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的方法(照着这本书做一遍,选题有了!稿也有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研究的方法(照着这本书做一遍,选题有了!稿也有了!)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38.2 5.5折 69 全新

库存22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墨磊宁【加】雷勤风 译者:叶塑 ; 得到图书 出品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53144

出版时间2023-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628974

上书时间2024-11-15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 

做研究和做研究者

万维钢

 

你想不想做个“研究者”?你不一定非得在学术界,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搞研究,研究能力是一种很稀缺的能力。但我说的也不是把研究仅仅作为一项技能或者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把“研究者”作为你的一个身份认同。

研究者是现代社会最酷的身份之一,因为你要探索未知,你要生产知识。当人们发生争论的时候,他们会重点参考你的结论。你的名字可能会跟一个新发现一起被人记住。这不比在某个小单位拥有一点小权力、吃过很多美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高级多了吗?

我是从读书开蒙那时候起就打定主意做个研究者,但我是当上研究者之后才学会了做研究。酷的职业就是这样,它自带入门吸引力,然后需要你不断修行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门道,正如你只有先成为足球运动员才能学会踢球。

那到底怎么做研究呢?

你手里这本《研究的方法》,就是写给新手的指南。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一个有意思之处是两位作者都是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海外汉学家:墨磊宁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和古根海姆研究员,雷勤风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教授。

如你所能想见,这本书说的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这里没讲怎么设计实验、推导公式、使用统计方法那些,也没怎么谈论科学方法。此书最初的目标读者是墨磊宁和雷勤风在大学带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人文学科研究者。但是正如两位作者所说,书中“各种观点和各项练习,都可以应用在商业、新闻、艺术、设计、工程、社区建设和创业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一套通用的攻略。

而在我看来,此书最大的价值还不是它讲出了研究者的成长路线图,而是描绘了一套自内而外的心法。这套心法将决定你研究水平的高度和研究成果的分量,所以对理工科的研究者也很有帮助。

做研究也是一场修行,你得有悟性才行。

你最需要领悟的一个东西,在这本书里叫“难题(problem)”。这个概念在中国学术圈有个更别致的说法,叫“问题意识”。

以我之见,只有抓住问题意识,你做研究才算是开悟了。

 

墨磊宁和雷勤风这本书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就是它强调要自内而外,从追问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做真正的难题。它的核心指导思想叫作“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Self-Centered Research)”。

前方的路线图大约可以分为五步:话题 → 问题 → 难题 → 项目 → 入圈。

其实这是一套心法而不只是技法。抓住了心法,技法都只不过是细节问题。你可以自己从书中学习技法,我这里重点讲讲心法。

 

一切的出发点,我以为,可以用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写在他的自传开头的一段话概括: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以及对人类苦难难以忍受的怜?悯。[1]

 

这是智识分子的三个驱动,也是我们做研究的动力。这是赤子之心。

因为你渴望爱和被爱,你就要成为一个可爱的人,所以你要提升自己。而做研究,恰恰就是扩大自身内核、一边自我发现一边自我实现的好办法。

因为你天生就有好奇心,所以你自动就想要寻求知识。这里有个谜题,大家都不知道答案,这就是你的挑战和召唤。

而人文学者做研究要想做出高水平来,要想抓住问题意识,那就必须有第三个驱动,对人类苦难难以忍受的怜悯。我们为什么非得研究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这些?因为世界上有人在受苦。这个世界不应该就这样了,我们得研究怎么改变它。

你看这跟中国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个意思。这些话听起来有点中二,等你成了真正的研究者之后你应该很不好意思谈论这些,但恰恰是这个赤子之心才能让你做出好研究来。

 

第一步是“话题(topic)”。话题是设定的研究领域。

想象你是个穿越小说的主角,话题就是你的开场环境设定。你出于一个可能非常偶然的原因穿越到这里,看看周围的人和事都觉得挺新鲜,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但你打算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

比如你上了一门讲信息学的课,你要做个跟信息学有关的研究,这就是话题。话题是个非常宽泛的东西,信息学包罗万象,你该做哪一点研究呢?

这时候先不要急于确定研究项目,也就是你的选题。你都不知道这里是怎么回事儿,怎么做研究?墨磊宁和雷勤风的一个警告是不要陷入“缩小范围陷阱”,也就是不要随便选择一个小话题就开干。

你要做的不是缩小范围,而是四处探索。

第二步是“问题(question)”。提问题是你探索的方式。

比如你的话题是“二战”后盟军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为了充分了解这个话题,你需要问很多很多问题 ——

哪些国家参与了审判?这些国家派谁作为代表出席?这些代表是如何选出来的?他们在审判期间各自的角色是什么?有人拒绝参加吗?谁是评审?

这些问题大多你随便搜索一下就有答案,这些不是研究对象。这是你对知识的探求。这是主角在充分解锁新地图。你问得越多,了解就越多,你就更有可能问出高明的问题来。

问了一大堆问题之后,主角意识到眼前有个大麻烦:自家的家业屡屡受到一个强大对手的打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主角决心为家族做点事。

这就引出了第三步,“难题(problem)”。

这是全书最不容易理解的一步。

 

二流研究者写论文和经费申请报告都会例行公事地谈论一番他那个研究项目的“重大意义”。其实你非要说的话,什么项目都可以有重大意义。刚果民主共和国发行邮票的历史也有重大意义,可你感兴趣吗?

难题很可能不是你真正的研究对象,而是你为什么要选那个对象。难题是刺激你孜孜不倦地在这个领域思考的那个东西。

穿越主角被人打压的感觉很不好受。为什么对手的实力那么强,你家的实力那么弱呢?像这样让你不想都不行、百爪挠心的问题,就是你研究的出发点。

咱们中国学者把它称为“问题意识”。这个词最初来自法语“problématique”,中国学者用得比美国人和法国人都顺溜。问题意识的字面含义是一系列问题的集合,研究者用它的意思则是,是什么,让你非得做这些研究的?

华东师范大学的萧延中教授,2018年给研究生开了一门课叫《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其中重点讲了问题意识[2]。他说:

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通常是在骨子里关涉全局性的某种深度焦虑和切肤感悟。

萧延中举了几个例子:

 

  • “韦伯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最早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其他一些地方?
  • “钱学森问题”:1949年以后中国为什么罕有培养出国际一流的顶尖人才?
  • 林毓生先生说自己一生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个问题意识:自由主义为什么在中国没能扎下根来?

 

这些是无数学者穷尽一生想要回答的问题。你要问一个真懂行的人,可能会把他给问哭的。

问题意识往往都比较大,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选题。但你的研究项目一定要是某个问题意识的一部分,它才有生命力。

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你的一个选题是“晚明工商业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这就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明显跟韦伯问题有关系。如果你能证明晚明有资本主义萌芽,那也许资本主义发生在欧洲就只不过是个偶然事件;如果你发现晚明虽然工商业挺发达,但是不能叫资本主义萌芽,那就说明中国跟欧洲可能有一些系统性的差异。像这样的论文发表出来,大家肯定都感兴趣。

对比之下,萧延中讲了一则趣闻,说有个历史系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洪秀全究竟有没有胡子”,这似乎就是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无聊问题。

墨磊宁和雷勤风说“难题”是分散的小问题背后,藏着的一个驱动你研究的深层动力——其实也就是问题意识。

有了问题意识,你的研究才有了根,你才是个立得住的人。

 

[1]
这段话的一个流行的翻译版本把 love 译成了“爱情”,结合上下文可知,那是一个错误的译法。

 

[2]
萧延中:《什么是“问题意识”?如何培养“问题意识”?》,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644.html,2023年9月4日访问。

 



导语摘要
  •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1.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2.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3.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4.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指南一步步操作,当所有步骤全都完成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不光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项目,还在不经意间拥有了论文的第一稿。

 



作者简介

 


【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2023年斯坦福大学教学类最高荣誉“年度教师奖”(the Walter J. Gores Award)获得者。他从教二十余年,拥有丰富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其代表作《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甫一上市便成为口碑佳作。


 


 


【加】雷勤风(Christopher Re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二十余年来深耕亚洲研究领域。他著有多部中国文化研究著作,其中《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获得汉学研究至高荣誉列文森大奖,《中国电影经典:1922—1949》被著名导演李安誉为一部“引人入胜且富有洞察力”的史书。


 


译者:叶塑,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师。译作有《像疯子一样思考,像天才一样行动》《思考致富》等。



目录

推荐序 做研究和做研究者     001


导读       1


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一份宣言        5


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是最好的研究    7


如何使用本书        10


先向内探索,后向外扩展    15


试试看:就在这里写,现在就写  17


 


上篇 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者 20


 


第一章 关于问题       25


话题不是问题        27


试试看:搜索自己      36


试试看:让“无聊”成为你的指引      45


试试看:从小处着眼   50


智囊团:开始构建你的研究网络  56


你有问题了    58


 


第二章 从问题到难题      59


不要急于确定问题(否则你会错过你的难题)        62


对你的问题进行压力测试    64


试试看:对你的问题进行诊断测试      66


试试看:使用原始资料来“调教”你的问题         73


试试看:让你的假设浮出水面     84


试试看:识别串联你问题的难题  91


智囊团:请人帮助寻找原始资料  94


你有一个难题        95


 


第三章 设计一个可行的项目 97


原始资料及其使用方法(或阅读麦片盒的


50种方法)   99


试试看:把你的原始资料当作一个麦片盒    108


试试看:想象你的原始资料         112


连点成线:从资料到论点    119


资料无法为自己辩护    124


试试看:用你的资料连点成线(用铅笔)    130


评估你的研究资源        134


试试看:决策矩阵      137


智囊团:你的决策矩阵完整吗?  141


两种备选方案        142


情境1:相同的难题,不同的案例        142


情境2:同样的话题,不同的项目        14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7


试试看:“不劳而获”(撰写正式的研究提案)  152


智囊团:将你的提案分享给值得信任的导师


(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份初稿)     162


你做好启动项目的准备了    163


 


 


下篇 超越自我      164


 


第四章 如何找到你的难题集Q    171


找到与你有相同难题的研究者    173


试试看:改动一个变量       178


试试看:前后章游戏   190


试试看:绘制你的集Q图谱(搜索你的二手资料)       197


为你的集Q而重写        202


试试看:查找并替换所有“内部语言”        207


智囊团:我的外行版本是否简单易懂?        212


欢迎来到你的集Q        213


 


第五章 如何畅游于你的领域 215


发掘领域中的难题        220


读懂你领域中的难题:重新构想“文献综述”         221


试试看:创建你自己的“难题书店”


(也就是将你的领域组织成不同的难题集Q)     226


试试看:改动他们的变量    233


试试看:为你的领域而重写         240


智囊团:在你的领域里寻找智囊团      245


欢迎来到你的领域        246


 


第六章 如何开始       247


别担心,一切都是写作        251


试试看:创建“第0稿”     256


厘清你的初衷:创建第一稿        260


试试看:从0到1         263


不完美,才美        268


智囊团:和自己对谈   270


欢迎来到以自我为中心的研究    272


 


研究之旅的下一站在哪里?   273


试试看:寻找新难题,开启新项目      276


试试看:帮助别人      280


 


 


致谢       285


延伸阅读       286



内容摘要

  •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1.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2.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3.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4.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