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正版!哲学入门邬昆如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76012439邬昆如等著978757601243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保正版!哲学入门邬昆如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787576012439邬昆如等著978757601243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保证全新正版!7天无理由,17点之前基本当天发, 可开票,假一罚十.

20.29 4.5折 45 全新

库存1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邬昆如等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12439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29220928

上书时间2024-10-19

慧成学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哲学字义是“爱智” (Philosophia),实质义则是“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吾人学哲学,因为其他所有学问都只探讨个别的对象,唯有哲学在讨论整体的学问,哲学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生。在理论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我是谁”,问及宇宙根本问题的“世界怎么来的”;在实践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

《哲学入门》将会提供吾人通往解答“我是谁”的通路,也会设法帮助吾人找出“世界怎么来的”的答案;哲学也会建议一些“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的原理原则。这些提案或是意见,我们无法在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中学到。哲学委实是一门标准的通识课程,通识“定位宇宙”,通识“安排人生”。

为那些哲学系以外的同学,吾侪编纂了这本《哲学入门》,目的在于使吾人了解到: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如何能顶天立地,又如何能出人头地,而安顿自己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达到个人安身立命、促使社会安和乐利。

为此,书中讲述:哲学是如何从认识论为入门,经形而上学的“体”,到价值哲学的“用”为思想进路,来回答“我是谁”以及“世界怎么来的”。

五南图书公司致力于出版大学专业的教科书,邀余主编《哲学入门》一书,余虽年已古稀,但亦乐意答应,与辅大哲学同仁以及台大昔日同学分工合作,共襄盛举。

是为序。

邬昆如于美国加州旅次

2003年8月19日



导语摘要

哲学是个常用词,很多人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人生、工作常做哲学思考。但哲学也常使人有过于玄妙、艰深晦涩之感。
    哲学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生。在理论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我是谁”,问及宇宙根本问题的“世界怎么来的”;在实践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

《哲学入门》将会提供我们通往解答“我是谁”的通路,也会设法帮助我们找出“世界怎么来的”的答案;哲学也会建议一些“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的原理原则。这些提案或是意见,我们无法在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中学到。哲学委实是一门标准的通识课程,通识“定位宇宙”,通识“安排人生”。

本书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如何能顶天立地,又如何能出人头地,而安顿自己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达到个人安身立命、促使社会安和乐利。

本书由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等多位哲学专家共同编写,通过对“三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逻辑性、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价值哲学和哲学总论)的概述,深入浅出而又全面地介绍了哲学发展的历程、世界三大哲学传统的风格特点以及当下哲学发展前沿。

本书以多元的思维方向和浅显的阐述方式,启发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作多向度的人文的思考,享受哲学思考的乐趣。希望通过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使读者了解生活与工作中的哲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思索自己的生命境遇,树立人本的终极关怀。



作者简介

邬昆如,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龙川,196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后任教于我国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著有中德文著作10多种,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哲学入门》《人生哲学》等。


 



目录


绪论


节  人生问题导向


第二节  “人与物”关系的启示


第三节  人生三大问题


第四节  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五节  全方位的知识进路


第六节  三史六论


第七节  何谓哲学


第八节  为何学哲学


第九节  如何学哲学


部  认识论


引言


节  从词义说起


第二节  认知过程


章  逻辑——认识工具


节  逻辑简介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第三节  判断与命题


第四节  推理与论证


第二章  认识的历程


节  认识与知识


第二节  意识


第三节  认识活动的分析


第四节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第五节  认识的完成


第三章  认识的障碍


节  怀疑论


第二节  独断论


第三节  批判论


第四节  不可知论


第五节  相对论


第四章  认识的理论


节  希腊时期


第二节  罗马时期


第三节  中世纪时期


第四节  近代


第五节  现代


 


 


 


第二部  形而上学


引言


节  知性形而上学


第二节  原理


第三节  形而上者谓之道


第四节  本体论(存在学)


第五节  宇宙论(宇宙学)


第六节  人性论(人类学)


章  早期形而上学家


节  宇宙论时期


第二节  人性论时期


第三节  神性论时期


第二章  天学(本体论)


节  从“量”的角度看


第二节  从“质”的角度看


第三节  从“能”的角度看


第三章  地学(宇宙论)


节  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宇宙的(生成)变化


第四章  人学(人性论)


节  人的结构


第二节  天人之际


第三节  万物之灵长


 


第三部  价值哲学


引言


节  价值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价值的种类


第三节  价值的内涵


第四节  价值的目的


章  认识价值——真


节  西方哲学求真简史


第二节  真的定义及内涵


第三节  真的种类


第四节  真与假


第二章  伦理价值——善


节  何谓善,何谓伦理善


第二节  人为什么应该道德,为什么要有伦理善


第三节  如何判断道德、不道德——伦理标准


第三章  艺术价值——美


节  美作为一种特殊形而上学的对象


第二节  美的主观性及客观性


第三节  优美和壮美


第四节  美与丑


第五节  艺术品/第四章宗教价值——圣


节  古希腊哲学家


第二节  基督徒的哲学


第三节  启蒙时代的理性宗教、自然宗教与自然神论


第四节  自然神论者的宗教观


第五节  德国古典唯心论:上帝是主体的宗教观


第六节  无神论对宗教的解说


第七节  20世纪人类学的宗教观


第八节  哲学反省与宗教的形成/结论:哲学的任务


节  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第二节  认识、形而上与伦理


第三节  人生而有知、万物皆有理


第四节  人人生来求福


第五节  原理


第六节  超越属性


第七节  宇宙有始


第八节  人性完善


第九节  事天、仁民、爱物


第十节  宗教功能


第十一节  常识、知识、智慧


第十二节  归类和抽象


第十三节  择善固执


第十四节  开放的人本


第十五节  物性、兽性、人性、神性



内容摘要

哲学是个常用词,很多人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人生、工作常做哲学思考。但哲学也常使人有过于玄妙、艰深晦涩之感。
    哲学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生。在理论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我是谁”,问及宇宙根本问题的“世界怎么来的”;在实践层面,哲学问及人生基本问题的“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


《哲学入门》将会提供我们通往解答“我是谁”的通路,也会设法帮助我们找出“世界怎么来的”的答案;哲学也会建议一些“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事”的原理原则。这些提案或是意见,我们无法在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中学到。哲学委实是一门标准的通识课程,通识“定位宇宙”,通识“安排人生”。


本书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如何能顶天立地,又如何能出人头地,而安顿自己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达到个人安身立命、促使社会安和乐利。


本书由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等多位哲学专家共同编写,通过对“三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逻辑性、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价值哲学和哲学总论)的概述,深入浅出而又全面地介绍了哲学发展的历程、世界三大哲学传统的风格特点以及当下哲学发展前沿。


本书以多元的思维方向和浅显的阐述方式,启发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作多向度的人文的思考,享受哲学思考的乐趣。希望通过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使读者了解生活与工作中的哲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思索自己的生命境遇,树立人本的终极关怀。



主编推荐

邬昆如,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龙川,196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后任教于我国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著有中德文著作10多种,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哲学入门》《人生哲学》等。

 



精彩内容

结论:哲学的任务

哲学概论是概括整个哲学的内涵和进程。哲学智慧乃教导人设法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因而先在认识论上肯定人的知性,肯定人的知性可以向上攀爬至存在的峰顶,肯定人的知性可以往下探索到达构成物理的微粒。前者便是形而上学,后者则是物理学。人类通过对“形上”的研究,获得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则。然后把这些原理原则运用到价值哲学,运用到人生文明各阶层: 科学求真, 道德求善, 艺术求美, 宗教求圣。

要达到形而上领域,需要有锐敏头脑的训练;要认清人生价值,需要有丰饶的心灵的培养。人类上有头脑,下有心灵,可谓完备。

“存在”活动的外显,首先是其本尊的完全呈现,即是“天”,继而有分身的分受呈现,是为“地”和“人”。形而上学探讨天、地、人三才,既能定位宇宙,又能安排人生。个人安身立命,群体的安和乐利,原就是具体人生的目的;做人如何驾御物性,摆脱兽性,增长人性,乃至产生神性,原就是哲学的完满任务。

  • 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哲学的内涵就是定位宇宙,并且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定位宇宙要解答两个问题:世界怎么来的以及世界的变化有何目的。

有关“世界怎么来的”问题,就是宇宙起源问题。吾人可以观察世界的四阶层—— “物质” “生命” “意识” “精神”。这四阶层似乎是一层比一层高, 生命超度物质, 意识提升生命, 精神度化意识。拥有精神的人类,其意识、 生命、 肉体都受到精神的影响。四阶层的区分原是为了互助合作,而有着内在目的性, 存在的整体都是目的、 因果相互和谐共存的。

这“合一” “和谐” “多样性”的世界的来源,希伯来民族提出“创造说”,由上帝创造天地万物。

灵肉二元的划分,在安排人生的课题上,是依照柏拉图的“观念” “感官”二元,以宇宙来定位人生, “重灵轻肉”的人生观恰好是观念界为“真”、 感官界为“虚”的延长。但是,主要的还是使灵肉能“合”,使人与自己等同,而不是使人与自己的疏离 。

因为哲学是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学问总汇,因而各学科都是全方位的设计。在知性的理论上,要包含知物、 知人、 知天;在德性的修养上,要全面惜物、 爱人、 敬天。对个别的人要提供安身立命的方案,对群体社会要指出安和乐利的道途以及安居乐业的方法。

  • 认识、形而上与伦理

哲学思路是依序从认识论作为入门,进入形而上学的“体”,落实到伦理学的“用”。而其进程则首先是“近取诸身”,从个人的体验出发,个人的求知欲、 求福欲,都是天生的功能,人们可用之作为对哲学的起步工作。继则是“远取诸物”,从对大自然的观察,寻获世界万物的美善,而推论出本体的美善。

哲学的“体”是形而上学,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则,首先是“原理”的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继则是依着人文世界的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 宗教求圣的事实,推论出存在的超越属性: “真” “善” “美” “圣”。

吾人可以从“量” “质”、 “能”等多面向探讨存在。 “量”的,可以导引出哲学的一元论,导引出宗教的一神论;二元论导引出善恶二元的宗教或伦理;多元论可导致多神论。

“质”的精神或物质形成唯心论 (Idealism)或唯物论。

“能”的现实和潜能学说,是动态本体的描绘,也是解答宇宙形成问题的主要学理。

形上本体的本尊开显,形成本体论 (存在学)和神学,其分身则是宇宙和人。

宇宙论的课题除了起源问题和科学有重叠,尚有目的或机械的生成变化问题。

“创造” “流出” “进化” “生” “创化”等学说都在设法证成各自的学说,说明宇宙是怎么开始的、怎么继续发展。

人性论主要在问及人的结构和人生意义的课题:前者有纵向的“灵魂”和“肉体”,后者有横向的“男”和“女”两性问题。灵肉的合一,男女的结合,都是在和谐、合作无间的情况下进行。

 

  • 人生而有知、万物皆有理

人有“知”,适宜做主体,物有“理”,可以做客体;主客的合一也正是认识的开端。主体的耳、目、口、鼻、手足,恰好对立着客体的声、色、香、味、触, “感觉”之上还有“思想”, 人性也就从“感觉” “思想”开始,获知“世界”“存在”的原理,同时也得知人存在的意义。

认识进路的“近取诸身”,是对自己的认识。早在苏格拉底时期,就有“认识你自己”的劝谕,这不但是伦理学的课题,也是认识论的课题。吾人能从自己认知的能力,一方面获知知识能力的伟大,另一方面可以欣赏世界的奥秘,算是认识进行的“远取诸物”。对世界的认识,从物理到生理,到心理一层上升,经“人理”到达“天理”,从知识进入形而上,获知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则。

万物有“理”,表现出世界秩序的和谐,从底层的物理开始,其严密的因果原则,解释着事物“如何”以及“为何”的存在意义;生理层面的生命,点缀着宇宙的生生不息;意识层面的心理,更把自然世界的美加工,转化成人文世界,使人更能在解决生活必需之外安身立命。

在认知作用进行中, 精神层面的主体,以其确定的信念,接触到明显的客体,因而获得真知。

主体确定在悟性本身的归类和抽象能力,能超越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进入共相的、抽象的概念,乃至于“概念的概念”“存在”本身。

主体确认基本上是用“存异求同”的方式,把个别性的差别相放下,而专门吸取“共相” (思想的共融),达到的“概念的概念”。

主体确定揭露了人性认知的天性,同时也默认了意志的功能,后者就能凭着知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在哲学上,就是“思想和存在一致性”。

 

  • 人人生来求福

亚里士多德哲学贡献,在于其知性、 德性兼备;《形而上学》开宗明义说出“人人生来求知”,而《伦理学》则提出“人人生来求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