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23.9 4.1折 ¥ 5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周玥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84600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704787
上书时间2024-11-17
绪 论
法国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是当代批判话语中最具特色、也最受争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跨越哲学、社会理论、文艺学等多个领域,带有张扬而敏锐的鲜明个人书写风格,充溢着文化悲观主义色彩的形而上学式思辨,也代表了我们所处时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最为激进的维度。
鲍德里亚于1929年7出生于法国兰斯,在1991年麦克•甘恩(Mike Gane)和他的访谈中,他曾谈及,自己并不是在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中长大的,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对于我的成长环境没有什么好谈的,我的父母甚至连小资产阶级都谈不上,或者说,是非常低层次的小资产阶级” 。但他依然受到了良好的传统培养和教育,高中毕业后,从1956后到1966年期间,他在高中教授社会学,于1966年在巴黎第十大学(楠泰尔大学)为自己的论文《物体系》做了答辩,而他的论文导师就是著名的法国批判理论家列斐伏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列斐伏尔关于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左派理论对鲍德里亚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早期著作中的主要思想基本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场域中进行的。在此之后,鲍德里亚一直与身边的主流学术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在访谈录中表示,他是家中第一个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与自己家庭背景的决裂,而决裂在鲍德里亚的人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总是处在一种根本性的决裂状态之中,与大学,甚至是与我可以身处其中的政治界决裂,而对于后者,我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鲍德里亚正式开始社会学批判研究之前,他阅读并翻译了一部分重要的德语作品,其中包括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著作,这一阶段对于德国思想的深入了解为他之后的原创性话语构境提供了理论支撑。
鲍德里亚一生著作颇丰,出版了超过30本学术论著,涵盖的学术话题几乎涉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重要的社会现象,从后工业消费场景中的现代性差异、阶层统治和权力话语,到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现代艺术与审美形式、政治格局变迁、大众文化传媒、网络虚拟空间和技术控制论等,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在新千年将面对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超越后工业拟真社会的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法。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鲍德里亚批判视域的转换点,在这一文本中,他阐述了自己带有原创色彩的“拟像-拟真”理论,从而彻底地否定了历史唯物论的生产语境,并以独立而激进的姿态对现代社会进行持续的反思。本文从《象征交换与死亡》及之后的系列文本出发,以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拟真”理论为主要框架,在象征交换的本体性话语场镜中,对鲍德里亚的资本批判逻辑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
在提出拟像-拟真理论之前,鲍德里亚的批判出发点一直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形态展开,从《物体系》到《生产之境》,他立足于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的“伪象征”建构,从不同维度探讨了现代社会在后工业消费场景中的价值功能性系统。这一解读模式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信息技术支配的社会化大生产场景,鲍德里亚选择了更为抽象与激进的维度,开始重新定义人类社会在现代性之后的现实图景与批判张力。
在《生产之境》中,鲍德里亚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话语方式的解构,而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他从社会历史学维度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演变的三重拟像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了理论批判的深层次转型与重构。在这一过程中,鲍德里亚将莫斯-巴塔耶的人类社会学理论扩展到广义的历史维度,在完成符号价值的抽象化转型之后,从否定性的角度描绘了后工业社会中,由数字化符号代码表征的拟真场景。在之后的《拟仿物与拟像》和《在沉默大多数的阴影里》两部文本中,鲍德里亚开启了大众传媒时代全新的批判范式,他在文中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超真实统治的方方面面,并在学理层面重构了伪象征意义上的逻辑批判张力。在《论诱惑》一书中,借鉴拉康的不在场“他者”理论,鲍德里亚建构了拟真社会中的“诱惑”形态,阐述了在社会关系抽象化层面,以“死亡”方式呈现出来的反讽式自为转换机制,在现实层面则展现为价值零度表象空间中剩余物的在场方式,以及通过剩余物的过度积累呈现出来的资本权力话语。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致命的策略》、《完美的罪行》、《艺术的共谋》等著作中,立足于后工业时代大众传媒的技术化场景,鲍德里亚展示了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必然会经历的“内爆”过程,从西方社会中的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等超真实场景出发,对拟真的权力策略进行了深度阐释,在此基础之上,从抽象的维度探讨了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理论超越的可能性路径。
国内学界关于鲍德里亚拟真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文艺美学、大众媒介和符号技术论等领域,其中,对于“拟真”、“超真实”、“诱惑”、“内爆”、“代码的形而上学”等关键概念的分析,大都是在相对独立的文本语境中展开的,鲜有学者就鲍德里亚后期理论中,不同文本间的批判逻辑结构进行专题性的阐述。本书围绕鲍德里亚后期理论中颇具原创性色彩的拟真建构,从《象征交换与死亡》及之后的文本出发,就拟真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和批判逻辑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
在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前提之下,本书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学界在相关问题上已经做出的理论探索,尝试着从鲍德里亚的论述语境出发,联系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背景,在他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同的逻辑线索之间找出理论关联,并对其中延续着的批判精神做出客观的评述。
作为一个有着复杂思想来源的理论家,鲍德里亚不同阶段的批判论述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质。本书论述的文本语境定位于鲍德里亚从《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到《媒介的狂欢》(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1987)十年期间的主要著作和文论,同时涵盖1987年之后的《冷记忆》系列、《完美的罪行》(1995)与《艺术的共谋》(2005)等著作,以拟像-拟真框架中后工业社会的超真实形态为背景,从符号“价值的结构革命”出发,对鲍德里亚后期理论构境中的资本主义批判路径进行专题阐释。
依据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文本构镜,我在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概念的阐释,尝试着更多地从思想家文本中的理论脉络和逻辑演变过程出发,对拟真理论中的批判路径进行具体分析。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鲍德里亚关于社会价值形态的逻辑构镜,在他不同时期的文本形态中,以象征交换本真形态为基点,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关系场景进行批判的否定性维度是确定的。在《象征交换与死亡》文本之前,鲍德里亚从符号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展现了消费社会中占据主导意义的符号价值体系,与此同时,他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以否定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话语进行了意识形态指认。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通过对符号意指关系本身的解构,鲍德里亚彻底颠覆了以能指/所指二元对立关系为前提的概念确定性价值框架,从社会历史学的层面对包含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现代性叙事方式展开了理论批判。
围绕鲍德里亚“拟真”概念的逻辑形态和社会现象学呈现,本书论述了拟真符号代码统治的客体形态,联系拉康的镜像理论与不在场“他者”的反转机制,探讨了拟真理论中,新的资本统治方式与象征交换本真规定性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张力。书中深度阐释了鲍德里亚在拟真理论中建构的后工业社会的超真实形态,点明其中隐藏着的资本主义批判逻辑:在剩余物过度积累之后,超真实的零度表象场景中必然出现“诱惑”式反讽,进而在拟真的客体逻辑中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物形态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模式联系起来。同时,书中指出,鲍德里亚关于资本主义拟真统治的否定性逻辑是从现代性批判的立场出发的,由此对拟真理论中,大众信息传媒“内爆”场景的理论超越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
就批判的理论层面来说,我认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统治的反思是深层次的,他摆脱了符号语言学、人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框架,颠覆了自现代性以来,在后现代表象化场景之后隐藏着的意义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颇具个人色彩的形而上学式批判路径。在社会现象学的范畴内,鲍德里亚在彻底告别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之后,通过对意义价值体系的解构,以具象化的方式描绘出后工业时代技术和媒介统治下的超真实场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此同时,作为逻辑张力的内在先验式基点,在他早期和中期思想中确立的莫斯—巴塔耶式原始象征与“返乡”情愫一直延续到拟真的批判场景中,逐渐发展为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激进式的乌托邦理论构镜。
本书借鉴了国内外学界关于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的诸多研究,书中并没有直接对拟真理论进行标签式的界定,而是从鲍德里亚后期的系列文本出发,依据不同时期逻辑重心的转换,以理论张力的不同呈现方式为主线,系统性地描述了鲍德里亚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全景图式。书中提出,在70年代以后流派纷呈、复杂多变的学术话语场景中,鲍德里亚的理论出场方式同样深深受到同时代理论“他者”的影响,从片断式的表述方式里,我们依然可以发现理论演变的深层次逻辑轨迹。面对鲍德里亚后期理论中的激进批判色彩,能够从那些貌似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语句中找寻思想家本人的论点旨趣,透过表象的混乱梳理出理论陈述的逻辑方向与主体需求,进而以客观的、分析的、文本学的路径进行情景式的解读,这也是我在书中力图完成的研究方法的尝试。
该书稿在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前提之下,围绕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拟真语境,联系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背景,充分借鉴国内外学界在相关问题上已经做出的理论探索,对拟真等关键概念进行探讨。本书稿旨在厘清鲍德里亚后期主要文本之间批判逻辑的理论结构和逻辑关系,依据不同时期逻辑重心的转换,以理论张力的不同呈现方式为主线,系统性地描述鲍德里亚在拟真语境中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全景图式,对他后期理论中颇具原创式色彩的抽象式超越形态展开理论溯源和批判性评述,力求为深入解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文化、种族主义、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现象和主要问题提供前沿性的批判理论视角。
周玥(1983年10月-),江苏东台人,201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思政项目一项,参与国家教yu部、省厅重点项目各一项。
绪 论 1
第一章 拟真:代码统治与客体的霸权 6
第一节 代码统治的逻辑形态与仿生结构 6
一、“价值的结构革命”中的符号代码体系 6
二、拟真语境中代码的解构式逻辑 12
三、代码的数字化拟真 16
第二节 代码的“超真实”拟仿 20
一、 拟像-拟真理论框架中的“simulacre”和“simulation”概念 21
二、后工业场景中拟真的超真实策略 28
三、客体的反讽与复仇 38
第二章 象征交换语境中的拟真“诱惑”批判 43
第一节 “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 44
一、拟像-拟真语境中象征交换的解码形态 44
二、象征交换的本真逻辑 49
第二节 “性解放”话语中的“诱惑”概念 62
一、以女性气质为表征的诱惑 63
二、“性解放”运动:外表超真实的祛魅过程 67
第三节 拟真诱惑:零度表象的深渊 73
一、超真实的外表零度空间 74
二、拟真社会中诱惑的权力客体 79
三、后现代主义:歇斯底里式的诱惑与反讽 84
第三章 拟真框架中隐藏的资本逻辑及其批判 91
第一节 象征交换语境中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演变 91
一、鲍德里亚早期和中期理论中的批判逻辑 92
二、拜物教批判的双重维度与抽象化转向 96
第二节 拟真社会中资本统治的逻辑形态 107
一、“hyper-”的过度拟仿和剩余物积累 109
二、拟真形态中的再生产逻辑 116
第三节 后工业场景中资本权力再生产的现实批判 128
一、现代民主政体的自我纠正与再生产 129
二、政治权力解构与重构的完美策略 131
第四章 基于拟真语境的批判-革命路径如何可能? 135
第一节 在莫斯-巴塔耶原始象征语境中的返“乡”之旅 135
一、莫斯的礼物馈赠理论 135
二、以“耗费”为核心的“一般经济学”建构 138
第二节 拟像-拟真理论框架中的“死亡”之维 141
一、由“耗费”和“牺牲”呈现的象征批判 142
二、“死亡”在现代性批判语境中的超越性呈现 143
三、象征暴力作为的唯一超越方式 145
第三节 拟真语境中的激进幻觉 147
一、“内爆”的理论形态 147
二、审美的形式幻觉与超越性 154
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革命是可能的吗? 159
第四节 西方左派激进批判语境中的鲍德里亚 163
一、作为激进批判者的鲍德里亚 163
二、拟真批判的虚无主义倾向 169
结 语 173
参考文献 177
后 记 189
该书稿在进行文本深度解读的前提之下,围绕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拟真语境,联系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思想背景,充分借鉴国内外学界在相关问题上已经做出的理论探索,对拟真等关键概念进行探讨。本书稿旨在厘清鲍德里亚后期主要文本之间批判逻辑的理论结构和逻辑关系,依据不同时期逻辑重心的转换,以理论张力的不同呈现方式为主线,系统性地描述鲍德里亚在拟真语境中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全景图式,对他后期理论中颇具原创式色彩的抽象式超越形态展开理论溯源和批判性评述,力求为深入解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文化、种族主义、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现象和主要问题提供前沿性的批判理论视角。
周玥(1983年10月-),江苏东台人,2019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思政项目一项,参与国家教yu部、省厅重点项目各一项。
从鲍德里亚对后工业社会的逐步揭秘入手,解读鲍德里亚理论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产
全新武汉
¥ 33.90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
全新武汉
¥ 31.67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
全新武汉
¥ 32.09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
全新武汉
¥ 33.10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
全新南昌
¥ 27.45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
全新廊坊
¥ 38.88
【假一罚四】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再生产周玥著
全新嘉兴
¥ 32.90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产 鲍德里亚后期的资本批判理论研究
全新无锡
¥ 23.10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产 鲍德里亚后期的资本批判理论研究
全新天津
¥ 30.24
后工业场景中的拟真诱惑与权力产 鲍德里亚后期的资本批判理论研究
全新合肥
¥ 30.9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