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传记系列 杜甫传
  •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传记系列 杜甫传
  •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传记系列 杜甫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 传记系列 杜甫传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31.9 4.1折 78 全新

库存7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微 张学芬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43469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139996

上书时间2024-11-13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后半生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在漂泊的旅途中,他用诗笔忠实记录了黎民百姓遭受的深重苦难,表现出深沉而炽烈的爱国赤诚和儒家的仁爱精神。杜甫一直把人民的痛苦作为其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整部杜诗的思想主线。杜诗向来被人们称为“诗史”,翻阅这部伟大的诗集,其坎坷人生中所留下的每个足迹,为国事民生而发出的每一声叹息,都如在目前、如在耳边。杜甫的伟大形象如高山般耸立在历史烟云之中,其思想感情和人格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东方大地。杜甫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他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用个人鲜活的生命历程,完美地进行了一次崇高的人性实践,向世人证明了这种崇高人性的客观存在,这种人性的昭示是可以跨越时空而永存的。一千多年来,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爱杜、亲杜之声不绝嗣响,这是心灵的呼应,是对崇高人格的认同,也是对中华人文精神的庄严礼赞。在当前人类面临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价值危机和生态危机这五大危机之际,杜诗必将为化解这些危机起到重,杜诗必将为化解这些危机起到重大作用。
1996年,孙微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随我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又考入山东大学,师从著名杜甫研究专家张忠纲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河北大学和山东大学多年。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杜甫研究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著作《清代杜诗学史》《杜诗学研究论稿》《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都深受学林好评。特别值得赞扬的是,他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不辞辛苦地南北访书,终纂辑完成了《清代杜集序跋汇录》一书,将清代杜集中的序跋汇为一集,体现了孜孜不倦的求道精神,其嘉惠学林可谓多矣。在他南北奔波的孤寂背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颗崇杜、爱杜的拳拳之心。
新时期以来,已涌现出多部杜甫传记,其中以陈贻焮《杜甫评传》、莫砺锋《杜甫评传》的影响为深远,也为学界所称道。我个人也撰写过一部《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目的也是为扩大杜甫的影响做一些贡献。不过现在社会上对杜甫的误解并未减少,前些年“杜甫很忙”的闹剧也都表明大众对杜甫的误解和隔膜是根深蒂固的,这说明学界对杜甫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仍迫切需要一部雅俗共赏的杜甫新传记,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伟大诗人的人生行迹和心路历程,孙微这部新的《杜甫传》就代表了学界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尝试。我有幸提前阅读了这部《杜甫传》的书稿,初读之下,为其文气之流畅、研究之深细、新见之迭出而击节赞叹。总的来看,我认为这本《杜甫传》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首先,用优美流畅的文笔清晰而准确地描述了杜甫一生的行迹。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本书作者在写作中坚持了可读性和趣味性,读来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而且在每章的后,作者都用四言韵语的赞体对杜甫的生平事迹加以深情咏叹,如第七章《度陇客秦州》赞曰:“唐尧自圣,因人远游。东柯谷秀,西枝径幽。在山泉冽,诛茅水柔。餐霞食柏,乐以忘忧。”又如第九章《卜居成都草堂》赞曰:“南邻朱公,斛斯北老。润物施功,春雨亦好。故园鼓鼙,忧心若捣。茅屋多漏,秋风如扫。蜂蚁黄鹂,尽入诗草。”再如第十一章《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赞曰:“形胜有余,风土实恶。赤甲白盐,东屯西阁。稼穑诗兴,土宜民瘼。冲路夜归,邻多虎貉。京华遥望,客睡难着。故国平居,蒹葭寂寞。”这些
韵文既能简明概括杜甫的生平事迹,又显得含蓄典雅,文采斐然,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这部诗圣传记恰好相得益彰。此外这些赞语都严格遵守了“平水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用韵语向诗圣致敬之苦心。
其次,对杜甫生平事迹的重新梳理,修正了此前不少错误认识。近几十年来,学界关于杜甫生平事迹的研究有过许多争论,也取得了不少突破。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杜甫生平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例如关于杜甫的结婚时间,目前学界都以杜甫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所作《祭远祖当阳君文》“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之语作为文献据,而本书作者指出,这个“筑室”乃是唐人的“庐墓”之习,并不能理解成盖房娶妻。杜甫的结婚时间应在天宝十载(751年)以后。又如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后获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他在《官定后戏赠》一诗中表现出无可奈何之情,此前学界认为这是杜甫嫌官小,因为这个从八品下的微职与其“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反差太大,所以被认为是“极大的嘲讽,是恶意的作弄”。本书作者指出,从《进雕赋表》和《天狗赋》来看,杜甫的政治理想是做一名类似于侍御史的皇帝近臣,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负责太子东宫武官簿书的职位,与其政治预期形成了一定的落差,而他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所以才会有摇头叹息之举。再如至德二载(757年)杜甫由叛军盘踞的长安窜归凤翔,被肃宗授为左拾遗,其品阶仅为从八品上,因此有学者认为,这说明皇帝对左拾遗是并不重视的,只是把这个言官拿来做个点缀罢了。本书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不了解唐代官制而产生的误解。从白居易《初授拾遗献书》可知,唐代官制中故意将拾遗的品阶设置得较低,目的就是使任此职者直言敢谏,不要惜位保身,不能因为品阶低就认为是皇帝对言官的轻视。唐代左拾遗这一官职一般是由品行清正和文辞典美者出任,能出任此职者多是享有清誉之人,陈子昂、张九龄、王维、杜甫、元稹、白居易这几位大诗人都曾出任过这一官职并不是偶然的,因此肃宗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不仅没有任何轻视之意,而且是对其忠贞节操的一种褒扬,同时也是对他的文学才能的一种赞许和肯定。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更加贴近历史事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书中类似新解尚多,读者在阅读中自可寻绎体会,兹不赘言。
在此书即将完成之际,孙微教授索序于我,我为之欣喜赞叹,乐于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文采斐然、通俗易懂的杜甫新传记,特为之叙述本末缘起如上云。
                                                                      韩成武
                                 2019 年5 月28 日于河北大学紫园

 



导语摘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人格境界和诗歌造诣两方面都达到了超凡入圣的程度,被誉为“诗圣”。杜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被誉为“诗史”。现存杜诗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再现了杜甫坎坷流离的一生。从中不难看出,杜甫倔傲的性格造成其仕途的不顺,加之当时战乱,民不聊生,使其长期处于颠沛状态,这或许也是成就杜甫伟大诗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记录杜甫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通俗传记,而且作者还在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杜甫生平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清代杜诗学史》《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研究论稿》,参与编著《杜甫全集校注》《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
张学芬,200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8年考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孙微教授,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目录

章 家世与出身
父系——文武传家的骄傲传统
母系——血腥的隐秘与不咏海棠 
出生传说:葱市中的富贵迷失
说说先天元年 
童年的记忆碎片

第二章 裘马清狂的快意漫游
郇瑕之游
漫游吴越
漫游齐赵 
漫游梁宋
再游齐赵

第三章 旅食京华春
“野无遗贤”——中国考试史上的奇闻 
投赠干谒之路 
献《三大礼赋》与入仕
晚婚原因
穷年忧黎元

第四章 天柱折:安史之乱初期的行踪
避地羌村 
陷贼长安
潜达凤翔

第五章 疏救房琯
疏救房琯与三司推问 
墨制放还 
贬谪前夕 

第六章 近侍归京邑: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任上 
洛阳省亲
“三吏”“三别” 
弃官原因 

东柯谷与西枝村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心折此淹留:秦州的遣兴与反思

第八章 辛苦赴蜀门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从秦州到同谷 
同谷悲歌
一次远道而来的精神救赎:访吴郁江上宅
入蜀图经:从同谷到成都 

第九章 卜居成都草堂
暂止栖乌:营建浣花溪草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奉济驿之别 

第十章 梓阆游踪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阆州足迹 
重归草堂 
离蜀原因

第十一章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天地一沙鸥:从成都到云安 
形胜有余风土恶:夔州生活的整体感受 
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十二章 漂泊湖湘岁月
由江陵到岳阳
南征衡岳
臧玠之乱与耒阳阻水
涕尽湘江岸

第十三章 杜甫死因及丧葬之谜
死因之谜 
魂归何处 

第十四章  千秋万岁名
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在人格境界和诗歌造诣两方面都达到了超凡入圣的程度,被誉为“诗圣”。杜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被誉为“诗史”。现存杜诗1400余首,有《杜工部集》。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再现了杜甫坎坷流离的一生。从中不难看出,杜甫倔傲的性格造成其仕途的不顺,加之当时战乱,民不聊生,使其长期处于颠沛状态,这或许也是成就杜甫伟大诗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记录杜甫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通俗传记,而且作者还在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杜甫生平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主编推荐

孙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清代杜诗学史》《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研究论稿》,参与编著《杜甫全集校注》《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
张学芬,200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8年考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孙微教授,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精彩内容

母系——血腥的隐秘与不咏海棠

关于杜甫的母亲崔氏,相关材料非常缺乏,在杜甫所有诗文中,我们只在其《祭外祖祖母文》中找到一句“弱岁俱苦,慈颜永违”,知道她在杜甫幼年时期就已经去世了。杜甫在诗中从未提到过母亲,甚至绝少提到母系的渊源,这是因为在其母系家族的历史中隐藏着一桩血腥的隐秘。
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李琮,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孙,他是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次子,被封为义阳王。武则天执政时期,大肆屠戮李氏皇族。越王李贞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纪王李慎也受到牵连被捕入狱,被改姓虺氏,流放岭外,后死于途中。李琮也被拘于河南狱,其妻则被关在司农寺。这时杜甫的外祖母年纪尚幼,但是她非常懂事,每天穿着布衣草鞋,形容憔悴地徒步往来于关押父母的两处监狱,为他们送饭。当时洛阳的百姓见这个小姑娘如此孝顺,都非常感动,称赞她为“勤孝”之人。
除了勤孝的外祖母,杜甫还有两个舅姥爷:李行远、李行芳。由于父亲李琮犯了谋反罪,年幼的行远、行芳兄弟也被发配到遥远的巂州(今四川西昌),一路上山水迢迢,不知吃了多少苦。武后仍要斩草除根,他们刚到巂州不久,处死的诏令也随之而来。按照当时的法令,哥哥行远的年龄已经到了成年,应该处死;而弟弟行芳年龄还小,应予免死。可是李行芳抱住哥哥啼哭不放,请求自己代替哥哥行远去死,行刑人不予理睬,于是小行芳也不肯自己独活,终这两个患难兄弟都倒在屠刀之下。西南的百姓为俩兄弟间的骨肉深情所感动,纷纷传颂他们的事迹,称赞他们是“死悌”。
杜甫母系家族中的血腥还不止这些,其外祖父的母亲是豫章王李亶之女,李亶之父是舒王李元名,即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李元名在武后永昌年间为后党田神陷害,被流放到利州(今四川广元),不久被杀。
也就是说,杜甫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两个家族都是李唐皇室的直系血亲,在武后对李氏宗族的屠杀中,他外祖父、外祖母所处的两支都惨遭荼毒,充满了血腥之气。所以杜甫对武则天对其母系亲族的血腥杀戮切齿痛恨,他在《祭外祖祖母文》中说:“缅维夙昔,追思艰窭。当太后秉柄,内宗如缕。”对武后剪除异己的残酷无情进行了深刻揭露。另一方面,因为祖父杜审言深受武后器重,所以杜甫对她又有一些感恩戴德的成分。因此总体来看,他对女皇武则天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但只要一提及自己的母系,杜甫难免就会联想到那遥远的刀光剑影,心中自然也就难以平静,所以我们看到杜甫很少提到母系一支,偶尔提到时也多一笔带过。知道了以上这一层家世渊源,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杜甫的忠君思想了,因为杜甫本人就是李唐皇族的直系血亲,自然对李唐王室格外忠诚。安史之乱初起时,许多未来得及随玄宗逃走的皇族子弟惨遭杀戮,杜甫曾作《哀王孙》表示深切同情,如果我们从杜甫母系家世这个角度去看,也许就能更为真切地理解杜甫对王孙受难感同身受的原因了,那就是杜甫本人其实也是王孙之一。另外,杜甫于广德二年(764年)在阆州(今阆中市)作《滕王亭子二首》,诗云:

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阆州之滕王亭子,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于高宗调露中任隆州刺史时所建。只要看一下新、旧《唐书》中对滕王李元婴的记载,就会发现他是个特别喜欢修建楼堂馆所之人,王勃《滕王阁序》所写的滕王阁也是这位李元婴所建。为满足个人私欲,他毫不顾惜民力,所到之处经常大建特建,《旧唐书》中甚至还说他“屡出畋游,以弹弹人,将为笑乐”。既然李元婴如此恶迹昭著,作为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诗人,杜甫在诗中对其骄奢淫逸应该予以痛斥才对。然而细读《滕王亭子二首》,却仅可见吊古之情,并未看到对滕王有任何指斥之意,这与杜甫一贯的仁民爱物思想是明显背离的。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背离,许多杜诗注家对此诗主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与争议,甚或有人进行深文周纳地曲解。其实若明了杜甫与李唐王室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以及他对皇室的特殊情感,便不难理解《滕王亭子二首》中这种为亲者讳的做法了。
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年)入蜀,至大历三年(768年)出峡东下,这期间寓居蜀中多年,几乎遍咏了蜀地花木,如丁香、丽春、栀子等,却独独未曾咏及有“花中神仙”美誉的海棠,后人对此颇为不解,并生出种种猜测,如王禹偁《诗话》云:“子美避地蜀中,未尝有一诗说著海棠,以其生母名海棠也。”蔡正孙《诗林广记》引李欣《古今诗话》曰:“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可是也有人指出,杜甫在诗中从来没有避过父亲的名讳,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杜诗中确实不避讳“闲”字,如《宴王使君宅题二首》中就有“留欢卜夜闲”之句,既然不避父讳,那更谈不上避母讳了。不过还是有人从杜母名海棠这一点上继续生发联想,觉得“海棠”这样的名字听起来很像侍婢姬妾之流,于是猜测杜甫之母的出身极其卑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杜甫才很少在诗文中提到她。其实清河崔氏在唐代是高门望族,世代与唐王室联姻,怎么能说她出身卑贱呢?杜审言一生两娶,任夫人薛氏,第二任夫人是范阳卢氏;杜闲一生也是两娶,初娶清河崔氏,继娶范阳卢氏。可见杜氏家族与“五姓七家”之中的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姻亲关系,故所谓杜母“卑贱”之说,根本就不值一驳。由杜甫不咏海棠就认为其母亲名叫海棠,乃是好事之徒的妄加猜测,并没有任何依据。

 



媒体评论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得诗人之体。(司马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叶梦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