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哲学与社会
地学、哲学与社会走向思辨的地学之旅
¥
39.6
4.0折
¥
9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刘郦 刘爱玲 阮一帆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65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郦 刘爱玲 阮一帆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2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39755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页
-
字数
32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地学哲学及其思辨,是当今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思想史等研究的百花园中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国,对地学哲学的思辨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方法论角度,去探讨分析地学思维及其方法。另一条路径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考察地学自然科学。这两条路径相互作用、相互交叉,近年来逐渐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本书融合了上述地学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思路,精选了中国地质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自1998年以来的地学、哲学与社会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地学科学思想、地学科学哲学、地学科学方法论、地学史及其渊源和地学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思考。
- 【作者简介】
-
刘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教授。出版了《知识与权力——科学知识的政治学》、《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追求公平》等专著,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刘爱玲,华中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理事。1998年晋升为教授。
阮一帆,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武汉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摇篮计划”;2014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一批)。
- 【目录】
-
第一篇 地学科学思想
均变还是灾变:新的科学思想之争及其解【刘 郦】
新灾变论及其影响——地学前沿一瞥【余良耘 冯秋丽】
大地构造学发展中的哲学蕴涵【张明明】
史前生物大灭绝溯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意义【郭雨昕】
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及其哲学意义探讨【何汉斌】
殷鸿福对新灾变论的贡献及其意义研究【冯秋丽】
第二篇 地学科学史及其源流
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特征【刘爱玲 李 强】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
——基于1936~2006年的文献统计【刘爱玲 史艳艳】
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学科兴趣中心的转移
——基于1936~2006年的文献统计【刘爱玲 史艳艳 陶柯霏】
中国近代学术建制的典范——中央地质调查所【郑济飞】
中国近现代地学家群体的出生时间分布及其教育背景计量分析【卢秀丽 马艳红】
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易文娟】
新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师承关系研究【谢沛沛】
中国现代地学家群体特征分析【陈 炜 张明明】
第三篇 地学科学哲学
地学革命的哲学意蕴【刘 郦】
地学理论与假说【余良耘】
地球科学表达方式的特殊性研究【陈易芳】
地球科学逻辑起点研究【王晓侠】
地球科学经验起点研究【徐钰钦】
人地二元对立结构的解构【张存国 胡 鑫 余良耘】
第四篇 地学科学方法论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张存国】
地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杨 潇】
观察方法视角下地质学的发展轨迹【白小芳】
“将今论古”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肖 婷】
哲学思维与找矿实践方法论【罗孝桓】
第五篇 地学科学与社会
文化视角下的地球科学【杨力行】
地球科学的灾害学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刘 郦 张茜茜】
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地学文化发展思考【黄 娟 李枥霖 史 静】
生态文明与地学文化产业发展探析【黄 娟 李素矿 单华春】
我国地质行业民间奖励研究【王俊华】
地球科学文化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研究【叶云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