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元田永孚 书法立轴 日本回流

2000 六品

仅1件

山东聊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元田永孚

年代清晚期 (1851-1911)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绢本

装裱形式立轴

尺寸196 × 62 cm

上书时间2023-02-01

如何是可的书摊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品
商品描述
元田永孚:(文政元年10月1日(1818年10月30日)-明治24年(1891年)1月22日)日本武士熊本藩士,儒学家、学家、思想家、理学(学)学者。从二位勋二等男爵。俗称之丞,八右,字子中,雅号野,号皋,猴岳樵翁,茶阳。
儒学者、宫内官僚。出身于肥后,父亲是熊本藩士。早入藩校时习馆师从横井小楠。明治3年(1870年)为藩知事细川护久的侍读。翌年出仕宫内省,为明治天皇的侍讲。明治10年在宫内省于天皇侧近设置侍补职,成为明治天皇的帝师和私人顾问。明治12年批判藩阀政治,展开天皇亲政运动失败,侍补职被废止。明治14年授一等侍讲。明治19年任宫中顾问官。明治21年任枢密顾问官。致力于明治天皇的君德辅导,在政治上反对立宪制,主张天皇之德治,在教育政策上反对开明派的知识启蒙,主张仁义忠孝之德育。参与《教学大旨》的起草、《幼学纲要》、《皇室典范》等的编纂以及《教育敕语》的起草。
藩士时代
文政元年10月1日(1818年10月30日)生于肥后国熊本城(今熊本县熊本市中央区樱町3-22),是熊本藩藩士元田三左卫门(700石(本知550石))与津川平左卫门的女儿阿喜和所生之子。元田家在熊本藩内位列上士(上级藩士,藩士中的最高家格)阶层,父母双亲都是元田家从别家收养过来的养子,元田永孚自幼由祖父元田自泉照顾。
元田永孚幼年时,因父亲左三卫门在藩主细川齐树身边担任小姓(幕府·诸藩身边的侍臣,处理日常庶务和秘书工作),天保8年(1837年)在齐树之侄兼养嗣子细川齐护(第10代藩主)身边担任御侧取次而事务繁忙,在祖父身边长大。永孚幼承祖父元田自泉的严格教育,学习《唐诗选》和《论语》。文政11年(1828年)进入熊本藩藩校时习馆学习。天保3年(1832年)元服,天保8年(1837年)3月父亲陪同细川齐护参勤交代,元田永孚也随之赴江户,在游历京都、大阪、江户后归藩。同年8月与时习馆居寮长横井小楠相识,在学问上受到横井小楠、下津久马(休也)的指导。以后元田永孚深受横井小楠的思想影响,自以祖述者为己任。天保14年(1843年),元田永孚与长冈是容、横井小楠、下津久马、荻昌国结成“实学党”(以横井小楠为核心的藩政改革派),实学党始于他们研究会读朱子学的《近思录》的团体活动,仰慕大冢退野倡导的学风,以李退溪(退溪李滉,李朝儒学宗师)主张的治国安民、利用厚生、躬行实践的学术思想为宗旨,追求实学,要求改革藩政,与反对改革的主流派“学校党”(保守派)对立。
弘化4年(1847年),支持横井小楠的熊本藩次席家老长冈是容在同保守派的笔头家老松井佐渡的派阀斗争中失势,元田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退寮,虽然在野,但仍一边学习一边继续与实学党的交流。嘉永6年(1853年)黑船来航,长冈是容重新得势,但此时横井小楠与长冈是容在思想和政治方针上发生分歧和对立。横井小楠积极倡导“开国论”,长冈是容倾向于“攘夷论”。安政2年(1855年),实学党分裂为得到家老、藩士拥戴的长冈的“坪井派”(明德派)和乡士、豪农支持的横井的“沼山津派”(新民派),元田一度与实学派拉开了距离。 
安政4年(1857年)12月2日,父亲去世后,元田永孚于安政5年(1858年)2月继任元田家第8代家督。文久元年(1861年)陪同第11代藩主细川庆顺(细川齐护次子,后改名韶邦)参勤交代,再度赴江户。在江户,与在幕府政事总裁职松平庆永(前越前福井藩藩主)之侧近推动江户幕府改革的横井小楠相逢并重拾旧谊。文久2年(1862年)9月因妻子突然病故,短暂辞职归藩。同年12月被任命为京都留守居,奉藩命上洛。在京都努力周旋于公武合体派诸藩中间,反对尊王攘夷。文久3年(1863年)7月归藩后任中小姓头。元治元年11月的第一次征伐长州,元田永孚随庆顺之弟长冈护美率领熊本藩兵驻守小仓阵地。庆应元年(1865年)辞职。庆应2年(1866年)幕府第二次征伐长州时反对出兵,反对武力讨伐萨摩藩和长州藩,主张公议政体论。庆应3年12月9日(1868年1月3日)王政复古宣言发布后,主张细川氏应乘势上洛。 
庆应3年(1867年)12月任高濑町奉行,庆应4年(明治元年、1868年)4月任侧用人兼奉行。由于以学校党为首的保守派与以实学党为代表革新派之间的对立使藩政府无法确定方针,元田永孚的从速出兵和藩主上洛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明治维新后,因厌倦藩内的无休止的意见对立,明治2年(1869年)2月隐退东大江村,开设私塾“五乐园”。明治3年(1870年)5月,知藩事(藩主)细川护久起用实学党推进藩政改革,实学党因此重新掌握了藩政的主导权,元田永孚被推举为藩主的侍读,回到权力中枢。
明治帝师
明治4年(1871年)1月,元田永孚奉藩命上京,兼任宣教使、少参事。明治4年5月30日(1871年7月17日)在大久保利通的举荐下,出仕宫内省,此后20余年一直作为经筵讲官为明治天皇进讲(经筵日讲),为明治天皇的政治·文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治4年9月5日(1871年10月18日)任宫内省七等出仕。明治5年2月13日(1872年3月21日)任宫内省六等出仕。明治6年(1873年)5月17日任宫内省五等出仕。明治8年(1875年)任宫内省四等侍读。同年7月22日兼任三等侍讲。明治10年(1877年)8月29日兼任宫内省二等侍补,明治10年(1877年)9月15日兼任二等侍讲。明治11年(1878年)6月20日——明治14年(1881年)5月14日任皇后宫大夫,执掌皇后宫中事务。明治11年(1878年)12月24日——明治12年(1879年)10月13日兼任侍补。明治14年(1881年)5月14日任一等侍讲,同年5月15日兼任皇后宫御用挂。
元田永孚十分重视对天皇的汉学教育,为天皇进讲《论语》、《日本外史》等典籍,教授帝王学,本着“敬天保民、致君尧舜”,以儒教的德治主义的理想努力培养君德。明治5年(1872年),元田永孚致书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希望以儒教助力天皇的精神成长,批判了政府激进的文明开化政策。同时不满宫中和府中(政府)的分离,提出应整合宫府,使两者一体为辅导天皇而尽力的主张,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实至名归的以天皇为权力顶端的政治体制(绝对君主制)的开始。 
力推亲政
元田永孚联合吉井友实、土方久元、佐佐木高行、高崎正风等内臣在天皇侧近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宫中政治势力,极力推进“天皇亲政运动”。元田永孚和高崎正风曾向天皇规谏,主张天皇亲政,改组内阁,建立一个由天皇侧近的侍从辅佐天皇左右国事的政府。
西南战争后,元田永孚提出行政财政改革主张,其中一环就是在宫内省设置侍补职,一等侍补德大寺实则(宫内卿兼任)、吉井友实、土方久元,二等侍补元田永孚(侍讲兼任)、高崎正风,三等侍补米田虎雄、锅岛直彬、山口正定8人,11月补建野乡三为三等侍补,明治11年(1878年)3月追加佐佐木高行为一等侍补,至此,宫中侍补职共有10人组成。
一方面,元田、佐佐木、高崎等近臣为落实实现亲政的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对天皇的政治教育,培养其独立理政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试图将侍补演化为实现亲政后的国政辅佐机关(类似于南书房、军机处)。他们认为宫中与藩阀把持中枢的政府分离的现状与历代江户幕府的体制如出一辙,只有实现天皇亲政才能说是真正确立了明治维新。
明治11年(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利通被不平士族暗杀(纪尾井坂之变),伊藤博文接任内务卿,成为实质上的阁臣首班。元田永孚等侍补借政府危机批判萨长参议政治,他们直接面奏天皇,敦请立即实行亲政,并要求以后政府召开天皇御临的阁僚会议时,宫中侍补同时列席。但是,对于宫中介入政治,前后两任阁揆的态度截然相反,伊藤采取了断然拒绝的态度,而大久保则抱有明治政府与天皇一体化的构想。
明治12年(1879年)3月,元田永孚、佐佐木高行等向政府提出以天皇亲政为中心的改革案,他们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建言,提出为了应对士族反乱和自由民权运动,凝聚收揽人心的急务论,主张明治天皇应基于儒家思想作为东方式的专制君主实行“天皇亲政”,对于明治天皇的帝王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路线。但这与规划未来以天皇作为西方式的立宪君主居于近代国家之中枢地位的太政官的方针相矛盾。伊藤博文斥责元田等的主张是历史的倒退,犯了时代性的错误,称这种主张将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在三条实美、岩仓具视的支持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等内阁首脑人物最终在阁议上否决了元田等人的提案,并乘机废止了侍补制度,“天皇亲政运动”被挫败。 
明治13年(1880年)大隈重信的外债募集政策引发政争,元田永孚、佐佐木高行、土方久元联合谷干城结成“中正党”,再次掀起“天皇亲政运动”。明治14年(1881年),伊藤博文联合萨长藩阀、皇室公卿以及“中正党”发动“明治十四年政变”,驱逐大隈重信一派。
国民教育
亲政运动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逐渐消弭,但元田永孚的信念丝毫不减。政争失败后,元田永孚因为深得天皇的信任,故仍留置宫中。为了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的思想理念,将重点转移到教育领域,通过在教育上弘扬仁义忠孝,提高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度的方法来实现。明治12年(1879年)7月,元田永孚执笔起草了批判启蒙主义,提出公共教育应该以仁义忠孝为中心的儒教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圣旨》(包括《教育大旨》和《小学条例二则》),引起伊藤博文的反弹。伊藤博文针对元田的有关教育改革意见,于1879年9月委托井上毅起草《教育议》一文,上奏天皇,申述品行风俗的败坏不在于文明开化政策,而是维新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并非像元田想象的那样肤浅和抽象。为了纠正风俗紊乱,的确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确立文教政策,但不应该放弃国家的根本政策——文明开化政策,“保护旧时的陋习”。元田对伊藤的《教育议》立即进行反驳,又写了一篇《教育议附议》。他在文章里重申“忽视仁义忠孝”是风俗紊乱的原因,恢复儒教、“读四书五经、尚廉耻、重礼让、笃伦理的教育”是矫正风俗的手段。元田、伊藤的论争是德育论战的开始。 明治天皇在德育论战中始终站在保守派一边。1882年12月地方长官会议上发布的敕谕中写道:“彝伦道德是教育之本,为我朝、中国所尊崇, 虽欧美各国亦有修身之学,但我国对其采用仍不得要领,方今学科繁多,本末误置者屡见不鲜。”
德育之争公开化后,很快就发展成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参加的一场激烈论战。例如,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在 1882年发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两篇文章,从正面向儒教主义教育论实行攻击;元田水孚在1882年发表《国教论》,主张树立以孔子为中心的国教,确立以儒教作为“百科基础”的修身教育;思想家兼教育家西村茂树在 1886年发表《日本道德论》,主张德育的根本是忠孝仁义,同时采纳一些西洋思想,即所谓“以儒教为根本, 西洋哲学为参考”的道德论。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刚发表《日本教育原论》,否定以宗教作为教育原理,主张以自然(物理)的原理作为教育基础。 东京大学总理加藤弘之,主张把神、佛、儒、耶稣四教全纳入修身课,统一教育论战。1890年,文部省官员能势荣发表一篇名为《教育评定论》的文章, 实际上是代表文部省的意见,企图用折衷主义平息这场论战。如此众说纷纭的论战,直接影响中小学的修身课教学,使学校的德育无 所适从,从而引起地方官员的不安。于是,1899年地方长官会议向内阁提出要求文部省确立德育方针的建议以便结束论战,建立统一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在这一轮较量中,元田永孚占了上风,伊藤博文最后不得不妥协。
1880年12月,日本颁布《修正教育令》,取代《教育令》。《修正教育令》的基本内容是:否定了教育改革中的“自由放任主义”, 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监督权力:强调国民义务教育,将义务教育年 限从 16 个月改为3年,不就学者须经郡长批准;课程设置,一律按照文部省 颁发的大纲执行,将修身课列为首位,加强德育教育,即忠君爱国教育,吸收了元田永孚等保守派的主张。《修正教育令》的颁布,表明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开始走向保守。 农民起义、自由民权运动、士族叛乱,使明治政府中的保守派越来越感到不安,政府内部发生德育论战。1878年夏天,正当刚刚实行《教育令》 的时候,以元田永孚为代表的中正保守派,用天皇的名义撰写了《教育大旨》和《小学条例二则》,指责维新以来的文明开化政策是“追逐文明开化之末端,破坏品行,伤害风化者不少”,将来有可能达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义的地步”,“流弊很多”,等等。并预示“今后须基于祖宗之训典,竭力宣明仁义忠孝”,以儒教的道德伦理原则,纠正流弊。为了对儿童有效地灌输仁义忠孝观念,在《小学条例二则》中规定,校内要悬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画像。元田永孚极力主张恢复儒教,反对文明开化政策。
公教育理念
明治14年(1881年),元田永孚受明治天皇之敕命,编纂《幼学纲要》,1882年(明治15年)12月2日宫内省以敕撰修身书颁布·刊行,全书由三册七卷加别卷构成。弘扬“孝行・忠节・和顺・友爱・信义・勤学・立志・诚实・仁慈・礼让・俭素・忍耐・贞操・廉洁・敏智・刚勇・公平・度量・识断・勉职”之20项美德,书中大意引用了《四书五经》和《孝经》的语句、日本和中国的299件历史事例以及62幅图画(松本枫湖作画)并附加图解。元田通过上述举措主导了明治公共教育之理念的形成。
明治时代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布以前,日本民间已经开始私下讨论宪法,出现了众多版本的私拟宪法草案。元田永孚在明治13年(1880年)基于国教主义之国宪论(天皇中心の国民教化)的立场提出《国宪大纲》(被政府否决),以朝着实现自己的国教案方向推进。 
天皇顾问
明治19年(1886年)2月5日任宫中顾问官,明治21年(1888年)5月10日——明治24年(1891年)1月22日任枢密顾问官。明治22年(1889年)5月2日任宫内省御用挂。天皇对元田永孚的信任从未改变,军国重事经常向他垂询意见。虽然他倡导的国教主义在宪法制定中被排除,但在明治23年(1890年)与井上毅协力起草《教育敕语》,促成受儒家影响的天皇制国家思想的形成,为帝国宪法与教育敕语的体制构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外问题上特别关心条约改正问题,明治20年(1887年)至明治22年(1889年)间接受天皇的条约改正问题之咨问,反对内地杂居(对外国人不限定居住地,允许其在国内自由居住)和任用外国人法官,强烈反对井上馨、大隈重信两任外务大臣的条约改正方案。 
宫中顾问官的主要任务是就“帝室之典范仪式的相关事务接受咨询、具上奉对意见”,多数场合下为名誉职,鉴于宫中与府中之别,不可能参与国政。佐佐木高行、土方久元、元田永孚等明治天皇身边的亲政论者(中正派)被安置在这个职位上,有利于伊藤博文的立宪主义政治的展开。但即便是在就任宫中顾问官后,仍被天皇命为“天皇的私人顾问”,元田被免除需服作为顾问官正装的洋装制服的义务,特许着传统和服参内。元田凭借天皇一贯的信任常侍侧近,他对天皇的影响力是伊藤博文等政府首脑所不能忽视的。
然而,随着明治天皇以后越来越信赖伊藤博文,明治19年(1886年)9月7日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之间达成《机务六条》,天皇接受了平时不参与政治,只有在紧急事态时出面担当调停人的君主机关说(天皇机关说的雏形)。在规范天皇和内阁的关系的同时,明治天皇在事实上放弃了亲政的意思,接受了天皇作为立宪君主的立场,元田永孚鼓吹的天皇亲政被完全否定,宫中的政治介入也被排除。明治21年(1888年)元田永孚以枢密顾问的身份参与枢密院对《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审议,并以皇室的国家之轴心地位为主旨对伊藤博文的发言提出质问。
明治24年(1891年)1月21日,元田永孚因风邪病笃,明治天皇降下特旨,授男爵。22日,元田永孚病逝,享年72岁,叙从二位。墓所在东京都港区的青山灵园。元田永孚去世后,爵位由嫡子元田永贞(1842年 - 1901年)世袭,嫡孙元田亨吉(1870年 - 1931年)因为没有儿子,以远亲元田竹彦(1900年 - 1987年,元田永孚之女永子的孙子)为婿养子相续,这一系存续至今。
学术思想:元田永孚虽然重视实学,但又认为应以儒教道德为“本”,知识才艺为“末”,力求以国民教化之根源以皇室为中心的传统。将西洋文明开化的压力视为国体之危机,认为藩阀政治排忠义弄权道以轻视皇室。此外,元田将辅导明治天皇成为能够垂范国民的儒教中的“有德之君”(致君尧舜)视为忠臣之道并为此竭尽心力。元田永孚对于森有礼作为教育行政首长(文部大臣)倡导西洋启蒙思想更是持强烈批判的立场。元田在致森的书简中写道:「孔子の教は吾(わが)国にありては君を爱し、吾父の子となりては吾父を爱して、孔子を爱せるを以て吾道と心得るを以て日本の今日にありては忠孝の大道を其时世々々に活用するを以て仆の学问とする(原文以片假名书写)」 
明治17年(1884年),元田永孚撰写了《国教论》,主张把对皇室的崇敬转化为国教,对全体国民进行彻底的教育。试图以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在日本的现实社会的彻底化、修身与治国之一体化共同将尊崇皇室确立为一种“国教”,元田的“政教一致”路线,将通过《教育敕语》确立天皇制国家来实现。但是,倡导国粹主义的保守派学者井上哲次郎认为,元田的思想偏重于君臣之道德而轻忽国家之理性,提出了批判性见解和不同意见。 
著作:
元田永孚著有《元田永孚文书》、《经筵进讲录》、《元田先生进讲录》、《伦理御进讲录》、《幼学纲要》、《幼学纲要经语抄》、《圣谕记》、《教育圣旨》、《国宪大纲》、《教育敕语涣发书简》、《元田永孚自叙传》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