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 资治通鉴 精编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资治通鉴 精编本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17.6 3.5折 49.8 全新

库存5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宋] 司马光 著 凤凰含章出品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2300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450790

上书时间2024-11-14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过多少兴亡、盛衰、成败、 
得失;有过多少明君、忠臣、豪杰、君子;也有过多少昏君、奸佞、枭雄、小人。朝 代在不断地更替,岁月在无声无息地流逝。然而,往事如昨,对于今人,仍历历在目;故人犹在,他们在今人的口里、心中仍栩栩如生,其人其事让人评说、借鉴、向往。这全要感谢古往今来无数史学家们所写的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
早期的史书,如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都已经失传了。一般人认为,孔子整理编订的《春秋》,是我国古代部编年史,它记录了鲁隐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722 年~前 479 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但这部书仅一万八千余字,记事过于简略,因此,在战国前期出现了《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左传》较之于《春秋》,所记历史略长,记载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内容也详尽得多,如隐公元年《春秋》书“郑伯克段于鄢”,只用六个字。《左传》则叙述了郑庄公家庭间的矛盾、群臣的警告以及颍考叔调和庄公母子的关系,极其详备。《左传》与《春秋》体例相同,都是编年体。到了汉代,司马迁以《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新形式,被封建正史所承袭和沿用,成为《二十四史》之首,从此编年体不再受重视。直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现,编年体才重新大放光彩,取得与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地位。从此,“两司马”成为史学领域前后辉映的两大巨人,他们的著作也成为传统史学的两座丰碑。 
《资治通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体历史巨著,也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通史。它继承并发展了《左传》写人叙事的特色。《左传》后讲到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司马光也就以三家分晋作为开篇,一直写到五代十国为止,即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用三百余万字,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三十卷,《目录》三十卷,总共三百五十四卷。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受宋英宗之诏编纂的,宋神宗赐以书名并亲自撰序。其写作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指导思想虽是为帝王政治需要而提供历史参考,但司马光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正史、稗官野史、奏议、笔记、文集、谱录、墓志、碑传、行状等资料三百余种,记载史事翔实、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洗练、故事饶富趣味、场景恢宏、情真意切,被推崇为“前古之所未有”的辉煌巨著,是以“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观今宜鉴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此,编者在尊崇原著体例、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从这部三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中撷取精华,对原著中的篇目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省去原著中较不重要的篇章,将代表性的章节呈现在读者面前,以突出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尤其是那些在为人处世、才智谋略、道德修养上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使读者在阅读王侯将相和先贤明哲的行事风格及成败始末的史实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 
本书力求语言简洁凝练、语意通俗易懂、语句通达顺畅,使读者在阅读时既有节奏明快之惬意,又有如饮甘泉之况味。期望这样的呈现,能为读者开启进入中国古典殿堂的方便之门。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部分,标题为编者自加,另附上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便读者阅读、查找。



导语摘要

《资治通鉴》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部分,标题为编者自加,另附上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便读者阅读、查找。



作者简介

司马光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治平三年(1066 年)撰成战国迄秦《通志》八卷上进,作为封
建统治之鉴,得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
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 年)出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 年)成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
笔。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目录

周 纪 
三家分晋/ 10 
豫让复仇/ 14 
吴起才识/ 15 
商鞅变法/ 19 
围魏救赵/ 24 
客死秦国/ 27 
胡服骑射/ 32 
廉颇相如/ 34 
范雎报仇/ 36 
长平之战/ 40 
毛遂自荐/ 43 
窃符救赵/ 45 


秦 纪 
奇货可居/ 52 
李园乱楚/ 57 
荆轲刺秦/ 59 
大泽起义/ 63 
斩蛇起义/ 66 
破釜沉舟/ 68 


汉 纪 
鸿门之宴/ 72 
韩信拜将/ 78 
垓下之围/ 83 
韩信之死/ 86 
飞将李广/ 89 
大将卫青/ 92 
去病骁勇/ 95 
张骞出使/ 99 
苏武牧羊/ 104 
李陵事件/ 109 
飞燕身轻/ 114
董宣强项/ 116 
班超出使/ 118 
范滂别母/ 121 
望门投止/ 122 
奸雄曹操/ 124 
吕布之死/ 126 
官渡之战/ 130 
卧龙出山/ 134 
赤壁之战/ 136
 
魏 纪 
前出师表/ 143 
孔明殒身/ 145 
竹林七贤/ 148 


晋 纪 
望碑堕泪/ 152 
温峤聪颖/ 155 
王猛扪虱/ 156 
谢安出山/ 160 
苻坚拒谏/ 161 
淝水之战/ 166 


宋 纪 
刘裕登基/ 173 
笔尖忠心/ 176 
刘昱被废/ 178 


齐 纪 
南齐建立/ 186 
范缜论神/ 187 
迁都洛阳/ 189 


梁 纪 
萧衍建梁/ 195 
骨肉情深/ 196 
萧统早逝/ 198
 
陈 纪 
孝宽献策/ 202 
元胄忠勇/ 204 
后主亡国/ 205 


隋 纪 
擒虎灭陈/ 211 
高颎被黜/ 217 
杨广伪善/ 222 
微言丧命/ 224 
李密放粮/ 225


唐 纪 
智退突厥/ 228 
玄武之变/ 230 
魏徵直谏/ 238 
长孙皇后/ 242 
则天女皇/ 245 
狄公忠心/ 252 
敬业反武/ 257 
韦氏灭亡/ 263 
开元宰相/ 267 
禄山得宠/ 272 
马嵬兵变/ 275 
张巡守城/ 277 
李泌智谋/ 284 
太子免祸/ 287 
黄巢起义/ 291 
汴州之乱/ 296 


后梁纪 
叔侄之争/ 301 
承业进谏/ 304 


后唐纪 
一代名将/ 308 
伶人受宠/ 311 
高郁冤死/ 313 
从珂遭诬/ 315 


后晋纪 
契丹崛起/ 319 
德钧之死/ 324 
儿皇敬瑭/ 328 


后汉纪 
血洗大梁/ 334 
麻荅被逐/ 337 
延寿献计/ 341 


后周纪 
简朴皇帝/ 344 
郭威大度/ 346 
罪有应得/ 348



内容摘要

《资治通鉴》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四部分,标题为编者自加,另附上事件发生的时间,以便读者阅读、查找。



主编推荐

司马光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治平三年(1066 年)撰成战国迄秦《通志》八卷上进,作为封
建统治之鉴,得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
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 年)出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 年)成书。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
笔。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