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29.1 4.2折 ¥ 69 全新
库存89件
作者杨眉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854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552500
上书时间2024-11-15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虽然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但心理学思想却与人类同时诞生。而中国的成语,是体现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的重要视角之一。
中国成语不仅仅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以其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具体的含义,投射出从古至今人类活动的心理信息。
本书以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共分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个部分。揭示成语中所包含的直观、准确、形象的心理现象;了解它们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倾听自己,认识他人,洞察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实现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潜能。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虽然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但心理学思想却与人类同时诞生。而中国的成语,是体现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的重要视角之一。
中国成语不仅仅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以其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具体的含义,投射出从古至今人类活动的心理信息。
本书以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共分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个部分。揭示成语中所包含的直观、准确、形象的心理现象;了解它们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倾听自己,认识他人,洞察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实现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潜能。
杨眉
心理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4年开始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1985年从事心理教育。2007年成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疫情中,均以志愿者身份承担督导工作。出版《与焦虑同行》《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心理学术语力》等心理学专业与科普著作12部。
部分 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
不由自主与自我觉察
不可理喻与儿童自我状态
不知不觉与无意识
严防死守与心理防御机制
浑然不觉与压抑
拐弯抹角与隔离机制
代人受过与替罪羊作用
见仁见智与投射作用
白日做梦与白日梦
矢口否认与否认
岁岁平安与抵消
为老不尊与退行
文过饰非与合理化
心口不一与反向作用
化茧成蝶与升华
风趣横生与幽默
百无禁忌与去圣化和再圣化
再谈防御机制说
不假思索与条件反射和习惯
察言观色与人际敏感
趁热打铁与记忆遗忘曲线
杯弓蛇影与心理现实
刻骨铭心与情结
轻诺寡信与生存姿态
胜券在握与控制幻觉
初生牛犊与前额叶皮质
息事宁人与公平理论
一饭千金与社会交换
第二部分 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
恻隐之心与共情
见贤思齐与观察学习
从化干戈为玉帛到冲突与和解
日久生情与曝光效应
相敬如宾与家庭界限
事后诸葛亮与事后聪明式偏差
东施效颦与认同
和而不同与人格特质
第三部分 自我成长及与他人共同成长
一日三省与自我监控
子承父业与职业认同
勿以恶小而为之与机能自主
纯粹接触效应与社会影响
破罐破摔与预言的自动兑现
胸有成竹与自我效能感
度日如年与等待时间知觉
逢凶化吉与创伤后成长
兵来将挡与问题解决
鱼和熊掌与心理冲突的管理
克制情绪与情绪管理
鲍鱼之肆与刺激回避和自我控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环境决定基因表达
功到自然成与刻意练习
以貌取人与外表吸引力刻板印象
锱铢必较与互惠利他
吃亏是福与延迟满足
公序良俗与优势性格说
羞恶之心与道德焦虑
附录
结语
致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虽然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但心理学思想却与人类同时诞生。而中国的成语,是体现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的重要视角之一。
中国成语不仅仅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以其简短的形式,表达复杂具体的含义,投射出从古至今人类活动的心理信息。
本书以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共分为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三个部分。揭示成语中所包含的直观、准确、形象的心理现象;了解它们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倾听自己,认识他人,洞察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实现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潜能。
杨眉
心理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4年开始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1985年从事心理教育。2007年成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疫情中,均以志愿者身份承担督导工作。出版《与焦虑同行》《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心理学术语力》等心理学专业与科普著作12部。
文过饰非与合理化——阿Q的是与非
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史通·外篇·惑经》中段之第六句。刘知己的著述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审辩思维,在“惑经”这章中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孔夫子所修《春秋》提出了十二点质疑和自己的见解。其原文是:“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斯则圣人之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刘知己细数古往之时圣人孔夫子应天命而生,后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那么多学生深入研求也无法企及他的高度,教学中他与学生相互研讨对答,同时互相增进了解。看见子路为自己见南子之事不高兴,孔夫子就对天发誓自证清白。与学生子游开玩笑而让子游不快,就马上加以更正。这就是圣人实施教化的方式,包含着非常宏大的道理,有时发誓来表明态度,有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妥而不顾及自己的委屈。然而,一些平庸到只知道儒学皮毛的人,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过失与错误,使得请教他们的人只能闭口不言,在心里疑惑。
心理学中,人们无意识中通过歪曲现实的方式,如各种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损失或错误,使其看起来合情合理,从而起到缓解焦虑和痛苦的作用,这被称作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是防御机制的一种,人们在感觉有压力或者焦虑时会无意识中使用合理化方式为自己开脱或者说服自己。合理化是人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保护人们不被焦虑和痛苦压垮。
《伊索寓言》里那个“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中,狐狸想方设法也吃不到树上的葡萄,于是便用歪曲现实的方式安慰自己,对自己说:那个葡萄是酸的,没什么好吃的。这样一来,狐狸就不会再为吃不着葡萄而感觉焦虑,当然更不会因此而丢面子了。
学生在学习上常用合理化替自己辩护,“今天我没考好,是因为老师的题出得太偏”或“是因为老师判卷子太严”等。同样,在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学生也常会用各种充满创意的理由或借口来替自己辩解,使当时看起来难以接受的事实变得可以接受。
人们在遇到承受不了的压力时,都有可能在无意识中启用合理化机制。比如中国家长总是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幼儿园起就开始逼迫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并将其合理化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抽烟成瘾者为了应对自己内心的焦虑和身边人的唠叨,会这样说:“人们都说吸烟不利于健康。可是,心情不好同样不利于健康,如果活着不能享受快乐,活着就没有意义了。而吸烟让我快乐,所以吸烟有助于我的健康。”
中国几乎尽人皆知的合理化大师,当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中自然产生的,因此一定有其适应作用。合理化也一样,它是人们应对内心焦虑和外部责难的有效策略,只要适度,是具有心理保健作用的。比如我们遇到一个事件,瞬间产生的合理化能够缓解焦虑,让我们得到喘息的机会。像学生 说老师出题难、判卷严的问题,是看到分数的瞬间做出的合理化解释,把责任推给外界,让自己的感觉不至于太糟糕,更不至于一蹶不振。绝大多数心智成熟的学生在合理化冲动之后不久就会冷静下来,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于是,合理化在这里就成为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一个人安全度过眼前的危机。
世事无常,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大到天灾人祸、造谣中伤,小到工作失误、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等,所有这些可能收到负面反馈的情境都有可能激活我们的防御反应,使我们文过饰非(合理化),为自己辩解,以保护自己的内心不被焦虑压垮。例如一个失恋的年轻人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我反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我喜欢的事了。”一个被解雇的人安慰自己:“这样更好,我可以去找更好的工作了!”等等。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己的心理自调节机制,它让我们可以平安度过人生中很多艰难时分。
但是,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反复并频繁地使用合理化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吸烟成瘾者,他天天用合理化为自己的吸烟找借口。再看阿Q,他简直是在合理化的过程中完全躺平。还有那些陷入传销和电话诈骗的人,他们在被有组织的团伙洗脑的过程中,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和借口,直到自己对道德是非彻底脱敏(良知泯灭)。又如新闻报道中那个卖肾去买苹果手机的年轻人,他在决定卖肾买苹果手机之前,一定也为自己找足了“理由”。而容易受过度合理化负面影响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闹矛盾,甲说:“要不是你先出言不逊,我根本不会与你起冲突。”乙说:“我根本没有出言不逊,我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可是你就大打出手,真是缺乏教养。”到此,合理化就成为自欺欺人,就不再能够缓解焦虑,反而会为焦虑的升级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适度的合理化是正常而且健康的,而过度(过于频繁和强烈)的合理化则有可能是问题的反映。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过度合理化行为呢?
我们先来了解过度合理化的一个基本线索: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所做的决定越是糟糕,他越会为自己找出很多理由;一个人越是知道自己错得离谱,他越会文过饰非。这其中的“越”是一个关键字。
我曾听一位妈妈转述她曾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想做某件事之前先要为自己找一大堆理由,这件事通常都是有问题的,因此也是不能做的,至少在做之前你要多问问家长。”我想这位“通俗心理学家”妈妈凭借直觉对过度使用合理化时可能反映出的问题做了浅显易懂的解释。
上面这段话反映的是事前的合理化,还有一种合理化是事后的,那就是我们出了各种差错后的文过饰非。
要避免事前合理化,我们要在做出重大决策前放慢速度,要有后果意识。不要找到了理由就立刻去执行,而是要多思考一下如此做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自己能够承受的程度,同时要与自己的亲友讨论这个决策的合理性,以确保自己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比如在面对辞工作、买房子、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要做决策时,要避免为自己找到几个自认为不错的“充足”理由后就立刻行动,而要多运用审辩思维思考各种可能的因素,同时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比较、审视之后,再做出决定。
我们该如何应对事后合理化呢?我们先要接受因为承受不了焦虑而自动产生的合理化表现,比如为自己找出各种借口以推卸责任。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反应,感谢心理上的自调节机制对我们情绪的安抚与缓解作用。然后,我们跟上自己的第二反应,也就是停止继续文过饰非。
我们要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过失——不论它有多么大——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坦然接受它,同时把它看成一个成长的机会。冷静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文过饰非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问题越积越多,而只有正视并解决问题,我们才能不再错。所以,过失是一次成长的转机,我们要学习先人子路,闻过则喜、知过就改,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在同一个问题上再次犯错,增长自己的智慧,同时也向别人展示了我们勇于担当的个人特质,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改过的过程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人就是因为惧怕改过时的艰难而止步不前或文过饰非——那就需要我们懂得借助外力的帮助和支持。做学生的找老师,上班的人找同事,生活上的问题找朋友,再不行,我们就去找心理专业人员做咨询。
总之,当我们总是文过饰非(过度使用合理化,像阿Q一样)的时候,正是我们超越自己而拥有成长机会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让它为我们的成长做出贡献,否则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丢面子,那样就太得不偿失了。
——杨宜音 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