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13.3 3.7折 ¥ 36 全新
库存195件
作者刘勇 汤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321493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29633244
上书时间2024-11-15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对暴力与死亡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他追求的先锋不仅仅是形式的先锋,更是精神的先锋。他是先锋精神的探寻者。其小说不仅极具世界性,更具有跨时代意义。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不仅在“先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少数几位在国内外文学界都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备受中西方学者青睐。他的作品不但多次被选入国内的中学课本中,而且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多个语种在国外出版,成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其作品《活着》曾分别在1998年和2002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奖”。2004年3月,他又凭借《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荣获了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他多次荣获国内外文学奖项,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对于“先锋文学”,人们一直以来有一个误解,认为“先锋文学”最主要的特色是对文学文本形式的创新与改造。但在余华看来,“先锋”的意义并不只是形式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超前性,是对未来人们的精神走向的一种探寻,要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阅读这部作品的价值。对于精神的先锋,余华曾在一次访谈中谈道:“先锋是一种精神的活动,它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因为先锋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先锋不是时髦,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很时髦的作家,但时髦是可以摹仿的,而先锋是不可以摹仿的,也是摹仿不到的。”不仅如此,在对先锋作家的判定上,余华认为:“对先锋作家的评定,我觉得还应该有个要求,他的作品不仅是在那个时代给人带来某种新奇的力量,同时对整个以后的时代,他还要有一种持久的力量。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先锋作家。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的小说笔调冷峻,对暴力与死亡等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这也是余华作品有别于马原、洪峰、残雪等其他先锋作家的作品之处。例如,在《现实一种》中,通过对山峰、山岗等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描写与叙述,余华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人性恶以及人与人之间残酷的一面,更让人们认清人原始的利己本性。《在细雨中呼喊》对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经历的剖析,使人们不但能感受到暴力的多面性,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压抑以及人精神上的孤独,所以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儿童的精神成长史。而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余华则通过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我”在镇上被欺压、受欺负的事情,让人们看到人的兽性以及人性的泯灭。
还有《古典爱情》《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等小说也是如此,这些作品不仅深化了对人的认识和对复杂内心世界的描写,更体现了余华对于死亡、暴力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们不但让我们明白了死亡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而且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人的情绪和人性的复杂。余华对于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挖掘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先锋,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独创与先锋。正是对暴力与死亡的思考、精神上的探索,使余华能够在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余华及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暴力事件不是个案,而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经验。余华正是想通过一个个死亡事件来展现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从而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例如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与命运做抗争,他不断地经历着人生的艰难与命运的无常,却没有被命运击倒,反而以更加平静、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暴力与死亡。一个个身边人死亡的现实也使福贵开始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其实,福贵的苦难不仅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苦难、普通人的苦难,更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存苦难。福贵的乐观也正是普通百姓面对苦难的勇气的写照。《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如此,该小说主要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多次卖血的经历。为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所需,许三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卖血。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辛与苦难,许三观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小说的最后,许三观发现没有人会再要他的血,他崩溃地哭了,因为他不知道下次家里再有灾难他该怎么办。小说发表之后,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2003年11月出版的美国《时代》曾赞扬《许三观卖血记》,认为该小说“包含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帮助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更是评价此书为“一个寓言,是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寓言”。
2021年,余华的新作《文城》出版,小说延续了对荒诞和苦难的执着表现,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苦——亲人的离开、情感的欺骗、乱世的漂泊,但最大的苦莫过于虚无和徒劳。主人公林祥福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妻子纪小美随口编造的虚构之地“文城”,没有人明白他为什么找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地方。“文城”更像是一则生命的寓言,它预示着人们永远抵达不了的理想不过是一种海市蜃楼。即便生活充满苦难,犹如一场虚幻,小说中依然存在善与真情,这是余华对苦难的回答,也是当下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曾有人这样概括余华的创作:“余华是纯粹的小说家。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历史,从童年(《在细雨中呼喊》)到壮年(《许三观卖血记》),然后到老年(《活着》)的过程。所以他的书一旦问世,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经验。”的确,余华的作品不仅具有超地域性与世界性,更具有跨时代的眼光。今天,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但我们就不应该再有焦虑了吗?阅读余华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甚至是苦难意识,能够不断地提醒人们记得历史上有过的惨痛遭遇,能够使人们深切感受人生的悲哀与生存的价值。小说中展现的人类生存困境不仅能够使当代人对生活进行反思,同时也能够为以后的人们提供力量。这既是作品的深刻之处,也是我们今天阅读余华及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萧红的人生仅有31年,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名篇,成为一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文字里有壮士心、女儿情、孩子气,浑然兼备了男性作家的刚硬和女性作家的细腻。今天我们读萧红,不但要读她对苦难的抗争,更要读她文字中的细腻敏感,感受有限的、单线的人生与无限的、绵延的人类命运连接在一起。
万书言,江西南昌人,文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曾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日本研究》《中国少年报》等书报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多篇,参与编写《文人笔下的北京》、《文人传统与新文学作家》、“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编介绍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与一等奖。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个。
第一章 “我的灵感在海盐”
举家搬迁至海盐
在医院长大的童年
第二章 从牙医到作家
最初的阅读
第一份工作——拔牙
接触川端康成
第三章 先锋余华的多副面孔
观念的颠覆
语言与结构的反叛
零度情感叙事
第四章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成长叙事
孤望中的呼喊
谁的《在细雨中呼喊》?
第五章 《活着》的哲学
死亡背后的温情
《活着》的存在之思
第六章 《许三观卖血记》的“卖血”三观
父爱之歌
历史的寓言
重复的诗学
第七章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何谓“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小说中的人性书写
第八章 “乐迷”余华的音乐叙事
与音乐结缘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萧红的人生仅有31年,却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名篇,成为一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文字里有壮士心、女儿情、孩子气,浑然兼备了男性作家的刚硬和女性作家的细腻。今天我们读萧红,不但要读她对苦难的抗争,更要读她文字中的细腻敏感,感受有限的、单线的人生与无限的、绵延的人类命运连接在一起。
万书言,江西南昌人,文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传播。曾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日本研究》《中国少年报》等书报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多篇,参与编写《文人笔下的北京》、《文人传统与新文学作家》、“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编介绍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与一等奖。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