,墨笔则博引诸书,略加引述。朱色校记大概作于王念孙任职工部都水司之后、《河源纪略》纂修之前,是为《河源纪略》纂修做的准备工作,墨批则大概撰于王念孙晚年。
王念孙校勘《山海经》时年未及四十,但许多晚年的校勘方法在此书中已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有本书互校,注重内证;博稽异同,广引群书;因声求义,重视声韵;融合贯通,举一反三。张元济总结王念孙校证《山海经》的做法的通例为:“一以本经互校;一以它书所引,博稽异同,折衷己意,以《文选注》《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帖》《太平御览》为主,兼及经史诸子,旁引《一切经音义》《法苑珠林》《弘明集》《开元占经》等,可称精博……诸如此类,考订精确,为郝氏《义疏》所未及,可补《读书杂志》之遗。”袁珂《山海经校注》一书间或征引王念孙成果,校本原有600多处批校,袁氏只引用了161处,且多以意撮引,节略删裁,亦有向壁虚造,查无实证者。通过此书,《读书杂志》等校勘学名著的撰写路径和国策约略可窥而知,其方法之细密,态度之严谨,洵不愧一代通儒。
虽说纸寿千年,但书终究是有生命极限的,而比起一般印本来,批校本的寿命更短些,这和批校者使用墨色也即颜料有关,黑色因使用碳素,寿命最长,只要纸张不坏,墨色就可长存。朱色因多使用朱砂,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寿命则次之。绿、黄、紫、蓝几种颜色则因颜料性质,则较易褪色,有些书不经百年已经褪为一滩浅浅的痕迹,只能逆着光从某些角度才能勉强辨认。这部《山海经》的朱笔批校已有褪色,再历时日,恐怕也有难以辨认的一天。某种程度上,“批校经籍丛编”为这些历经沧桑的古籍保存下了足够年轻的相貌,即使它们最终抵御不住岁月的侵蚀而人老珠黄、烟消云散,人间犹有它们曾经的曼妙风姿留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