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 吴哥的瑰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吴哥的瑰宝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45 4.2折 10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意]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418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08元

货号29150728

上书时间2024-11-13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引言

世界上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于9世纪到13世纪间在中南半岛区域兴盛一时,而如今的吴哥已成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高棉人居住在今天柬埔寨(“Cambodia”一词源自梵语中的一个阳性词语“Kambuja”,意为坎布后代的土地,坎布是神话中的苦行者)所在区域,他们充分利用吴哥平原的特点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水利系统,这一系统将水塘、运河、稻田结合在一起,不仅保证了上百万人的日常生计,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为日后大兴土木提供了资金保障。

高棉的历代国王都胸怀谋略,能征善战,他们从印度的王权观念以及当地的神灵崇拜与神化的祖先那里汲取灵感,仿照须弥山的形态建造了金字塔形状的庙宇,用来代表在印度教神话中宇宙中心须弥山的形象。此外,开阔的水池中映着一座座神庙的倒影,护城河除蓄水功能还具有神话中海洋的象征意义。终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场景宛若一张流动的棋盘,上面分布着神庙、木屋、竹房,集市熙攘,路上车水马龙,水中木筏穿梭,人与动物怡然自得。富有生机的生活场景在巴戎寺墙壁上被精细而鲜活地描绘出来,这也许是高棉的艺术天才们至高无上的杰作。高棉国王们相信是神明赋予了自己统治的权力,并认为自己就是神的化身,他们通过庙宇中的碑文记录自己的思想和生平留给子孙后代。

想要重现高棉世界鼎盛时期的终状态,另一个宝贵资料是中国使节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他在1296年8月到1297年7月间出访吴哥。

尽管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这座伟大的首都涌现出诸多繁荣的城区,然而终留在吴哥的却只有那一座座被草木侵占的庙宇。植被占据了昔日人类栖息的家园,在石缝间恣意生长,盘根错节,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的确,盘踞在建筑上的植物为吴哥庙宇那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一种古老的神秘气息。不论是黎明在巴肯山聆听树林中美妙的天籁,还是在夕阳的余晖中在王宫旁的水塘边或是圣皮度寺遗址漫步,抑或是在月光下在王家浴池边打坐冥想,无论哪一种都令人沉醉其中,这种快乐远远超越了审美的愉悦。



导语摘要

世间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吴哥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已脱胎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吴哥的庙宇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褪去浮华,让盘根错节的草木为往昔的荣光加冕。错综复杂的景观、精妙的石刻和建筑,以及盘踞而上的草木都为其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久远而神秘的气息。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全面地介绍了吴哥古迹建筑群,还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棉艺术象征性风格的发展。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凭借简洁流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为东南亚建筑、艺术和考古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精辟的参考指南。



作者简介

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Marilia Albanese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女士曾深入研习印地语及印度文化,获得梵文与印度学学位,现任意大利非洲和东方研究所主任,任教于蒙扎庞蒂维亚大学国际神学院,教授印度教与佛教入门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阿尔巴内塞女士在多家瑜伽教师培训学校教授印度文化课程,并就这一主题出版了多部作品。阿尔巴内塞女士现为意大利瑜伽教师协会主席。30年前,为了解印度艺术,并探究其深远意义,阿尔巴内塞女士游历了印度及中南半岛,并深入柬埔寨进行实地考察,对与印度教象征主义密切相关的高棉文明展开研究。此外,阿尔巴内塞女士还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活跃于各类会议,撰写相关主题文章,论文和书籍。她曾为多本白星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供稿。



目录

引言 


游览建议 


前吴哥时期 


吴哥时期 


高棉庙宇的基本元素 


雕塑中的人物原型 


印度神话中的神 


吴哥考古研究 


章早期建筑的精华 


第二章伟大的雕刻作品 


第三章王家建筑 


第四章吴哥的中心 


第五章高棉王国的遗产 


第六章考古公园外部游览建议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摄影版权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世间鲜有什么地方能像吴哥一样令人心驰神往。吴哥曾是伟大高棉帝国的心脏,如今已脱胎为一座宏伟的考古公园。吴哥的庙宇在几个世纪的变迁中褪去浮华,让盘根错节的草木为往昔的荣光加冕。错综复杂的景观、精妙的石刻和建筑,以及盘踞而上的草木都为其不可言说的艺术之美增添了久远而神秘的气息。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全面地介绍了吴哥古迹建筑群,还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棉艺术象征性风格的发展。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她凭借简洁流畅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信息和精美的照片为东南亚建筑、艺术和考古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精辟的参考指南。



主编推荐

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Marilia Albanese

《游历古文明:吴哥的瑰宝》作者马里利亚﹒阿尔巴内塞女士曾深入研习印地语及印度文化,获得梵文与印度学学位,现任意大利非洲和东方研究所主任,任教于蒙扎庞蒂维亚大学国际神学院,教授印度教与佛教入门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阿尔巴内塞女士在多家瑜伽教师培训学校教授印度文化课程,并就这一主题出版了多部作品。阿尔巴内塞女士现为意大利瑜伽教师协会主席。30年前,为了解印度艺术,并探究其深远意义,阿尔巴内塞女士游历了印度及中南半岛,并深入柬埔寨进行实地考察,对与印度教象征主义密切相关的高棉文明展开研究。此外,阿尔巴内塞女士还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活跃于各类会议,撰写相关主题文章,论文和书籍。她曾为多本白星出版社发行的书籍供稿。



精彩内容

周达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空中宫殿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国王和那姬尼,那姬尼是一个有着蛇的身体的女孩,是印度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一个形象。每晚国王想去与妃嫔同睡时,就要编理由骗过那姬尼,否则他的国家就会遭受灾难。如果哪天晚上那姬尼没有出现,就意味着国王的死期将至。在印度,很多贵族家庭认为自己是王子和那姬尼结合后所生的后代,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高棉人相信这样的说法:拂南国初的统治者,追溯其出身,是一位来自印度婆罗门憍陈如和名叫索玛的那姬尼所生的孩子。索玛是那伽龙王的女儿,那伽龙王是高棉文化中掌管土地的龙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保障国家的繁荣,憍陈如不得不向当地的守护神那伽龙王低头,与他的女儿结婚,周达观将索玛描述为多头、蛇身的那姬尼,在他的记录中,反复强调女性角色在王权合理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阇耶跋摩七世登基后,大乘佛教成为高棉帝国的国教。刚刚登上王位的国王受到佛教悲悯众生教义的启发,宣称自己是世界之王观世音转世。尽管阇耶跋摩七世已经悟道,菩萨本已六根清净,但是依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正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悲悯慈悲。人们常把阇耶跋摩的爱妻阇耶拉雅王后与般若佛母、多罗菩萨关联在一起,阇耶拉雅王后和其他王室成员在死后成为全民瞻仰崇拜的佛教神明。但是,一方面阇耶跋摩七世努力树立一个悲悯天下的君主形象,另一方面他疯狂地大兴土木,渴望永生永世统治天下,令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大乘佛教没能在高棉帝国站稳脚跟,阇耶跋摩七世去世后,举国上下卑躬屈膝被榨干鲜血的人们很快摒弃了大乘佛教,转而信奉更为精简的小乘佛教,在后来的数年中,通过僧侣和部分信徒的传播,小乘佛教变得极度精简。

 

阇耶跋摩七世建立的这座王城(因陀罗补罗撑)与“翻搅乳海”的神话也有关系,54位神明和54位恶魔,两个数字加在一起是108,刚好与王城108位保护神的数量一致。作为王家仆役的阿修罗们负责守卫王城,驱邪避恶。一排巨人石雕以蛇神那伽的七头雕像的头部开始,排尾是那伽翘起的尾巴。多头蛇既代表印度神话中婆苏吉,也是高棉文化中连接天地的彩虹的象征,彩虹是主掌降雨的神力仁爱的体现。南门的神像与位于北门的恶魔像交相呼应,东门和西门也有对应的石像。光明之神与黑暗之神和两极之力一样缺一不可,二者对抗才生出了万物的活力。宇宙山,在神话中是须弥山,现实中是巴戎寺,它的旋转提炼出甘露的精华,正是这种仙馐才让吴哥王城成了至高无上的王城。因此,阇耶跋摩七世建立了这座受到神权庇护的王城,同时他利用这些神权确保自己王权的永存。众神之王因陀罗,也是卓越的战神,也在庇佑这里。而观世音菩萨也在王城上空注视着整座城池,石雕上他的面庞按照国王的面部特征而建,充满关怀与慈爱,守护着这座王城,于是,这座具有印度教象征的寺庙由佛教的象征符号守护着,而这样的形式却越来越被大众所理解,不过当时的普通百姓并不能进入庙宇核心神圣的部分,因此对于那些印度神话的含义也了解甚少。

 

巴肯山是须弥山极有力的代表之一,仿佛蕴含了无以名状的魔力。巴肯山上的108座塔殿(44座在寺庙山下的平台上,60座分布在5层基座上,4座伫立于山顶)环绕中心塔殿而立,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布局,数字“108”寓意宇宙的总和,也是恒星月天数“27”与数字“4”的乘积,这个乘积代表月圆月缺的四大变化阶段(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此外,数字“108”也暗指湿婆的108个名号,以及印度念珠中的108颗念珠。实际上巴肯山分为7层,由底层的平台、5层基座以及顶层的梅花式平台组成,既代表须弥山的分层,又代表印度教中的宇宙七重天。就连塔殿的布局和大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观赏者只要站在任何一边的中心点,即方位基点,看到的是33座塔殿,而印度教中恰好有33位主神。须弥山是神明的居所,而作为其象征的巴肯山耸立在众多群居城镇的中心,正是在强调统治者将其国都转化为神权中心的强烈意愿。多处碑文将耶输跋摩一世比作须弥山,比作众神之王因陀罗,梵天以及三相神毗湿奴,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