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精) 》 西泠印社 另荐 中国碑帖名品5 秦刻石三种 泰山刻石 峄山碑 会稽 芝罘 东观 碣石 小篆 秦篆 石鼓文
9787550807952
¥
301.74
全新
仅1件
作者沈振斌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7952
出版时间2000-0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货号521813632142
上书时间2022-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琅琊台刻石 原价:360元 作者:沈振斌 编 出版社:西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75508079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8开 藏品介绍-----琅琊台刻石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清杨守敬评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琅琊台刻石字迹规正,但笔致婉转玲珑,不是一味地刻板齐整。临写时应注意笔调流动起伏,防止失于僵木呆板。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山下,东南西三面环海,据《山左金石志》载:“乾隆间泰州官懋让知事见石裂,熔铁束之,得以不颓。”清道光中,铁束散,石碎。后毛澄知县事,筑亭覆之。光绪廿六年四月前后一次大雷雨,此石毁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后两次列琅玡台搜寻,将散碎石块凑合,所幸伤损很少。后移置县署,并题识得石始末,有孟昭鸿、柯昌泗等刻跋。解放后移置山东博物馆。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国国家博物馆。书法赏析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笔划接近《石鼓文》,用笔既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圆活,确实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唐张怀瓘《书断》列李斯的小篆为“神品”。其书法特点在于:用笔圆转,结体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明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寄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 今观《琅玡台刻石》书法,工整谨严而不失于板刻,圆润婉通而不失于轻滑,庄重典雅,不失为一代楷模。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习小篆者沿用。小篆与李斯李斯相传是《琅琊台刻石》作者,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