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传世医书》(大16开,整套精装48册)

中华传世医书》整理、汇编了上至黄帝、下至民国五千年中华历代著名医学典籍二百一十余种,计四千五百万字,系中华五千年中医经典之汇萃。编纂本书旨在全面而系统地推介和弘扬中华医学成果,给海内外所有爱好中医学的朋友提供一套具权威性而又实用性的大型中医丛书。

28988 2898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24515

出版时间2016-02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2

印次1

印数5000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0000页

字数45000千字

定价28988元

货号YDWX20230811

上书时间2023-08-11

悦读无限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序言一
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并行且相互交织、渗透、融通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美德孔孟仁学将以《儒藏》为载体远渡重洋而传播四方。中医药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人们总是追求真善美而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这是原创的优势。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医学离不开哲学,医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汇聚和升华,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实践。中医药学以临床医学为核心,疗效体现学科的生命力。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认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优势传统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旁涉各家学说,厚积薄发,勤于临证发皇古义而创立新说者。正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贤者之未备,以推进中医药学科的进步。
屠呦呦先生早年复习遍览多部中医典籍文献,得知用生青蒿捣汁饮用可以截疟,而后用化学淬取的方法获得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用于临床治疗恶性疟疾,挽回数百万计人群的生命,是原始创新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足见中医要发展创新,提高疗效是必由之路,发掘文献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世人奉献。显然中医中药创新历程离不开继承,而继承需要阅读中医古籍,奠定基础。这就是《中华传世医书》整理、编纂、出版的背景,为大健康服务,拓展中医中药的大数据,面向科学人文互动、系统整理与还原分析的融通、人体实验与模式生物方法学整合提供本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医药学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浩瀚博大的中华医学典籍,她是数千年来无数医学家不断实践潜心研究的成就,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同时也反映了中华医学发展辉煌的历史。其中,有现存最早系统创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有东汉时期张仲景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伤寒杂病论》,有唐代孙思邈集方数千首的《备急千金要方》,有金元四大医学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学术争鸣、各创新说的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脾胃论》和《丹溪心法》,有明代李时珍所著被称为中药百科全书享誉全世界的《本草纲目》,等等……。《中华传世医书》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对中国历代医学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总汇,并根据学科的属性进行分类,力求底本精善、校勘精细、标点准确,改古籍的竖排、繁体为现代通行的横排、简体,为世人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宏富、完善的大型现代中医学丛书,解学者和读者买书、读书之难。清代学者张之洞有言:读书不明选书,读而无功;版本不佳,事倍功半。《中华传世医书》兼目录学与丛书双重功能,即可引导读者登堂入室为发掘中医学宝库提供钥匙,又可为读者提供一套中医学十分完整的百科全书。
有鉴于编审、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的各位先晋学长邀我作序,实则对我的信任与鼓励。有感于传世医书传播辐射中华文明嘉惠医林,不敢懈怠,谨志数语,乐观厥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乙未 初冬
序言二
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早已不遑多论,相关医学典籍亦可谓卷帙浩繁。这些典籍有些已经过整理,有些尚未经过整理,要将这些上自黄帝、下至民国五千年历史中的几百种医学典籍重新逐一进行整理校勘,殊为不易。
首先,每一种典籍,要收集相关可用古本,这本身就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有些还有多种版本,需要尽可能收集到所有有价值的版本,以便进行参校、对校,从而提高校勘的精准性、严谨性。
其次,要从这些版本中确定哪一种作为底本、哪一种作为参校本。这很重要,能否选择好底本,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理校勘的质量。
    再次,有些医书已是孤本,需要通过其他书中的引用或其他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参校,这种工作尤其需要耗费大量工作;也有些医书现在已很难找到好的版本,只存在质量不佳的手抄本,甚至已经散佚,目前所见乃是后来学者从其他书的引用中所辑出的版本,其整理校勘无疑更为困难。
最后,内容的校勘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需要校勘者具有足够的文献学造诣和传统医学知识,才能保证断句科学,内容准确。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比如某些字、词的选择,涉及到异体字、俗体字、同义词项等,在转化成规范简体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审慎;比如对其中大量专有名词的认识、诊疗法中的相关用语、药方中出现的草药名称等,有些是通用名,有些事带有地域特点的俗称,有些说法现在还在用,有些现在已不再使用,需要谨慎把握,很多医书的前言后记会提到当时的官称、官制等,都不能稍有舛误。再比如很多医籍中还绘制了大量示意图,非常形象也非常实用,对这些示意图的处理也要充分谨慎,遇到刊刻质量不佳、年久失真、古籍残损等情况,处理起来就会更加困难。
可见,校勘古医书是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繁复冗杂的劳动,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需要参与者具有足够的医学、文献、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积累,有了这些条件,还需要参与者能沉下心来,分阶段分步骤逐步进行。而这样的工作数年下来,没有相关的资金支持,也是很难坚持直至完成的。
但这样的工作,无疑又是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的。中国古医书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知识的,也是科学的。在版本参差的情况下,统一校勘,整理出更好的版本,这对于古医籍本身的传承,对于传统医学的学习和研究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就文化及社会意义而言。我们的医学文化和所有其他方面的中华文化一样,需要传承,需要被更广泛地认知和利用。而就目前来看,只有少量最为著名医书被当前某些出版者选择出版,并为大众所熟知,比如《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更大量的医书在只有古代刻本、或仅有繁体点校本的情况下,也就限制了它们的传播使用效果,使得仅为少量专业人士所认知和使用,大众知之甚少或闻所未闻,甚至有些医学生使用起来都有一定困难。这种情况无论对于我们的医学本身还是对于本应更大程度上受惠于传统医学的我们来说,都是很大遗憾。从而,我们对古医书进行科学校勘并出版简体字本,正是一项积极的尝试,有助于我国古代医学知识的学习、传承和使用。
综上,校勘古医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校勘如此大量的古医书尤其需要魄力,但这样的工作一旦开始,就很值得继续下去,它是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业。谨此作序。

整  理  说  明
   《中华传世医书》整理、汇编了上至黄帝、下至民国五千年中华历代著名医学典籍二百一十余种,计四千五百万字,系中华五千年中医经典之汇萃。编纂本书旨在全面而系统地推介和弘扬中华医学成果,给海内外所有爱好中医学的朋友提供一套具权威性而又实用性的大型中医丛书。
    全书按中医学科分为十七类,即:医经类、伤寒类、金匮类、温病类、诊断类、本草类、方书类、内科类、外科类、伤科类、妇科类、儿科类、五官科类、针灸类、养生类、医论医话医案类、综合类,涵盖了现代中医学的全部学科。
    各类之下,均全文收录能代表该类学术成就的典籍。收录的原则,既注重著作的历史影响、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又兼顾各学科的均衡性。一般只收各典籍原文,不收注释、附录;某些著作的注释因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很高,则予以收入,如《类经》、《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等。原则上不收丛书,个别影响特别大者从严收入。
    在版本选定上,通过对《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中国医籍志》、《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古今目录学类工具书的普查,参考现有中医古籍版本研究的成果,结合国内中医文献研究专家的咨询,确定每一种医书的底本,并根据各种书目的不同情况选择一、二种较佳版本作为参校本。各书底本的选择,尽量用学术界所公认的最佳版本,或选初刻本或现存最早刊本,如《本草纲目》用金陵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用元麻沙复刻本;或选孤本,如《伤科汇纂》用嘉庆博薛施堂抄本;或选精校精勘本,如《时病论》用雷慎修堂本,《灵枢经》用明居敬堂本,《温病条辨》用问心堂刻本。
    此次整理中的校勘工作,以版本校勘为主。一般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对底本中的错简、倒文、讹误、脱漏、衍文等,依参校本予以勘正,并于每卷卷末出校勘记说明。校勘记的写法力求简明扼要、规范统一。并尽量吸收古今医学界有关的校勘、辨证、考异、订误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尽量保存底本原貌的基础上,择善而从,精校精勘,力求使本丛书能成为一套独立存在的善本。
    为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全书采用横排、简体,新式标点。有关文字的简化:(1)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文字使用规范条例》、《简化字总表》及《辞海》等权威辞书为依据,对原则上能够简化的汉字尽量简化。(2)古体字、俗体字、不规范字和明显的版刻混用字、版刻误字,一律改为规范简化字。(3)异体字一般改为规范简化字(正体字)。异体字的确定,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依据。但在某些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封号等专用名词和一些特定词组中,仍保留原样。(4)通假字、约定俗成的代用字,一般保持原样不变。(5)涉及字形比较或字义解释、音读辨析时,被比较或被注释的字,仍保留原样。(6)因底本为竖排本,原文中具指示右边文字之义的“右”字,今统一改为“上”字。
    标点符号的使用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1996年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并结合《古籍整理通例》和中医文献学的相关规定,以逗号、句号为主,适当使用其他标点符号。因工作量过大,无法对原稿中的引文一一核对,故尽量少用引号。医书中方剂内容较多,此次整理采取了统一的标点和排版方式,以清眉目。夹注采取小字(6号楷体)加括号的办法处理。
    此次整理原则上依底本的分段进行分段;对底本中一些文字内容过长而不便阅读的段落,则酌情再分段。
    部分医籍原著无目录,或目录与正文出入较大,此次整理均据正文予以了增补或修订,以便查阅。
    每部医籍皆撰写有整理说明,简要介绍该书成书年代、作者、篇幅、主要内容、学术影响、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版本流传情况,以及此次整理所采用的底本和校本,以便于读者使用。
    全书的编纂修订历时10余年,从资料普查、编纂设计、确定体例、选目、选本、校勘、标点至成书,自始至终得到了各位学术顾问、各位审定专家的细心指导和热情关注,他们对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保证这部巨著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各位主编、各书的整理者及广大的编辑和工作人员,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辛勤劳动,为这部巨著的问世,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作出了贡献。本书的编纂、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学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次整理由于工程巨大,学术性强,整理、编纂者虽力求减少疏漏,但实际上疏漏还是会有的,本书编委会敬祈海内外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和完善。  

《中华传世医书》编委会
二0一五年十二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