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28.6 4.1折 ¥ 7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三国)曹操 著 刘运好 解读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6479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29298626
上书时间2024-11-13
导读:
东汉末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在群雄中迅速崛起,并逐步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的,就是曹操(155—220)。无论是白脸,还是花脸;无论是枭雄,还是英雄;无论是褒扬,还是贬斥,曹操都是一位无法回避、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然而,由于部分历史学家有意无意的“歪曲”,文学艺术家的着力渲染;加之曹操后期野心的膨胀,曹丕禅汉自立的牵累,于是,历史上的曹操成了一位奸诈、残暴的乱世奸雄的典型。如果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还原——至少部分地还原历史真相,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这已经是史学界的共识,相关论文、专著已是积案盈箱。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研究曹操,能否真正摆脱纯粹的理性批判,悉心梳理历史和《曹操集》所留下的史料,回归历史的原点,以历史描述而不是以理性批判的方法,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简要地说,曹操是“命世之才,超世之杰”,也滥杀无辜、清除异己;“揽申、韩之术”,也崇尚经传儒学;重构“汉官威仪”,也权欲膨胀,阴怀“不逊之志”。他的诗歌、文章,浪漫与理性、温情与残酷、坦率与阴鸷,错综交织,更立体地勾勒出这位历史人物多元复合的性格。正因为思想、性格乃至于历史贡献、社会影响的多元复杂,才会有说不尽的曹操。
一、还原曹操的真实面貌
要还原曹操的真实面貌,必须先简要梳理历史。然而,谜一般的家世,多元复杂的性格,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使曹操始终笼罩着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如果从史籍记载出发,讨论基本史实、评价变化及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的曹操家族,因“莫知所出”而不可考;特殊的出身和家庭地位,造就了曹操复杂的性格;自身的复杂性格和史学家的政治倾向,导致对曹操的评价纷繁复杂。唯有拨开历史迷雾,才能还原人物的本质属性。
曹操叱咤于汉末风云,他的丰富人生就是一部汉末风云录。然而,这样一位令人振聋发聩的历史人物,却家世成谜,这不能不让人费解。汉桓帝永寿元年(155),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虽然史书也给曹操的出身攀上了高门——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然而接下来的记载却令人啼笑皆非。曹操祖父曹腾,是一位宦官,无法生育,收养一位不知“生出本末”的曹嵩,嵩生曹操。这位曹嵩,虽官至三公(太尉),却并非凭借才能事功,而是在灵帝西园卖官时,贿赂宦官,花钱买官所得。以这种方式获得高官,大约很为世族所不齿,史家所不屑,因此《后汉纪》《后汉书》以及《三国志》都没有详细记载。吴人所作的《曹瞒传》说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叔父,然而后来曹家与夏侯氏多有联姻,如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即娶曹操女儿清河公主为妻,古代“同姓不婚”(《国语·晋语四》),汉魏依然如此,如陈矫因为娶同族女子为妻而受到徐宣的非议(见《为徐宣议陈矫下令》),所以《曹瞒传》的说法颇受后人怀疑。反而,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所说曹嵩乃“乞丐携养”,多为史家所取信。若然,曹嵩则是乞丐收养的一位流浪孤儿,后来侥幸被曹腾收为养子,凭借养父的地位和财富才逐渐发达起来。
也就是说,在血缘上,曹操与曹腾毫无关系,与西汉相国曹参更无瓜葛。有直系血缘关系的是曹嵩,可是曹嵩身世不明,无法追溯自己家族的真正渊源,不得已以曹腾的世系作为自己家族的渊源。后来曹家撰修家谱时,曹操只能以曹腾一族的嫡传自居了,并且自称是“曹叔振铎之后”(《家传》残句)。魏末王沈撰修《魏书》,也就依据曹氏《家传》,以曹腾为核心,追溯曹操家族渊源。这种特殊的家世背景,使曹操的出身既不能说是高门世族,也不能算是寒门庶族;对于曹操而言,祖父曹腾既是其家族辉煌的奠基者,又成为他“赘阉遗丑”(出身宦官)的家族耻辱标志。正是出于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曹操一方面炫耀“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述志令》),另一方面又以士族自居,对汉末宦官专权恨之入骨,自以清流集团为伍;一旦权力在手,对宦官势力的打击也毫不手软。
青少年时期,曹操性格就相当复杂。少年完全是一个顽童,稍长又成为一位侠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所谓“少机警”,如果按照《曹瞒传》的记载,仅仅是孩童的恶作剧而已。因为家世优裕,少年曹操游手好闲,“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叔父着实看不下去,就劝说兄长曹嵩约束曹操。曹操自然不爽,于是就想出一个条“机警”之策,打破父亲对叔父的信任。一次外出,曹操途遇叔父,立即佯装眼斜口歪,叔父惊讶地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我突然中风。”叔父告诉曹嵩,嵩大惊,急忙召唤曹操,却见他面貌如故。嵩问:“叔叔说你中风,是现在痊愈了么?”操说:“我本未中风,叔叔不爱我,所以冤枉我。”此后,叔父每有所言,嵩都不再相信。脱去笼头的曹操,自然更加肆意妄为。这一恶作剧固然可以看出幼年曹操的机警狡诈,但说“权数”则未免深文周纳。稍长之后,曹操并未改变“游荡”的习性,不过由顽童转变为侠士而已。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曹操集》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武帝集》为底本,参校冯惟讷《诗纪》、严可均《全三国文》、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魏武帝集》、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六朝诗》,参考中华书局《曹操集》《曹操集译注》,择善而从。本书编排次序,参考《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武帝集》次序,而略作调整。先诗后文,再《孙子兵法注》,还有专书集释、残句和存疑。是目前为止收录曹操诗文句全的集子。所收之文,按照令、教、表、奏事、策、书、尺牍、祭文的顺序。其中《孙子序》一文抽出,移置《孙子兵法注》之前。诗文部分,以类相从,并按照编年排列,疑不能明者,考其内容,判断大致时间,编排于相应内容之后。其中,“导读”,考证史实,辨别疑案,论述思想,阐述贡献,分析文学成就,在微观研究基础上,纵论其宏观意义。“注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少数语典、事典以及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相关史实,也略加说明或考释。“点评”,批阅文心,赏析诗艺,揭示其现实人生意义。其中,旁批,注重诗眼、文眼,以及前人经典评价,意在阅读提示;篇末评,注重背景、思想、艺术、文境、意义,务求抓住特点,深入阐释。力求“导读”“注释”“点评”三者之间构成学术信息或审美判断上的网状联系。
刘运好,男,1955年12月24日生,安徽六安人。1996年9月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著名文史专家郁贤皓教授攻读古代文学,1999年6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生导师。
导读
一、还原曹操的真实面貌(2)
二、祢衡、孔融、杨修被杀的深层原因(9)
三、曹操的思想特点(18)
四、曹操的历史贡献(29)
五、曹操的文学成就(38)
六、《曹操集》版本及本书体例(51)
曹操集
诗 集
度关山(55)
对 酒(59)
薤 露(62)
善哉行二首(65)
蒿里行(75)
苦寒行(79)
却东西门行(83)
步出夏门行五首(86)
短歌行二首(97)
秋胡行二首(106)
陌上桑(114)
气出唱三首(116)
精 列(125)
董卓歌(128)
谣俗词(130)
文 集
令
置屯田令(建安元年)(132)
造发石车令(建安五年)(133)
为徐宣议陈矫下令(建安五年)(134)
枣祗子处中封爵令(建安六年)(135)
举泰山太守吕虔茂才令(建安六年)(139)
军谯令(建安七年)(141)
严败军令(建安八年)(142)
重功德令(建安八年)(144)
建学令(建安八年)(146)
蠲河北租赋令(建安九年)(147)
抑兼并令(建安九年)(148)
选举令(建安九年)(150)
诛袁谭令(建安十年)(151)
赦袁氏同恶及禁复仇厚葬令(建安十年)(151)
整齐风俗令(建安十年)(152)
与张范令(建安十年) (155)
禁绝火令(建安十一年) (156)
求直言令(建安十一年) (158)
掾属进得失令(建安十一年) (160)
戒饮山水令(建安十一年) (160)
封功臣令(建安十二年) (161)
分给诸将令(建安十二年) (162)
论功行封二荀令(建安十二年) (164)
修卢植坟墓令(建安十二年) (165)
船战令(建安十二年) (168)
步战令(建安十二年) (169)
下田畴令(建安十二年) (174)
下田畴让封令(建安十三年) (175)
列孔融罪状令(建安十三年) (176)
表青州刺史刘琮令(建安十三年) (178)
褒赏令(建安十三年) (181)
遣使令(建安十三年) (182)
表封田畴令(建安十四年) (183)
存恤令(建安十四年) (185)
蒋济为扬州别驾令(建安十四年) (187)
蒋济为丞相西曹属令(建安十四年) (188)
求贤令(建安十五年) (189)
述志令(建安十五年) (192)
与邴原令(建安十六年) (206)
下令增杜畿秩(建安十六年) (207)
止省东曹令(建安十七年) (208)
选令(建安十七年) (209)
辞九锡令(建安十八年) (210)
下州郡美杜畿令(建安十八年) (211)
以杜畿为尚书仍镇河东令(建安十八年) (212)
议复肉刑令陈群(建安十八年) (214)
与卫臻令(建安十八年) (215)
让礼令(建安十八年) (216)
效力令(建安十八年) (218)
选举令(建安十八年) (219)
设官令(建安十八年) (220)
称荀攸令(建安十九年) (221)
又称荀攸令(建安十九年) (222)
褒夏侯渊令(建安十九年) (223)
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建安十九年) (224)
选军中典狱令(建安十九年) (226)
诸子选官属令(建安十九年) (226)
拜高柔为理曹掾令(建安十九年) (227)
禁鲜饰令(建安十九年) (229)
内诫令(建安十九年) (230)
春祠令(建安二十一年) (233)
诛崔琰令(建安二十一年) (236)
报和洽论毛玠令(建安二十一年) (237)
诸儿令(建安二十一年) (239)
赐夏侯惇伎乐名倡令(建安二十二年) (240)
求逸才令(建安二十二年) (241)
使辛毗曹休参治下辨令(建安二十二年) (244)
临淄侯曹植犯禁令(建安二十二年) (245)
下诸侯长史令(建安二十二年) (246)
百辟刀令(建安二十二年) (247)
立太子令(建安二十二年) (248)
辟王必令(建安二十二年) (249)
又选令(建安二十二年) (251)
给贷令(建安二十三年) (252)
寿陵令(建安二十三年) (254)
徐晃假节令(建安二十三年) (255)
在阳平将还师令(建安二十四年) (256)
杜袭为留府长史令(建安二十四年) (258)
徐晃进军令(建安二十四年) (258)
劳徐晃令(建安二十四年) (259)
徐奕为中尉手令(建安二十四年) (261)
原刘廙令(建安二十四年) (263)
军策令(建安二十四年) (264)
遗令(建安二十五年) (265)
鼓吹令 (269)
又军策令(二则) (270)
军令(四则) (272)
追称丁幼阳令 (274)
与皇甫隆令 (275)
教
授崔琰东曹掾教(建安十三年) (277)
议田畴让封教(建安十四年) (279)
与韩遂教(建安十四年) (280)
征吴教(建安十九年) (281)
原贾逵教(建安十九年) (282)
戒子植(建安十九年) (283)
与张辽等教(建安二十年) (284)
赐袁涣家谷教(三则)(建安二十四年) (285)
表
谢领兖州牧表(兴平二年) (288)
又让封表(建安元年) (290)
让费亭侯表(建安元年) (293)
谢袭费亭侯表(建安元年) (296)
让增封武平侯表(建安元年) (298)
让增封表(建安元年) (300)
让还司空印绶表(建安元年) (302)
糜竺领嬴郡太守表(建安元年) (304)
陈损益表(建安元年) (305)
上器物表(建安元年) (307)
获宋金生表(建安四年) (308)
上言破袁绍表(建安五年) (310)
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表(建安八年) (313)
又请爵荀彧表(建安八年) (316)
请封荀攸表(建安十年) (317)
表称乐进于禁张辽(建安十一年) (318)
请增封荀彧表(建安十二年) (320)
请封田畴表(建安十二年) (324)
请恤郭嘉表(建安十二年) (327)
表论张辽功(建安十四年) (331)
留荀彧表(建安十七年) (332)
让九锡表(建安十八年) (335)
九锡谢表(建安十八年) (336)
谢置旄头表(建安十九年) (340)
上书、奏事
上书理窦武陈蕃(光和四年) (341)
兖州牧上书(兴平二年) (342)
上杂物疏(建安元年) (343)
奏上九酝酒法(建安元年) (348)
奏定制度(建安元年) (350)
破袁尚上事(建安九年) (350)
奏 事 (352)
策
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建安十九年) (353)
立卞后策(建安二十四年) (355)
书、尺牍
与王芬书(中平五年) (357)
答袁绍书(初平元年) (360)
与荀攸书(建安元年) (362)
答吕布书(建安元年) (363)
与荀彧书(建安二年) (364)
又与荀彧书(建安三年) (365)
答荀彧(建安三年) (366)
与钟繇书(建安五年) (368)
又与荀彧书(建安八年) (369)
报荀彧书(建安九年) (369)
答朱灵书(建安十年) (371)
又报荀彧书(建安十二年) (373)
与荀彧悼郭嘉书(建安十三年) (375)
又与荀彧悼郭嘉书(建安十三年) (376)
又报荀彧书(建安十三年) (377)
遗孙权书(建安十三年) (378)
又遗孙权书(建安十三年) (379)
与吴主书(建安十三年) (380)
与诸葛亮书(建安十三年) (381)
与阎行书(建安十六年) (381)
与王修书(建安十七年) (383)
报杨阜书(建安十九年) (388)
报蒯越书(建安十九年) (390)
报刘廙书(建安二十年) (391)
与太尉杨彪书(建安二十四年) (392)
祭 文
祀桥太尉文(建安七年) (396)
题识、序
题识送终衣奁(建安二十三年) (400)
鹖鸡赋序 (401)
失 题 (402)
孙子兵法注
《孙子》序 (403)
计 篇 (407)
作战篇 (414)
谋攻篇 (421)
形 篇 (429)
势 篇 (435)
虚实篇 (441)
军争篇 (450)
九变篇 (458)
行军篇 (463)
地形篇 (472)
九地篇 (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