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夏书系·教育随笔教育自传(第3版)/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夏书系·教育随笔教育自传(第3版)/大夏书系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31.2 5.7折 55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良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9573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27940792

上书时间2024-11-12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夏书系·教育自传(第三版)》是刘良华教授的一部成长史。记录了作者回忆自己做晚辈、作为孩子时家人及老师们如何教育和影响自己的;也记录了作者思考自己作为老师如何教学生影响学生、作为父母如何教孩子影响孩子的。
此次再版,做了大幅度更新。细细读来,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世界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市海珠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家庭教育学。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



目录

第1章 故乡与故土 / 3
一、遥远的家乡 / 3
二、童年的欢乐 / 8
三、成长的烦恼 / 13

第2章 我的祖父祖母 / 18
一、我的爹爹(上) / 18
二、我的爹爹(下) / 21
三、我的祖母 / 30

第3章 我的父亲母亲 / 33
一、父亲的智慧(上) / 33
二、父亲的智慧(下) / 36
三、母亲的情感 / 41

第4章 我的UNCLE / 46
一、我的舅舅 / 46
二、我的伯父 / 49
三、我的三叔 / 53

第5章 我的兄弟姐妹 / 57
一、我的姐姐 / 57
二、我的妹妹 / 61
三、我的堂兄 / 66

第二部分 求学

第6章 我的中小学 / 75
一、赏识还是训斥 / 75
二、影响我的重要他人 / 79
三、特级教师的绝招 / 83
四、陈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 87
五、中学同学 / 95

第7章 我的大学 / 98
一、从学外语到学画画 / 98
二、从外语教学论到普通教学论 / 102
三、外籍教师Debbie / 107
四、大学同学 / 110
五、我的暑假生活 / 114

第8章 我的硕士生活 / 118
一、不写文章不看书 / 118
二、熊明安与生存教育学 / 120
三、不负韶华不负卿 / 124
四、我的硕士论文 / 126
五、《成人教育》的兼职工作 / 130
六、硕士同学 / 133
七、硕士期间的写作 / 136

第9章 我的博士生活 / 144
一、遇见叶澜老师 / 144
二、叶老师的教诲 / 146
三、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 148
四、月末汇报与通信 / 150
五、博士期间的阅读 / 159
六、我的博士论文 / 162
七、博士同学 / 165

第三部分 成家立业

第10章 遇见高师妹 / 171
一、西师的约会 / 171
二、高师妹的性格 / 173
三、美好的O型气质 / 176

第11章 可可的成长 / 180
一、3岁前后的感觉 / 180
二、9岁前后的规则 / 185
三、13岁前后的意志 / 200

第12章 成为初中英语老师 / 206
一、看窗户的老师 / 206
二、我的三本教学 / 209
三、次家庭教育讲座 / 211
四、教育忏悔 / 214

第13章 路过中山医科大学 / 218
一、呆若木鸡 / 218
二、骆驼的样子 / 220
三、能够动的事物叫动物 / 223
四、《家庭医生》的兼职工作 / 225

第14章 走进华南师大 / 233
一、我的教学 / 233
二、教学的效果 / 236
三、新课程与校本教研 / 242
四、在广州的写作 / 245
五、在广州的同事与朋友 / 254

第15章 回到华东师大 / 262
一、我的教学 / 262
二、教学的效果 / 267
三、在上海的写作 / 270
四、《全球教育展望》的兼职工作 / 276

后 记 / 279



内容摘要

《大夏书系·教育自传(第三版)》是刘良华教授的一部成长史。记录了作者回忆自己做晚辈、作为孩子时家人及老师们如何教育和影响自己的;也记录了作者思考自己作为老师如何教学生影响学生、作为父母如何教孩子影响孩子的。
此次再版,做了大幅度更新。细细读来,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世界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



主编推荐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市海珠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家庭教育学。已出版学术专著8部。



精彩内容

遥远的家乡
我出生那天,1968年2月3日(阴历正月初五),《人民日报》报道:八个革命样板戏歌颂了历史主人翁工农兵,把被剥削阶级颠倒了的历史又重新颠倒过来。1那个年代好像特别重视文化(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文化革命”),不那么重视经济,乡村比较穷。
贫穷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和不安全,但对小孩来说,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儿童精神接近飞鸟哲学,飞鸟从不播种,但也从来不为食物担忧。儿童的主题是寻找同伴,与同伴游戏,在游戏中“寻欢作乐”。
这里的村民严格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古习惯。村里有煤油灯,有烛台,条件好的家里有手电筒,没有电灯电话电脑。村民几乎赤贫,但风好,水好,村民很少生病,那时很少听说癌症或高血压这样的疾病。
湖北洪湖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鱼在大江大河或水沟水坑里游荡,米出自纵横交错的田间。
村里到处都是水沟或水田,任何一条水沟里的水都是洁净清凉的。赶路的时候,渴了,就可以走到河边,蹲下来,用手捧起来喝几口水,然后继续赶路。
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有鱼。一阵暴雨之后,雨过天晴,村民就会拿出捉鱼的篓子,把篓子放在水沟或者秧田的某个角落或有落差的地方,不需要太久,鱼就会钻进篓子里。
村里没有报春花或迎春花,负责报春的是青苔、油菜花、燕子、蜜蜂。
青苔是春天的地毯,从篱笆门和墙角开始,一路延伸到河边。先有青苔铺路,然后才有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旦油菜花高调开放,就会有采花的蜜蜂从远方赶来,累了,就在墙壁的小洞里停歇。顽劣的儿童用玻璃瓶堵住蜜蜂洞穴的出口,然后用小木棍轻轻地搔动蜜蜂,蜜蜂受不住,就会从洞里往外爬。儿童把蜜蜂装在小玻璃瓶里,用纸团做成瓶塞,留出缝隙,让蜜蜂在瓶子里可以呼吸,偶尔用油菜花喂它。
家乡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鸟叫。
麻雀只会叽、叽、叽,每次迎风发出一个音节,叫声单调。麻雀是村里常见的鸟,机灵,骨小多肉,四季无忧。麻雀有强大的同伴意识,大难临头,一起飞。我曾拿一只网兜,从谷堆的一边悄悄地绕过去捕捉麻雀,屋檐下的另一只麻雀突然飞过来报警,叽叫一声,两只麻雀一起飞散。
鸽子的叫声复杂一些,心情从容的时候,先悠长地叫一声:咕。间隔一秒之后,再悠长地叫一声:咕。比较悲苦的时候,叫声接近哭泣:咕咕咕,咕。先连续咕三次,后咕一次,暂停一下,然后重复循环。这是鸽子惯常的节奏,在瑟瑟的深秋里,鸽子的叫声尤其悲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乌鸦的叫声比较恐怖,一袭黑衣,小个子,停歇在光秃秃的树枝丫上,突然叫一声:哇!然后停住,在你不留神时,突然再叫一次:哇!村里人害怕乌鸦对着自己叫,比眼皮跳还令人焦虑不安。乌鸦总是小个子而老迈,好像一出生就立刻变老,村里人把乌鸦称为“老蛙”(估计是“老鸹”的变音)。
喜鹊的叫声与乌鸦相反,柔和、喜乐而顺畅:驾驾驾驾,驾。先连续低声驾四次,后驾一声,尾声的调子高一些。喜鹊的叫声比较接近哈哈的笑声:哈哈哈哈,哈。
喜鹊的叫声已经很喜庆了,喜庆的却是燕子的腔调: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先低声叽两声,像是打招呼,然后用逐次上升的音调连续不断地叽几声,后再次叽两声,首尾呼应,留下余音。
在油菜花、苕花、豌豆花、桃花的香气在院子里漂浮酝酿的季节,燕子会从南方飞回来。燕子飞的姿势像云雀,白衣黑衫:背部黑,腹部是白的。燕子身体灵巧,飞入村民的屋里,在墙壁或屋梁上做窝。燕子好像专门挑选人丁兴旺或者性情爽快的家庭。哪个家里有燕子做窝,邻居会悄悄羡慕。村里人认为燕子是有灵性的动物,即使燕子的粪便会弄脏墙壁和地面,它也从来不被驱逐。

屋前屋后都是水塘。屋后的水塘与建房子有关。建房子的时候,从那里取土,土取多了,那里就会形成一个凹陷的水坑。因为面积实在太小,我们叫“土坑子”。屋前也有一个水坑,比屋后的水坑大十多倍,但村里人还是叫“小坑”。离“小坑”不到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一些的水坑,村里人叫“大坑”。“小坑”和“大坑”之间,有一条小水沟,“小坑”的水满了,就往“大坑”流走。“大坑”的另一头与更大的河道相连,大大小小的河道,一直通向遥远的香河(学名是东荆河)与洪湖。
洪湖是一个县,后来成为县级市。真正的洪湖离我们村很远,只在《洪湖赤卫队》的电影里看过大片的湖水和满湖的荷叶、菱角。我们并不羡慕电影里的样子,因为村里大河小河都有荷叶和菱角。荷叶有两种,一种是立式的,有粗壮的荷叶杆,直挺挺地站在水中,向上高举,像一只碗,素面朝天;另一种是软塌塌的,整片荷叶趴在水面上,不离不弃。立式的荷叶样子比较好看,有劲头,力气足够,遇风则舞,摇曳生姿。雨过天晴,碗状的荷叶里会盛水。风吹过来,碗里的水兜不住,往下倾泻。倾泻之后,碗里会留下断断续续晶莹的水珠。所谓光风霁月,好像专指家乡荷塘雨后的味道。
不只立式荷叶里有水珠,趴在水面的荷叶上面也有。只要长得够圆满,趴荷叶也是好看的。与立式荷叶相比,趴荷叶有一个优势:有阳光的日子,会有小青蛙静静地蹲在上面发呆。如果小青蛙身体太重,会滑下来,然后再爬上去。可爱的是卷荷:绽开一半,却还有一半卷缩,且半个身子已经离开水面。与挺立的荷叶或荷花相比,卷荷更受蜻蜓的喜爱。
蜻蜓、蜜蜂、燕子只在白天飞舞,到了夜晚,爬满丝瓜藤、南瓜藤或蛾眉豆的密不透风的篱笆深处,会传来咦—咦—咦—咦的小知了(又名秋娘)的鸣唱,小知了只在夜幕降临之后才发出叫声,一旦叫起来便没完没了,既不喘气亦不间歇,比知了的声音更有穿透力更霸道。篱笆墙的远处是稻田,青蛙的鼓鸣会从稻田那里传过来。青蛙与小知了的叫声可以维持半夜,下半夜之后,一律偃旗息鼓。
深夜是植物的天下,由花草树木统治。植物在夜里貌似静止不动,很难听到草木拔节或花开的声音。可是,天亮了,河边上或者田埂里已经长出铺天盖地的野草。田埂上常见的野草是“地爬根”(也称“地爬根子”)。扎根深因而难拔除的是“九筋兜”(也称久筋兜子,学名牛筋草)。丝瓜藤或南瓜藤要到夏天才爬上篱笆,狗尾巴草要等到盛夏才有规模,蒲公英迟至秋天才好辨认。唯有地爬根和九筋兜得春气之先,春生,夏长,秋天依然繁荣,冬天才傲然进入一岁一枯荣的循环。任人来回踩踏,任牛反复啃咬,地爬根和九筋兜依然遍地蔓延,四处扎根。长势好的时候,可以从岸边无畏地伸向庄稼地里。地爬根和九筋兜在农田是庄稼之天敌,在河岸却是护堤之天使。两者皆可入药。地爬根嚼碎,可以止血;九筋兜煮水,清热解毒。
地爬根和九筋兜的长项是顽强扎根,不易拔除,唯我独尊。撼山易,撼地爬根和九筋兜难。不过,两者力量有余,可爱不足。
比较可爱的是桃花、栀子花、野草莓和桑枣子。
屋后初有两棵桃树,一棵在菜园的北头,小坑边上;另一棵原本是菜园东边的一根篱笆桩,后来长大成树。桃花盛开时,整个菜园都会被粉红的桃花照亮。桃树春天开花,果子成长缓慢,酷暑时刻,才艰难成熟。等到成熟时,只持续一周的时间,树上的桃子就消失殆尽。被虫子咬过的或被鸟啄过的桃子总是早熟,摇动桃树,早熟的桃子会掉下来。为了防止他人来偷桃,不待桃子完全成熟,母亲就催促我们用竹竿把桃子敲打下来,放在糠秕里捂两天,就会变甜。后来,祖父嫌桃树容易惹事,建议父亲把两棵桃树都砍了。
栀子花的节奏慢一些,在端午节前后开放。栀子花纯白,花瓣里往往有黑色的小虫子,必须用力吹,小虫子才会消散。然后放到枕头边上,满床满屋飘香。
可爱的是野草莓(学名蛇莓)。一场春雨之后,两三颗红灿灿的野草莓会突然在草丛里冒出来,据说有毒。乡村的孩童几乎都会忍不住试吃,因为苦涩,没有任何甜头,终归放弃。
真正有甜头的是桑枣子(学名桑葚)。当路边的桑树结出绿色的桑枣子,当桑枣子由绿色变成紫红色,说明春天已接近尾声,热乎乎的夏天就要到了。
夏天总是扑面而来。夏天的标识是成熟的麦子、绿色满满的秧苗、适合游泳的河水和飘香的桃花、栀子花、刺花(野蔷薇)、荷花。各家的菜园里有各类蔬菜和瓜果。
村里草多,树少。村民各自在屋前屋后种树,以杨树(湖北乡村所谓杨树,其实是柳树)居多,既可以做建房子的木料,也可以在夏天纳凉。树不多,却够用。到了夏天,成群结队的知了在树枝上停歇、鸣叫。知了的鸣叫是我在童年所能听到的美好的音乐。没有人会讨厌知了的叫声。即便午休的时刻,窗外树林里知了的叫声像伯格森提醒的那样绵延不绝,也不会有人讨厌。
在青蛙鸣叫的夜晚,鳝鱼和泥鳅会从洞里爬出来乘凉。年轻人左手拿桶,右手提着自制的油灯,穿行在新翻耕的水田里。如果运气好,桶里的鳝鱼和泥鳅会多得让全家人吃不完,可以拿到镇上去卖,换回一大堆零钱。
童年的家乡并不富裕,村民整天在田间劳作。乡村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小麦和棉花,偶尔有芝麻、红薯、土豆。
水稻初流行早晚两季,早稻春天插秧,晚稻忙,总在暑假期间,割麦插禾,抢收抢插,村里人称为“双抢”。后来改为中稻。中稻在端午节前后插秧,虽然只是一季,但产量与早晚稻两季的产量加起来不相上下。
乡村的劳作有固定的节奏。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村民会在水稻田里种苕子,苕花绽放时又在苕子地里种水稻。村民在棉花地里种小麦,又在小麦快成熟的时候播种棉籽。乡村的春末夏初开阔华美,池塘里有荷叶,荷塘外面就是大片的水稻、小麦或棉花。
辛弃疾有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家乡,除了没有山,其他都有。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丰年、蛙声、星天、雨、茅店、路、溪桥,全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