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28.2 5.8折 ¥ 49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尤瑾 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99859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9136960
上书时间2024-11-13
《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出版后,我就开始酝酿一个计划,就是以此书的体系为框架,编写一套人格研究丛书。就是说此书尽管很厚,但就人格心理学这一丰富而宽泛的领域而言,仍然是概略性的。如果将每一章扩展成一本书,就可以讲得更明白而详实一些。但这个计划从酝酿到现在实现,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之所以如此“难产”,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主要的是中青年作者队伍的形成。因为人格心理学虽然在西方是心理学的一个基础性领域,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但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格心理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的分支。
在那个心理学即使被允许存在的年代,“人格”一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避免使用的。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有关人格的内容讲的是气质和性格,更奇怪的是,把气质又归结为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把性格归结为对人、对己、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这些内容与西方的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导论课程中的人格章节的内容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是另外一套说辞。总之就是回避“人格”一词。直到现在,我也很难解释这件事,只能笼统地理解为“人格”大概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姓资不姓社”。这种情况是“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指导学术的一个很小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北京大学周先庚先生组织全国同行协作翻译的克雷奇(David Krech)等人编著的《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涉及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部分是没有被译出的,也就是说该书只是个节译本。这种
情况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所改变,周先庚先生主持翻译的希尔加德(E. R. Hilgard)等人编著的《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就没有整章缺漏的情况了。
人格心理学在中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具体而言就是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被作为一门课程,要比其他基础性分支晚得多。就教科书而言,高玉祥的《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叶奕乾、孔克勤的《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将动机和价值观,以及气质、性格和能力(智力)等都归在“个性”概念之下,将西方心理学中有关人格的知识纳入其中,将人格说成个性或者性格,总之是在“苏联心理学”的概念框架下吸收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但仍然尽量避免使用“人格”一词。
难能可贵的是,同样在那种背景之下,陈仲庚、张雨新的《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叶奕乾的《人格心理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则是采用西方心理学的体系,以各大派别的人格理论为主线。黄希庭的《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将这种体系加以整合完善。至此,中国的人格心理学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才与国际接轨。而此时,“冷战”早已结束,作为特殊话语体系的所谓“苏联心理学”也早就寿终正寝了。当然,单从学术本身而言,人格心理学是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学科,不同国家、地区乃至学术机构和具体学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论或体系,但这与“冷战”背景下形成的美苏两大学术壁垒或阵营是两回事。
进入21世纪,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在黄希庭等教授的倡导下,2005年10月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次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此,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心理学部分,人格心理学被规定为心理学类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我有幸作为这些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了这一学科发展的若干个里程碑时刻。
尽管如此,整体而言,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一直很少,招收人格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导师屈指可数。因此,某种意义上,我是在等待愿意并能够承担这套丛书写作任务的中青年学者队伍的形成。直到近五年,时机逐渐成熟了。一批以人格为研究方向的年轻学者成长起来,他们大体在2010年前后五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教学科研骨干。2015年,我觉得丛书编写的计划可以付诸实施了,于是在上海教育出版社谢冬华先生的积极推动下,丛书写作任务开始落实。
丛书的选题依据基本上是以我在本文开始所言的那本书为蓝本,每一章扩展成一本书。为此,这里简要回顾一下那本书的框架。我当年在自序中说:
本书试图较系统地总结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问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的纷争到深入的问题研究这一重大转向。我将主要以1990年代以来的文献为依据,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基础,整合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而打通各理论派别间的界限,沟通各个研究主题间的联系,将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整合到一种新的架构中,使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接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标准。
那本书包括六部分:部分探讨人格的概念及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和历史,回顾传统的人格理论。在本丛书中,《人格理论》和《人格研究方法》就属于这一部分。
第二部分探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探讨生物学条件(生理、遗传、进化)和社会文化条件,以及发展历程(年龄阶段)和机制(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在本丛书中,包括《人格的生理学维度》《人格的遗传学解释》《进化人格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人格与文化》和《人格的毕生发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整体功能研究,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自我,即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情绪的反应与适应、行为的动力与目标,以及自我的统合与完善。在本丛书中,包括《人格与认知》《人格与情绪》《动机与目标》《自我调节》和《自我》。
第四部分是人格的具体功能研究,分别探讨潜意识、攻击、利他、人格与健康。在本丛书中,包括《人格与健康》《人格障碍》《人格中的恶》《利他主义》《人格与道德》和《人格与创造》。这部分与那本书的章目不完全对应,其间虽有内容上的重叠交叉,但每本书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各自有其独立成篇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是人格的群体差异研究,包括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两个的群体差异。在本丛书中,包括《性别与人格》和《中国人的人格》。
第六部分是总结性的,探讨人格测评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后一章探讨人格理论中的人性观、人格理论分歧的维度、人格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在本丛书中,有《人格评鉴》。
这里列的书目是迄今为止已经明确任务的,随着工作的进展,可能会有个别变动,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如期完成,有的专题这里没有提及,但内容很好又有合适的作者,可能会新加入进来。但这些变动不会改变这个大的框架。定稿后的书名可能有变化,但内容基本就是这些。
人格心理学是一个丰富、有趣又富于挑战性的领域。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够较完整地展现这一学科的面貌,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一研究行列。当然,也期待着读者坦率地指出丛书编撰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错误。
本书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总结与人格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揭示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过程,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共八章。*至第三章构成*部分,主要探讨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常用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和第五章,主要涉及人格发展的轨迹及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第三部分由第六、第七和第八章构成,重点关注人格发展与重要人生主题(人际关系、工作和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前两部分主要是人格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算是“顶天”;第三部分旨在揭示人格与每个人的人生或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意在梳理人格研究的生活基础,算是“立地”。
尤瑾,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博士,美国休斯顿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任职于武汉大学心理系,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人才计划”、珞珈青年学者。兼任湖北省老年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社会性老化、慢性疾病适应的心理机制、健康差距、人际关系与健康,曾在Psycho-Oncolo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和《心理科学进展》等SCI、SSCI、CSSCI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1 引论 1
1.1 人格及人格发展的界定 2
1.1.1 人格及其概念 3
1.1.2 人格的连续性与可变性 5
1.2 人格发展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3
1.2.1 人格的连续性—可变性问题 13
1.2.2 人格发展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 14
1.2.3 人格发展中的特质与情境问题 17
1.2.4 人格改变的方向和形式 21
1.3 小结与展望 23
2 人格发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6
2.1 人格发展研究中的基本时间变量 26
2.1.1 年龄 27
2.1.2 世代 27
2.1.3 测量时间或时代 29
2.2 人格发展研究的设计 30
2.2.1 横断设计 30
2.2.2 纵向设计 31
2.2.3 序列设计 34
2.2.4 实验研究设计 39
2.3 人格发展中的测量方法 42
2.3.1 自我报告法 42
2.3.2 他人评定法 47
2.3.3 客观的数据资料 49
2.4 小结与展望 51
3 人格发展的阶段 53
3.1 早期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53
3.1.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模型 54
3.1.2 奥尔波特的人格发展理论 58
3.1.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 61
3.2 成年期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72
3.2.1 莱文森的人生季节理论 72
3.2.2 洛文杰的自我发展理论 74
3.3 小结与展望 75
4 人格发展的轨迹 78
4.1 生命早期人格特质的发展轨迹 78
4.1.1 横断研究证据 79
4.1.2 纵向研究证据 81
4.2 成年期人格特质的发展轨迹 85
4.2.1 横断研究证据 85
4.2.2 纵向研究证据 87
4.3 自我的发展轨迹 92
4.4 人格其他方面的发展轨迹 95
4.4.1 目标的发展轨迹 96
4.4.2 自我叙事的发展轨迹 97
4.5 小结与展望 99
5 人格发展的内在过程 101
5.1 人格发展的实体论 101
5.1.1 特质理论 102
5.1.2 基因置位点理论 106
5.2 环境论 107
5.2.1 环境与人格一致性的研究 107
5.2.2 环境与人格变化的研究 108
5.3 基因、环境和人格发展 112
5.3.1 基因环境相关与人格一致性 113
5.3.2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人格改变 117
5.4 自我功能与人格发展 118
5.4.1 毕生建构模型与人格一致性 118
5.4.2 自我调节三成分框架与人格改变 120
5.4.3 目标与人格改变 124
5.5 小结与展望 125
6 人格发展与人际关系 127
6.1 人格与家庭关系 128
6.1.1 家庭关系与人格发展 128
6.1.2 人格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34
6.2 人格与同伴关系 135
6.2.1 同伴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35
6.2.2 人格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138
6.3 人格与婚恋关系 141
6.3.1 婚恋关系与人格发展 141
6.3.2 人格与婚恋关系的结果 143
6.4 小结与展望 146
7 人格与工作 149
7.1 工作中的人格概念 150
7.2 人格对职业选择和求职的影响 151
7.3 人格对工作结果的影响 153
7.3.1 人格与工作表现 154
7.3.2 人格与领导力 157
7.3.3 人格与工作行为 158
7.3.4 人格与工作安全 160
7.4 工作与人格发展 163
7.4.1 参加工作与人格发展 163
7.4.2 维持工作与人格发展 164
7.4.3 退休与人格发展 167
7.4.4 失业与人格发展 167
7.5 小结与展望 169
8 人格发展与健康 172
8.1 人格与疾病 173
8.1.1 人格类型与疾病 173
8.1.2 人格特质与健康结果 176
8.2 人格发展与健康的内在机制 183
8.2.1 基因观 183
8.2.2 健康行为观 185
8.2.3 压力应对观 185
8.2.4 毕生发展观 188
8.2.5 整合观 189
8.2.6 人格与健康结果: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的
作用 190
8.3 小结与展望 192
参考文献 195
本书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总结与人格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揭示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过程,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共八章。*至第三章构成*部分,主要探讨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常用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和第五章,主要涉及人格发展的轨迹及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第三部分由第六、第七和第八章构成,重点关注人格发展与重要人生主题(人际关系、工作和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前两部分主要是人格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算是“顶天”;第三部分旨在揭示人格与每个人的人生或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意在梳理人格研究的生活基础,算是“立地”。
尤瑾,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博士,美国休斯顿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任职于武汉大学心理系,曾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人才计划”、珞珈青年学者。兼任湖北省老年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与社会性老化、慢性疾病适应的心理机制、健康差距、人际关系与健康,曾在Psycho-Oncolo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和《心理科学进展》等SCI、SSCI、CSSCI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