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23.9 5.3折 45 全新

库存9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晓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027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5210203

上书时间2024-11-11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本书以此为据点,分别从“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语文经典篇目解读”三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对文本解读的规范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文本解读的结晶。


作者简介

罗晓晖(1912-1942),又名慕宽。张家[一(在渎浦乡)人。7岁丧父,家道中落,由平阳县城姻亲陈竺臣资助,在瓯海中学毕业。旋入南京警士教练所。卒业后,到矾山任见习巡官。复弃职南下,在福建安溪县美美小学任教。不久,在温州警备区任营长。民国27年(1938),由张培农邀约,奔赴山西平城抗日前线,参加朱程所率河北民军十一团,成为朱的得力助手。历任民军十一团大队大队长、民军晋冀鲁豫边区支队支队长、华北抗日民军供应部主任、冀鲁豫军区分军区司令部教育参谋、皮定钧旅参谋部主任等职。



目录

序 / 001 

部分 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 
节 什么是文本解读 / 003 
第二节 文本解读的规范 / 008 
第三节 解读案例 / 022 

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节 语义识别 / 047 
第二节 文本事实梳理 / 063 
第三节 语义关联性分析:文本内部的语义响应 / 070 
第四节 “猜想—分析—印证”:从推测到断定 / 081 
第五节 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分析的可靠性 / 087 
第六节 文体要素的结构性关系分析 / 094 
第七节 向文本提问:不是方法的方法 / 100 

第三部分 语文经典篇目解读 
鲁迅《藤野先生》 / 115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118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 123 
鲁迅《故乡》 / 128 
鲁迅《孔乙己》 / 132 
朱自清《背影》 / 136 
杨绛《老王》 / 139 
琦君《春酒》 / 142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 149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156 
曹文轩《孤独之旅》 / 159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163 
陶渊明《桃花源记》 / 169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174 
张岱《湖心亭看雪》 / 179 
宗璞《紫藤萝瀑布》 / 184 
王鼎钧《那树》 / 190 
郁达夫《故都的秋》 / 197 
欧阳修《醉翁亭记》 / 204 
孟子《鱼我所欲也》 / 208 
周敦颐《爱莲说》 / 213 
诸葛亮《诫子书》 / 218 
诸葛亮《出师表》 / 223 
韩愈《师说》 / 228 
《诗经?蒹葭》 / 234 
陶渊明《饮酒(其五)》 / 237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240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244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248



内容摘要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本书以此为据点,分别从“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语文经典篇目解读”三个方面,理论结合实践,对文本解读的规范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文本解读的结晶。


主编推荐

罗晓晖(1912-1942),又名慕宽。张家[一(在渎浦乡)人。7岁丧父,家道中落,由平阳县城姻亲陈竺臣资助,在瓯海中学毕业。旋入南京警士教练所。卒业后,到矾山任见习巡官。复弃职南下,在福建安溪县美美小学任教。不久,在温州警备区任营长。民国27年(1938),由张培农邀约,奔赴山西平城抗日前线,参加朱程所率河北民军十一团,成为朱的得力助手。历任民军十一团大队大队长、民军晋冀鲁豫边区支队支队长、华北抗日民军供应部主任、冀鲁豫军区分军区司令部教育参谋、皮定钧旅参谋部主任等职。



精彩内容

曹文轩《孤独之旅》 

一、文本观察切入点 
小说的文本理解,首先要确定主要人物,然后通过观察主要人物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来切入分析。主要人物周围的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和他相对的外部世界。 
显而易见,杜小康是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对他的观察和分析是一个重点。如何切入对杜小康的观察?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 
(1)对主要人物本身的观察理解:通过情节来观察杜小康有无变化?是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2)对主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观察理解:杜小康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杜小康对环境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二、具体的观察与解释 
1.暴风雨之前的杜小康 
(1)基本的心理特征:“茫然”与“恐惧”。 
家境由“厚实”到“一落千丈”, 杜小康失学,被逼无奈跟父亲去放鸭。这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本中前部分,主要凸显了杜小康离家放鸭的“茫然”、“恐惧”: 
“茫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恐惧”——“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他害怕了”,“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茫然”和“恐惧”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环境的未知和不确定,人在感到茫然的时候同时感到了恐惧。 
(2)关于“孤独”。 
本文是一个选段,“孤独之旅”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文本中的“孤独”固然是心境的,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在文本中,杜小康心境的主要特征是恐惧,而不是孤独。孤独是环境意义上的,意味着和社会的隔离或切断,杜小康“我要回家”的哭叫,父亲“无忧无虑地读书”的保证,指向的都是社会环境的回归。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通过“父子交流”来表现他们的孤独——对话变得不必要,甚至不给予眼神“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这不是“孤独”而是“默契”。简言之,文中的孤独意味着与社会环境的隔离,“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使得杜小康父子没有外力依靠而必须以自身的努力来面对整个世界。这种孤独中的自我奋斗,正是自我成长的途径。成长必须是“自我的”,任何他人都不能代替。 
以“孤独”为杜小康的主要心理特点,这是对文本信息把握不准确造成的。芦苇荡的主要特点是无边无际的围困,是与外部社会的隔离,杜小康的环境状态是孤独的,而他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恐慌。 
综合上述论述可知,前期杜小康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茫然”与“恐惧”。由于家境的变化,他去放鸭而与社会基本隔离,作为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的需要”受到威胁,导致杜小康出现了抗拒放鸭、渴望回家的心理。“孤独”的环境使他恐惧,但他不得不独自面对,独自挣扎,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顺便说,“孤独之旅”也许不是一个恰当的标题。) 
2.暴风雨之中和之后的杜小康 
基本的心理特征:“忘我”与“勇敢”。 
当孤独无法回避,成为一个只能直面的现实,杜小康的“茫然”与“恐惧”消失了。文本的这部分再也看不到他的茫然,他的念头随时都专注于他的目标(鸭子)。他心中只有目标,不再执著于那个需要与人相处的“我”,脸被割破,脚被刺破,他都不在意了。他顾不得一切,只有勇敢的挣扎和奋争。他可以哭,“但并不是悲哀”。 
3.暴风雨前后杜小康的变化及其原因 
(1)杜小康的变化:成长。 
如前文所分析,杜小康的变化是:从“茫然”与“恐惧”变为“忘我”与“勇敢”。 
“恐惧”变为“勇敢”,这是成长。“忘我”并非“茫然”,是对过去的“我”的放下,亦即对过去的“我”的超越。这是成长的本质。因此,杜小康“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过去的记忆依旧,但“他没有哭”,因为过去的“我”已经被改变了。 
(2)变化的原因。 
促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环境。 
面对同样的环境,杜小康由逃避恐惧变成了勇敢面对。一个孤独的、恶劣的环境,使杜小康不得不挣扎。“孤独之旅”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场挣扎。 
一切真正的成长,都是自我的“内在的”成长。环境只能是外部助援,杜小康成长的真正原因,不是外部环境的孤独与险恶,而是这种环境激发出来的内心强烈的生存意志。他退不回过去;他也逃不开环境。在这生存的夹缝中,他的选择不是退缩而是抗争,于是,自我发生改变,他获得了成长。 
三、文本的表达特征 
人的成长的本质,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内在的改变。因此,本文在表达上显现出来的特征是:表现或暗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部分很多,而表现人物发之于外的语言很少。事实上,在一个面对自我的孤独环境中,语言是多余的。 
主要人物杜小康的语言,整个文本中仅有几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前两句是文本前半部分的,表现的是杜小康安全感的缺失,他希望回到熟悉的社会环境中,避开眼前孤独恶劣的环境;后两句是文本后半部分的,表现了杜小康的勇敢担当和成长的喜悦。 
主要人物的语言不多,但可以构成理解人物内在变化的切入口。 
此外,文本中鸭的描写也有些意思。鸭在作为其“故乡”的水面上有安全感,而夜幕下作为无家漂游者面临着安全感的缺失;鸭由小鸭长大并下蛋,这也存在一个成长的过程。鸭的长大与杜小康的成长,存在着隐约的平行关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