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18.3 4.7折 ¥ 39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日]厨川白村 著,鲁迅 译,陈智仁 编校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84451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9684693
上书时间2024-11-15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且用作自己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课的教材。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人间苦与文艺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厨川白村将文艺作品的本质概括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即,苦闷的象征。
本书以1929年日本改造社《厨川白村全集》第二卷为底本编校,并收录鲁迅初版引言和翻译手记。
[作者]
厨川白村
くりやがわ はくそん
1880.11.19—1923.9.2
学者、文艺评论家。
本名厨川辰夫,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在镰仓遭遇海啸不幸逝世。文艺评论作品《苦闷的象征》是其代表作。此外,《近代文学十讲》《出了象牙之塔》等作品都对当时的日本和中国的文艺界乃至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译者]
鲁迅
1881.9.25—1936.10.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重大成就。
[编校者]
陈智仁
青年学者、日语翻译。
第一章 创作论
一 两种力
二 创造生活的欲求
三 强制压抑之力
四 精神分析学
五 人间苦与文艺
六 苦闷的象征
第二章 鉴赏论
一 生命的共感
二 自己发见的欢喜
三 悲剧的净化作用
四 有限中的无限
五 文艺鉴赏的四阶段
六 共鸣的创作
第三章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一 作为先知的诗人
二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三 短篇“项链”
四 白日的梦
五 文艺与道德
六 酒与女人与歌
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
一 祈祷与劳动
二 原始人的梦
附录一:鲁迅先生手记
附录二:译名对照表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且用作自己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课的教材。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人间苦与文艺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厨川白村将文艺作品的本质概括为:“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即,苦闷的象征。
本书以1929年日本改造社《厨川白村全集》第二卷为底本编校,并收录鲁迅初版引言和翻译手记。
[作者]
厨川白村
くりやがわ はくそん
1880.11.19—1923.9.2
学者、文艺评论家。
本名厨川辰夫,生于京都市,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在镰仓遭遇海啸不幸逝世。文艺评论作品《苦闷的象征》是其代表作。此外,《近代文学十讲》《出了象牙之塔》等作品都对当时的日本和中国的文艺界乃至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译者]
鲁迅
1881.9.25—1936.10.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重大成就。
[编校者]
陈智仁
青年学者、日语翻译。
[导读]
《苦闷的象征》是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作品。1924年由鲁迅先生译介到中国,并且在他教书的时候,将此书作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课的教材。
苦闷的象征,即: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是厨川白村对文艺作品本质的概括。这一说法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作家,如:郁达夫、田汉、丰子恺等,均曾经在各自的作品中提及。
全书共四章,分别讲述了文艺的消解疏散苦闷功能、如何在个人身上发挥作用、如何在时代和整个社会发生作用、重要到何种程度。
第一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创作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创作就是造一个梦来治愈自己。
第二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鉴赏者身上发挥作用。文艺作品欣赏就是进入别人的梦来治愈自己。
第三章讲述的是苦闷如何在对时代和环境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家是先知,文艺作品是启示。
第四章溯源到原始人,讲述苦闷如何在原始人身上发挥作用,阐明文艺创作的心境就是原始人面对无法控制的大自然时的心境。
可惜1923年厨川白村因为海啸不幸逝世,本书戛然而止。厨川白村扩大了文艺这个词的范畴,不仅是文学、剧作、雕塑、图画等,还包括了祈祷祭祀,更加点明了文中他的观点“在文艺里,有人类生命的一切,不只是善恶美丑。”
第二章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尤其有用,很多文艺理论作品的重点都放在了创作者方面,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鉴赏者”。很多时候“鉴赏者”自嘲是文学艺术的门外汉,以为艺术鉴赏是很高深的活动,“看不懂”;或者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看到一幅画、读完一本好书时内心的狂喜,而不知原因,无法与外人道,只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表达依据。而这本书不仅为创作者,也为“鉴赏者”而作,由此构筑了一个艺术作品的完整流动。
……
《苦闷的象征》还与精神分析学、性心理学等当时的新兴学科的成果结合起来,扩大了“文艺”的范畴,回归到了“人”本身。文艺创作理论书中,这一主题的作品有很多,但基本都是大部头学术著作甚至是学术著作系统。像《苦闷的象征》这样,以五万字的篇幅,把这个主题阐述清楚的,似乎并不多见。
这本书在中国的传播,鲁迅先生的译文是最关键的桥梁,也是公认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的距离,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中文的演化,鲁迅先生译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已经给当代读者带来了阅读困难,它们或者已经不再使用,无法理解;或者外形在使用却已经完全指向了另外的含义,带来误读;或者与当代通用译法很难对号入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本书的影响力。
在这个版本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以1929年改造社《厨川白村全集》第二卷为底本,经过对译文、原文、关键词语相关学术著作的反复阅读和对照,决定斗胆且谨慎地对鲁迅先生的译文进行最低限度的修订。所涉及的,主要是上一段所说的三种情况,标准有两条,一是原汁原味地保留鲁迅先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和理解,二是让当代读者可以流畅无障碍地阅读。
……
三 强制压抑之力
然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单纯的一条路的。想使那自由不羁的生命力尽量飞跃,以及如心如意地使个性发挥出来,社会生活却太复杂,就算在人自身的本性上,也含着太多的内部矛盾。
在称为“社会”的这一个大的有机体中,作为一分子要活着,必然便只好服从那强大的机制。我们不得不在从自己的内在迫来的个性的要求,即创造创作的欲望之上,再持续忍受一些什么压迫和强制。尤其是近代社会那样,制度、法律、军备、警察之类的压制机关都完备了,别一面,又有着所谓“生活难”的恐吓,于是不论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我们都很难脱离这压抑。在减削个人自由的国家至上主义面前低头,在抹杀创造创作生活的资本万能主义膝下下跪,就实情而论,倘不将这些看作寻常事,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
在内若有涌动的个性表现的欲望,相对的,在外就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的压迫。在两种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的生活。这便是今日的劳动――不仅仅是筋肉劳动,连口舌劳动,精神劳动,无论什么,一想一切劳动的状态就了然。说劳动是快乐,已经是非常久远的话了。可以不为规则和法规所系缚,不被“生活难”所催促,也不受资本主义和机械万能主义的压迫,各人可以自由发挥个性的创造生活的劳动,说来若不是发生在过去,就是一部分的社会主义论者所梦想的乌托邦。要知道,无论做一个花瓶,造一把短刀,也可以注上自己的心血,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力,用伺候神明似的虔敬心意来工作的社会状态,在今日的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了。
从今日的实际生活来说,劳动就是苦患。从个人身上夺去自由创造创作的欲望,使他在压迫强制之下,过那不能转动的生活的就是劳动。现在的状态是,人们若不在那用“生活难”当武器的机械、法则、因袭的强力威胁之前,先舍掉像人样的个性生活,多少变成法则和机械的奴隶,甚至自己变成机械的怪物,便无法喘息。既有留着八字须的所谓教育家的“教育机器”,在银行或公司里,风采装得颇为时髦的“计算机器”也不少。放眼一看,以劳动为享乐的人几乎没有,这便是今日的情形。这模样,又怎能寻出“生的欢喜”来?
人们若成了单为从外面逼来的力所动的机器的怪物,就是为人的最大苦痛了;反之,倘若因了自己的个性的内在要求所催促的劳动,那可常常是快乐,是愉悦。一样是搬石头种树木之类的造花园的劳动,在受着雇主的命令,或者迫于生活难的威胁,为了工钱而做事的花匠,是苦痛的。然而同是这件事,换作有钱的村翁为了自己内心的要求,自己去做的时候,那就明明是快乐,是消遣了。如此可见,在劳动和快乐之间,本没有是否工作的本质差异。换了话说,就是并非劳动这件事本身有苦患,最终带来苦患的只有从外面逼来的要求,即强制和压制。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的生活,和在街头拉着货车走的马匹是一样的。从外面想,那确乎是马拉着车罢。马这一面,也许有自以为自己拉着车走的意思。但其实是不然的。那并非马拉着车,却是车推着马使它走。因为倘没有车和轭的压制,马是没有流着大汗气喘吁吁地奔走的必要的。在现世上,从早到晚飞着人力车,自以为出色的活动家的那些能手之流,其实是度着和可怜的马匹相差一步的生活,只有自己不觉得,反而得意着罢了。
据席勒在那有名的《审美教育书简》里所讲的话,游戏是劳动者的意向和义务调和一致时候的活动。“人惟在游玩的时候才是完全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们不受外在强制,只因自己内心的要求而动,为了自由的创造生活的才是游戏。世俗的那些贵劳动而贱游戏的话,若不是永远甘受着强制的奴隶生活被麻痹了的人们的谬见,便是专制主义者和资本家专为自己设想的任意的胡言。想一想罢,在人间,能有比自我表现的创造生活还要高贵的生活么?
这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和哲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
——鲁迅《苦闷的象征》初版引言
文学的真意义,与文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前人已言之凿凿。就我个人的意见,文学是表现思想与情感的,或者说是一种苦闷的象征。当我对于社会不满,或社会加诸我不快,我对准这一个和我相反的对象来表现我所想到的思想,所感到的情感,这一种反映的苦闷的象征,就成为文学的立场和背景。
——周作人《文学的贵族性》
他的评论真是他的“苦闷的象征”,和其他举世滔滔的西洋文学贩卖店不一样。
——田汉《白梅之园的内外》
《苦闷的象征》对《野草》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野草》成为心理象征的典范之作。
——冯光廉、刘增人、谭桂林主编《多维视野中的鲁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