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33 5.7折 ¥ 5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姜海舟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1781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24202
上书时间2024-11-13
你好,我是姜海舟,感谢你打开这本《反常识管理》。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确实特别难学。
首先是管理的上下限都特别高。很努力地去管理,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而不那么努力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其次是知易行难,怎么说都有道理,但怎么做都做不好。很努力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去提高,但效果仍然有限。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大量场景去实践,但每次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难以一通百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敢拿职业发展去冒险锻炼管理水平。
总结下来,管理易懂难精,很难掌握精髓。
那么,少数管理高手和多数普通人,在提升管理能力这件事上,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过去10年,我不仅在传统机构经历过职场爬升,也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得以换一种视角去观察体会。在大量的实践后,我发现这个本质的区别是:
我的职业生涯是从银行一线开始的,刚走上初级管理岗位时,我遵循着好的管理者要“身先士卒,死而后已,带领大家力出一孔拿结果”的原则,然后就遇到了平生个管理挑战。
我自己业务能力很出色,事事为团队着想,还每天忙到晚上10点以后,可是却总要面对超出我理解范围的情况,比如很简单的事情,说了100遍了,同事还是搞不定;我自己忙得累死,天天加班,其他人却一下班就跑了;我把窍门总结出来放到他们面前,他们还是无法掌握甚至怀疑我的动机。
而且这些努力的结果是,他们不仅不感谢我,甚至我之前的好朋友也经常在背后吐槽我,我感到很委屈,很崩溃。
这也是人们在职场中向新管理岗位转型时高发的问题:管理者和团队状态不同步,大力没有出奇迹,反而摩擦愈演愈烈。
后来经历过创业,在无数次更深入骨髓的碰壁和掉坑以后,我终于搞明白了这类问题的根源,就是常识给我的误导:
管理者与团队之间,期待投桃报李,然后相互感恩一起奋斗,这个常识是错的。
这个常识本质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我擅自对下属抱有了期待,又自感失望,这是自私的。
当我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惯性使我仍然把同事当哥们儿,可是他们已经把我当“爸爸”了。哥们儿可以一起挨饿,可“爸爸”必须让孩子们持续有粮吃。所以我应该做的是团队裂变、团队赋能、制度建设和战略制定,给他们一个能茁壮成长的管理体系,让他们为业务负责。我为管理负责,而不是身先士卒带大家做业务,期待团队管理会自然完成。团队只有一个人能为管理负责,就是管理者自己,团队不应为管理缺失背锅。
所以“管理者业务能力优秀,但团队仍然乱成一团”这种现象背后的反常识是:
我们追求的绝不只是“力出一孔”,而是“利出一孔”。
这种问题,初级管理者还能靠自己强大的个人能力熬过去,可是如果走上中高层管理岗位还没解决这个问题,业务难度越大就越无兵可用,等自己拼命救火也搞不定的时候,这个团队和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就彻底崩溃了。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业务和团队快速膨胀,于是我决定聘个助理。我一再坚持这是个简单需求,快速满足就好了,于是火速招聘了一个第二天就能到岗的应届生,其他有经验的人由于在职或需要考虑,就算了。
小助理到岗以后一直忙忙叨叨的,有时候犯些小错误,大家觉得是因为没经验,提点一下就过去了。可几个月后,团队气氛逐渐变得有点诡异,先是交流的顺畅程度、讨论事情的深度大不如以前,接着发生了几次同事之间的争吵,我当时以为团队大了,业务压力也太大,大家摩擦力在变大,于是“擦枪走火”了。我本也没将这些团队问题跟小助理关联起来,因为按理来说,她是没有这个能力和权限将团队气氛弄坏的。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到小助理在和一位跟她不应该有交集的同事在会议室单聊,而且面色挺严肃的样子。
我有点好奇,就问那位同事他们聊了啥,结果他居然还不想说,后冒出来一句:“海舟,她是好心,你别说她。她就是告诉我,你近对我挺不满意的,我做得不够好,让我加把劲儿改改。”
我又问了几个同事,果然,他们也都从助理那儿得到过各种来自“领导”的反馈。
可是这些话我完全没说过。
我找助理问到底怎么回事,她解释了很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带业务很辛苦了,她作为一个女孩子,在做她擅长的事情,帮我查漏补缺管团队。
我跟她讲了三点:
听前两点的时候,她还在认错表示不会再犯,听到第三点,她就彻底放弃了。
我当天就辞退了她,第二天跟团队复盘了整件事情,可是消除影响还是花了很久。因为下属们确实搞不清楚,那些发生过的事情是谁的意思,也不确定是不是亲眼见证了一次职场“背黑锅”事件。
这件事情将我的两个管理常识击碎:
所以在团队紧急招聘这件事上,我们重新总结的反常识是:
对的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可是错的人来了,问题才刚刚开始。所以无论多么紧急的岗位,宁可把业务停了,人也不能找错。日常就得做好人才的“灾难备份”。
像这两个案例一样,管理常识出了问题,就像长跑时方向出了偏差,即使只有毫微,但跑得越猛、越远,与目标的差距就越大。
像这样的案例还可以举出无数个,我会在本书中通过不断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和反常识,将那些常识中的误差纠正过来。
管理完全基于实践形成,而常识就是约定俗成的方法论,所以管理常识就是靠一代一代言传身教传下来的管理方法,充满了个人色彩和时代印记。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平稳发展的时代,世界观是几乎不变的,所以常识拿来就能用。比如原始人,数十代都不需要新的生存常识。可中国大发展的这4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几乎是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40多年前的公司,管理者只要明确分工,所有人都会按照指令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而今天,管理者哪怕是发表了关于“996”的个人观点,都能引起舆论哗然。
世界变化如此之大,我们开始觉得管理变难了,经常“甩锅”到“新人类”难以管教上。这是大错特错的,不是现在的人不行,而是我们所用的管理常识太陈旧了。
比如经常听到老前辈说:真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浮躁,动不动就辞职呢?我们那时候可是一个岗位干到退休的。
这个说法无异于古人穿越过来,一定会对现在商人的高社会地位感到震惊,在古代很多朝代,商人地位可是极其低下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老人家当年没有错,年轻人也没有错,我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奋斗,错的只是沿用过时的常识罢了。
如果今天还拿着20世纪的管理常识,大谈改变命运、坚持到底、勤奋努力,今天的“新人类”“新新人类”显然不会买单。我公司一位非常有冲劲儿的90后主管就曾对60后的副总裁直言:我们不要“鸡汤”,给我们“鸡血”,不要说教,带我们打胜仗!
所以我们需要更新已经不匹配这个时代的常识,掌握真正有效的反常识。
在过去1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不仅亲身经历了大量的实践,而且还结交了4000多家公司的CEO和CFO,600多家背后的投资机构投资人和2000多名超级优秀的职场人,完成了长江商学院EMBA学业,又结交了近千名“传统”行业的前辈高人。
在与这群时代宠儿和冒险家深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相比那些耳熟能详的成功故事,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市面上见不到的失败案例,是各行各业的思考精华和真相,以及这些亲历者对商业和人性的理解和总结。这些来自亲历者的案例也会大量地出现在本书中。
我们将用这些真实案例去帮你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一起将错误的常识摘出来,分析正确的反常识,来复制那些已经被探索成功的路。
这本书一共分四章,每章都是一个相互承接又彼此独立的管理话题,分别是管理的心态、技能、实战和锦囊。这些内容从横向角度看,又将管理分为洞察自己、洞察他人和洞察商业三个维度,对应着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和管理组织。
每个话题都会用亲历者的故事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指出常识错在哪里,反常识又是什么样的,而且关键的,每小节后半段一定会提供一个具体简单的操作方法,将这个反常识落地。
相信全部读完这些内容的时候,你一定可以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管理和职场。
好了,开场白就到这里了,感谢你与我共享这些思考的结晶,感谢吴晓波频道及蓝狮子各位同人的努力,感谢站在我背后贡献了宝贵洞察力和理解力的亲历者和前辈们。
让我们接受反常识,感受蜕变成长,一起加油一起赢!
管理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天花板”和瓶颈期。此时“继续努力,等待时机”往往是我们的*反应,但就像一棵树若要向上生长,它的根先要向下深扎,管理者要想取得突破,更需要的是打破自己*底层的逻辑和常识,转变思维,去求索“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过程的*步,就是跳出由“常识”形成的管理思维陷阱,学会用“反常识”的思考方式,出其不意地去应对常见的管理问题。
本书从管理者的心态、技能、实战3个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深入人心的管理常识为何总是无法奏效的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对应的“反常识”管理建议,从认知层面拓宽管理者看待和处理管理问题的思路。
*后,作者还提供了4个锦囊,从职场定位、行业选择到人脉搭建、运气提升,为管理者的自我进阶提供更多元的思考维度与参考建议。
姜海舟
出生于1986年,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长江商学院EMBA。
2009—2014年供职于广发银行。从北京分行一线行员,5年时间做到总行网络金融部创新产品负责人,负责广发银行网络金融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和运营推广等方面工作,并主笔广发银行网络金融战略。
2014年中赴硅谷创业,年末获得融资并回国入驻氪空间和微软加速器,创办的公司成为首个同时入驻两家中国孵化器的企业。
2015年2月,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奇点金服,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企业现金管理顾问服务。
随后4年,4轮融资累计过亿元,陆续服务4000余家互联网公司,峰值管理近百亿元人民币企业资金。
2019年离开公司寻找新的方向,其间与吴晓波频道合作推出线上课程《小团队高效管理手册》。
自 序 /001
第1章 心态/为什么管理总是力不从心
认知心态:人是资产,不是成本 /003
管理心态:活在恐慌区 /011
奋斗心态:奋斗比不过运势,但让我们有选择权 /022
战斗心态:从无以弱胜强,用超饱和攻击打必胜之仗 /036
低谷心态:永远不要下牌桌 /044
第2章 技能/管理者的五大能力
认知能力:真正的管理能力不能依靠外部赋能和个人魅力 /055
洞察能力:管理的核心能力是洞察力 /065
决策能力:决策的依据是使命价值观和商业理解 /075
协调能力:协调的秘诀是极度坦诚 /082
升维能力:转型的关键在于升维 /091
第3章 实战/如何打造精英团队
选对目标:目标应该定在遥不可及的高度 /103
团队搭建:搭团队是管理者自己的事 /113
带队状态:赢得优秀结果的关键是团队状态和个人德行 /123
管好不服管的人:用被他管理的方式管理他 /131
团队培养:杀死野狗,赶走老白兔,留住老黄牛 /137
团队提升:只有迭代才能提高团队质量 /145
培养明星员工:能裂变团队的管理者才是优秀管理者 /157
第4章 锦囊/管理者的个人进阶
选对老板:所有问题的根源可能都在CEO /165
选对方向: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 /171
搭建人脉:高质量人脉不靠段位靠方法 /177
提升运气:运气可以通过概率模型来提升 /189
后 记 /195
管理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天花板”和瓶颈期。此时“继续努力,等待时机”往往是我们的*反应,但就像一棵树若要向上生长,它的根先要向下深扎,管理者要想取得突破,更需要的是打破自己*底层的逻辑和常识,转变思维,去求索“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过程的*步,就是跳出由“常识”形成的管理思维陷阱,学会用“反常识”的思考方式,出其不意地去应对常见的管理问题。
本书从管理者的心态、技能、实战3个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深入人心的管理常识为何总是无法奏效的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对应的“反常识”管理建议,从认知层面拓宽管理者看待和处理管理问题的思路。
*后,作者还提供了4个锦囊,从职场定位、行业选择到人脉搭建、运气提升,为管理者的自我进阶提供更多元的思考维度与参考建议。
姜海舟
出生于1986年,200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长江商学院EMBA。
2009—2014年供职于广发银行。从北京分行一线行员,5年时间做到总行网络金融部创新产品负责人,负责广发银行网络金融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和运营推广等方面工作,并主笔广发银行网络金融战略。
2014年中赴硅谷创业,年末获得融资并回国入驻氪空间和微软加速器,创办的公司成为首个同时入驻两家中国孵化器的企业。
2015年2月,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奇点金服,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企业现金管理顾问服务。
随后4年,4轮融资累计过亿元,陆续服务4000余家互联网公司,峰值管理近百亿元人民币企业资金。
2019年离开公司寻找新的方向,其间与吴晓波频道合作推出线上课程《小团队高效管理手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