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 20.4 4.1折 ¥ 49.8 全新
库存75件
作者约翰·里兰(John Leland)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732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127615
上书时间2024-11-12
“在那一年,我问他们每个人,是否想过死亡,想到这个是否会感到害怕。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让他们害怕;而死亡可以解决活得太久的问题。他们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认死亡和变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约翰·利兰
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老人的一天。21世纪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也随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变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资深《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利兰刚刚结束婚姻,父亲早已去世,现在他要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他逐渐发现一些独属于老人以及与老人相处的问题,于是他带着一系列疑问追踪并贴身采访六位高龄纽约老人,时间持续整整一年。
在采访的那一年,他57岁,而他的受访者都超过 85 岁,这也是美国增长迅速的年龄层。所有老人都失去了点什么: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从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寝,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问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丧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获得能力一样快。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跨过去之后,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约翰选取了大多数人不愿意谈论和面对的主题——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的。即使国家的养老制度已经很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无法“善终”。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说“明天会更好”。明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思维和身体进一步衰退,对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爱人更少。无论他们有什么健康问题——糖尿病、健忘、心脏病、老眼昏花或者听力不佳,都只会不断恶化。
在书中,约翰以记者的生动笔触,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议题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后的艰难,老年人的孤独感,独居的困境,养老的保障,养老院的体系设置,医疗的局限,生前遗嘱的意义,与配偶子女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如何过上自主、快乐、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的今天,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参考意义。
约翰·利兰(John Leland)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善于报道和纪录社会变迁对普罗大众的影响,例如美国金融危机风潮下的房产法拍、身份盗用、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他曾以《男同性恋相守逾58年》的纪实报道获得2013年纽约重要媒体奖项。作者曾著有《臀部的历史》(Hip: The History) 和 《为什么凯鲁亚克有意义:在路上学到的事》(Why Kerouac Matters: The Lessons of On the Road)。 在加入《纽约时报》前,他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的高级编辑、《细节》(Details)的高级编辑、《新闻日》(Newsday)的记者、Spin杂志的记者和编辑。
目录
部分 代价
章 所有人都失去了点什么
我从2015年开始做一个题为“年过85岁”的系列报道,跟踪采访六位纽约老人。有些人还在工作,有些人足不出户。所有人都失去了点什么: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但很少有人失去一切。
我想知道,从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寝,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问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丧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获得能力一样快。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跨过去之后,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他们的通讯录会出现一个个黑洞
◎科技可以使更多人活到高龄
◎在生命价值降低时,我们能大胆承认吗?
◎体弱无力意味着要容忍更多的东西
第二章 老后的艰难
这六位老人都不能说明天会更好。明天预示着思维和身体进一步衰退,对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爱人更少,或缓慢或快速地走向死亡。无论他们有什么健康问题——糖尿病、关节炎、健忘、心脏病、老眼昏花或者听力不佳,都只会不断恶化。
◎选择性记忆,只记住快乐
第三章 什么样的人能活得更久
能撑到85岁或90岁的人都非常坚韧,他们知道怎样应对损失,熬过各种各样的难关。钱是有用的,家人也是有用的。更好和更明智的做法还有遗忘,选择性遗忘。
◎年老之后的价值观变化
第四章 老人的互惠互利
年过85岁之后,只有27%的人处于已婚状态,有40%的人独居。他们都没有心情谱写新篇章,因为这意味着要照顾另一个人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有增无减,而他们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却只会降低。
◎从被人需要中获得回报
第五章 独居的问题
数据显示,独居的人有更多的健康问题,抑郁和早亡的可能性更大,与社会脱节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过去,比配偶活得长的老人可以指望子女或其他亲戚陪伴,但如今,只有1/5的85岁以上老人与家人生活在一起。
◎对社会接触丧失兴趣
◎无法开始的新关系
◎丧偶女性通常过得很好
第六章 活得更长与活得更好
医疗系统越是能让人们活到高龄,他们越有可能患上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医学致力于延长寿命,而不是促进健康。医学在帮人们活得更长,但多出来的这些年被添加在了末尾,而人们那时已经太衰弱或病得太重,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了。
他们距离临终的时间本来是一天,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月,然后称之为医学进步。
◎当你活得足够久
◎真正糟糕的始终是下一步
第二部分 经验
第七章 不为明天担心
不要表现得像老人一样,围坐在一起讨论疾病和腰背疼痛,那并不会令你开心。我们可以讨论歌曲和电影,还有星期天的橄榄球赛,谁都知道生活中总有坏事发生,但不要听也不要说,这对我们的情绪没有好处。
◎不因为自己的难处去责怪别人
◎不用困难定义自己的生活
◎只想今天,不想更远
第八章 为老年做好准备
快乐就是,你有个好地方住,钱够花,家庭美满,就这么简单。享乐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健康或经济保障为代价,要懂得正确而不是错误地花钱。
重要的是,给后的日子留足钱。
◎好好利用社会福利和服务
◎年老之后,成就还有多重要?
◎认清虚假的需求
◎生前遗嘱的意义
第九章 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疼痛令我母亲难以忍受,这吞噬了她的生命。她的疼痛像大海,她在里边游动,却看不到岸边,而她也不想看到岸边。已经没有任何神奇疗法能给她希望了,对她来说,有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看到的未来就是更多疼痛和衰弱。
我从那时起开始收集关于安乐死的信息,我想,这是我该为她做的。
◎必定会输的战斗
◎病人陪护者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在哪里
◎接受死亡就是接受生活
第十章 养老院中的家庭关系
对有些老人来说,养老院使他们能够摆脱子女获得独立。在养老院,大家在同一屋檐下开展所有活动,身边都是和他们差不多的人,按照年龄和体能加以区分。养老院优先考虑的重点是保证脆弱的住户存活并健康,同时压低成本,安全和效能始终被放在位。
◎家人探望的重要
◎再婚的可能
◎无须化解冲突
第十一章 父母始终都是父母
父母就是父母,始终都是父母,我们的角色没有互换。我是女儿,母亲从来不让我忘掉这一点。抚养孩子和照顾老人是两回事,你能够让孩子插翅腾飞,对父母而言,情况往往相反。
◎依赖子女不是失败,而是成功
◎从家人那里获取情感支持
◎过滤掉那些令人恼火的关系
第十二章 不会重来的恩赐
在那一年,我问他们每个人,是否想过死亡,想到这个是否会感到害怕。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让他们害怕;而死亡可以解决活得太久的问题。他们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认死亡和变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简简单单地活着
◎做瑜伽保证不了老年的健康
◎不要太认真
◎就像来日无多那样
◎时间既是有限的,又是令人惊喜的
后记:我们都不会永远活着
我平静地接受了约翰和弗雷德的死讯,约翰一直想走,而弗雷德曾那么顽强地期待着再活20年。我喜欢他们俩,而且想念他们,但我不希望任何人得到永生。当一个朋友出现严重的健康危机时,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感到绝望,但我仍然为他治疗中的每个积极迹象感到欢欣鼓舞。
“在那一年,我问他们每个人,是否想过死亡,想到这个是否会感到害怕。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让他们害怕;而死亡可以解决活得太久的问题。他们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认死亡和变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约翰·利兰
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老人的一天。21世纪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也随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变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资深《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利兰刚刚结束婚姻,父亲早已去世,现在他要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他逐渐发现一些独属于老人以及与老人相处的问题,于是他带着一系列疑问追踪并贴身采访六位高龄纽约老人,时间持续整整一年。
在采访的那一年,他57岁,而他的受访者都超过 85 岁,这也是美国增长迅速的年龄层。所有老人都失去了点什么: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从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寝,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问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丧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获得能力一样快。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跨过去之后,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约翰选取了大多数人不愿意谈论和面对的主题——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的。即使国家的养老制度已经很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无法“善终”。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说“明天会更好”。明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思维和身体进一步衰退,对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爱人更少。无论他们有什么健康问题——糖尿病、健忘、心脏病、老眼昏花或者听力不佳,都只会不断恶化。
在书中,约翰以记者的生动笔触,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议题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后的艰难,老年人的孤独感,独居的困境,养老的保障,养老院的体系设置,医疗的局限,生前遗嘱的意义,与配偶子女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如何过上自主、快乐、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的今天,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参考意义。
约翰·利兰(John Leland)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善于报道和纪录社会变迁对普罗大众的影响,例如美国金融危机风潮下的房产法拍、身份盗用、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他曾以《男同性恋相守逾58年》的纪实报道获得2013年纽约重要媒体奖项。作者曾著有《臀部的历史》(Hip: The History) 和 《为什么凯鲁亚克有意义:在路上学到的事》(Why Kerouac Matters: The Lessons of On the Road)。 在加入《纽约时报》前,他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的高级编辑、《细节》(Details)的高级编辑、《新闻日》(Newsday)的记者、Spin杂志的记者和编辑。
章 所有人都失去了点什么
“你知道自己老了以后想做什么吗?”
在回答了一年的提同之后, 约翰· 索伦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们正在他位千曼哈顿上西区的公寓厨房里。他已经在那里生活 了 48 年, 6 年前他的伴侣去世后, 便一直独自生活。
他身边是他早年绘制的以树木为 主题的壁画, 枝权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感恩节临近, 这是一年中约翰喜欢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 他都会离开公寓, 去和朋友们聚会。但今年, 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去聚会了。
厨房和我上次以 及上上次来探 望时一模一样 , 约翰刻意保持每样东西都不随意改变位置。因为他的视力越来越差,他担心如果哪样东西挪了地方 , 他就找不到了 。他正准备用冰箱旁边的小电视和录像 机观看《 七对佳偶 》( 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1 , 这部片子总能让他高兴起来。他对剧情了如指掌,根本不需要看屏幕。
我们正在聊约翰的生活中给他带来乐趣的东西 。这需要一点鼓励, 因为约翰总是从阴暗面开始说起。我每次探望他时, 他都说自己想死。不过, 一旦他开了头, 心情便总会好起来。他深情地说 :" 我近放了《帕西法尔》的第二幕, 是乔纳斯 考夫曼演唱的。他是我听过的音色漂亮的男高音。他长得可真英俊。我次看到他是在沃尔特去世以后 。他在唱歌, 天哪, 他真棒。”
约翰 91 岁了, 是我从 2015 年年初就开始 定期探望的六位陌生人之一, 这些人意外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敢肯定, 他们当中没有人想过自己会对我有这样的作用。我认识他们的时候 正在为一家报纸做一个题为“年过 85 岁” 的系列报道。为了做 报道, 我计划在一年时间里跟踪采访六位纽约老人。
如同所有的报道一样, 首先要物色人选。我通过家庭陪护机构或者他们的个入网 页, 约他们在老年中心和 养老院见面。他们有些还在工作,有些足不出户。我见到了忠贞不渝的共 产主义者、麻将爱好者、大屠杀幸存者、持续创作的艺术 家,以 及仍在组织下午茶舞会的 96 岁金属工入。所有人都失去了些东西 : 行动能力、视力、听 力、配偶、子女 、同伴、记忆 , 但很少有人失去所有。这个群体的人数在美国增长迅速, 如今已多到有了自己的名称 : 老的老人。
我也失去了 一些东西。我的婚姻在维持 将近 30 年后破裂 , 我人生中次独自生活。现在我 55 岁, 有了新女友 , 也有了关千我在这个世界上所处位置的新疑间:关千年龄, 关千爱和性, 关于为父之道,关于工作和满足感。
我还承担了照顾 86 岁母亲的 重任。我父亲去世后 , 她从新泽西州的牧场住宅搬到了下曼哈顿 一座供老年人居住的公寓楼里。我的这项职责履行得并不好。我尽偏每隔几个星期陪她吃 一次晚饭, 偶尔晚上陪她去看急诊。我假装没注意到她可能有更多需求(我告诉自己,好尊重她的独立性 ),她也在假装若无其事。我们都没有为我们即将携手闯入的这个人生阶段做好准备。86 岁高龄的她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何在,而我则不知道该如何施以援手 , 但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困境。
这个系列报道中我早采访的几个入里有一位名 叫琼 戈德伯格的女士。她101 岁了,曾 是绘儿乐 ( C rayola ) 公司1 的秘书。谈话伊始, 她高声叫道 :" 给我来一杯金酒! ” 然后她一边喝酒 , 一边给我讲了一个负心汉的故 事。那是 70 年前的事了。但对她来说仍然如在眼前。她以前住在自己的公寓里, 直到 100 岁的时候接连摔倒好几次, 她觉得自己独自生活已经不安全了, 才坐着轮椅住进养老院。在完美的第 一次会面后, 她因为身体不适而要求推迟我们的第二次访谈。然而等到重新约定的会面日期到来时 , 她已经不在人世 。无论她为活到 101 岁制订了什么样的计划(我想这是她对待入生的一种幽默态度,固执地拒绝臣服千命运,即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也都随她而去了。
每个人都有故事可讲 关千“大萧条” 时期的家庭生活 , 或者二战期间的性生活 ; 关于参加民权运动, 或者被父母告知他们不是“读大学的材料”。 但我感兴趣的是 , 从起床那一刻开始直到就寝, 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 他们是如何度过一天的, 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 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间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的身体现在正沿着竟年的轨迹逆行, 丧失能力的速度就跟小时候 获得能力的速度一样 快。是否有这样一道门槛, 当你跨过去之后, 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在这个问题上, 他们之所以具备专家资格, 完全是因为他们正在经历这一切。如同英国小说家佩内洛普· 莱夫利80 岁时所说的那样 :“ 高龄的 少数优势之一是你可以带着某种权威性谈论这个问题 ; 你现在已亲身经历 , 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经验对大多数入来说是未知的。我们是先行者。”
我跟他们碰头的地点包括他们的家里、看病的路 上、医院、爵士俱乐部、酒吧和泽西泡岸的海滨别墅。我见了他 们的子女、情人、医生 、家庭看护、朋友, 甚至还有一位前地方检察官。他曾在很久以前判决一位老人犯有淫秽罪 ,如今想道歉。还有一次, 一位老人突然消失不见, 电话也打不通, 我通过布鲁克林区的医院系统查找他的下落, 发现他正因截去了两个脚趾在 住院。我倾听他们的故事, 也是在学习他们的经验。
我渐渐发现,意籵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每次探望时的谈话多么沉 重( 有些日了甚至会变得相当病态 ), 都比以往的任何工作更能令我精神抖擞。我籵到那一年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变化, 但我没料到同时也会改变我 。
这六个人同一时间成为我的长辈 :热情、古怪、苛刻、健忘 、风趣、睿智、甘罗咬, 有时又消沉到不愿开口 。他们责备我探望 的次数不够多,给我吃巧克力,或者寄剪报给我看。我帮他们换灯泡, 在以色列间题上满 怀同 情地点头附和, 给他们讲达我与母亲的关系。他们令人敬佩, 有时也会抱怨 , 为记住怎样吃 药而想出了复杂但不实用的方法 只要冶疗心脏病的臼色小药片没有 掉到地上就可以, 药片太小了, 他们的手指捏不住 , 掉到地上他们又看不见。
和他们在一起, 我不再自以为了解 生活。这是一种屈辱的体验 , 但也给入以 力量。我不需要充当专家或批评者,去质疑他们告诉我的东西。相反, 我让他们引领我走进他们的世界。
让我收获的 , 就是接受我的直觉并不认可的想法。我的直觉认为我知道 90 岁是怎么回事 , 但其实我并不知道 ,只 要我不再一味地偏信直觉 ,学习过程就轻松多了 。当专家很累人 , 当学生则可以放开自我 , 就像是在你光顾过的好的餐馆里等待宴会开席。
如同所有出色的小说角色一样, 每位老人都有所希求。尽管起初我不知道, 但是我也一样。
他们的通讯录会出现—个个黑洞
我终选择的六个人来自不同背景和社会阶层。我认识弗 雷德里克 琼斯的时候 , 他 87 岁。他是“ 二战” 老兵和退休公务员, 生性风流 , 但心脏衰弱。这迫使他在前一年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待在医院 或者康复中心 。我们次见面, 他就给我讲了他在一家百货 商场勾搭 上一个比他年轻 30 岁的女人的 经过 ; 他不记得是哪 家商场了。弗雷德是 个花花公子, 尽管现在心有余 而力不足 , 但还是本性难改 。在他公寓里的老照片上, 他穿着时髦的西装, 菩着浓密 的唇髡, 可我认识他时 , 他认为穿 着矫形鞋去教堂太丢 人了, 所以大部分时间待在 凌乱的公寓里。到他的公寓 要爬 3 层楼梯 , 而他几乎 爬不动。弗雷德对千 什么是年老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向上帝祈祷, 让他活到 110 岁,他从不怀疑自己能活到那个 岁数。他说, 他在每一天到来时都感谢太阳再次升起。当我问 他生活中 幸福的 是哪个阶段时, 他没有丝毫犹豫地说 :” 就是现在。”
他是个让我振作起来的人。
我认识海伦 摩西时, 她 90 岁了。她不顾女 儿的极力反对 , 在布朗克斯区的一家养老院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挚爱。我认识他们的时候, 这段罗畟史已经持续了6 年。
她凝视着住在走廊那头的豪伊 蔡默说 :" 我爱豪伊。”
豪伊说:" 我也爱你。” 他坐在她床边的轮椅上, 握着她的手,“ 你是我生命中想要的女人。我说的是真心话。” 她说 :" 我听不见你在说什么, 但好是好话。”在相爱 60 年的情人去世后 , 约翰 索伦森丧失了对生活的大部分兴趣 。他的情人是 位名叫沃尔特 卡伦的 书商。约翰在我们次见面时说 :“ 你在我这里长不了多少见识。 ”“ 我对好多东西都只是知道点皮毛。“ 我们聊歌剧和法尔岛( 他的海滨别墅在 196 0 年的售价是 1 万美元 ), 聊他因为不能再做以前那些 事而产生的挫败感 。约翰心甘情愿 地在沃尔特的身体每况愈下 时照籵他, 但现在却 无法原谅自己 日渐衰弱的身 体。他拒绝使用助行器或轮椅( 他觉得这些东西很难看 ), 所以他从不出门。他的指关节因肩风而肿 胀, 就像配错了的 抽屉把手, 而且差不多跟抽屉把手 一样弯曲。不过, 交谈总能让他振作起来 , 哪怕是谈论他求死的愿 望。他每天锻炼身体 , 显然对自己的身体还能撑得住感到异常骄傲 。他说 :“ 亲爱的, 我的身体比好多人都棒多了, 我知道。不过, 我受够了。我不是不快乐 , 但等到一切结束的时候,我会很开心。”
约翰说,死亡的不足是“我没法活得足够长,为自己终 千死了而高兴
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无锡
¥ 34.86
长寿的代价(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无锡
¥ 34.86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保定
¥ 23.18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广州
¥ 26.24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广州
¥ 28.24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广州
¥ 26.24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广州
¥ 26.24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广州
¥ 28.24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天津
¥ 26.39
长寿的代价 我和六位老人共处的一年!
全新北京
¥ 29.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