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时光,牵牛而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慢时光,牵牛而过

正版全新 快速发货

20.5 4.3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清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长征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8653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723879

上书时间2024-10-27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宋长征,乡村理发师、山东省签约作家。素描乡村物事,勾勒民间冷暖,感触大地心音,聆听天籁私语。
作品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散文集《住进一粒粮食》获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2017年出版散文集《乡间游戏》。

目录
第一辑 一叶草
此刻 / 我将重返故园 / 看那时光从草尖滴落 / 脚步缓慢 / 不肯惊醒一朵牵牛花悠长的梦境
3 益母草心中有条河
6 顾盼生姿车前草
10 菟丝子的魔法
13 水中的红蜡烛
16 瓦上松
19 年年有榆
22 烟,不只是一种草
25 白茅的灵性叙事
29 米蒿,对不起
32 黑天天
36 小虫儿卧单
39 奔跑的苍耳
43 狗尾巴三部曲
47 蒺藜能解郁
50 芦苇的辩证
54 慢时光,牵牛而过
58 拐棍儿为什么这样红
62 地黄之书
65 远志,小草的志向
69 着一袭青苍归来
74 苘,一段乡愁的源起
78 草民与王命
82 刘氏,小名寄奴的孩子
87 一地狗牙
第二辑 一粒粟
银碗盛雪/那些与月光擦肩而过的谷物与菜蔬/养育我坚硬的骨骼/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93 地瓜当家
98 淤泥解作白莲藕
101 来福与莱菔
104 刈麦的姿势
107 芝麻小史
111 马蜂菜托及其延伸
114 芫荽之变
118 童话,落花而生
122 弯刀对着瓢切菜
126 小家子气的水萝卜棵
129 荠菜护生
132 飞廉守护的村庄
135 打驴的那根黄瓜
138 夜雨剪了一把春天的韭菜
141 古意丝瓜
144 山药到底“下”的什么蛋
149 乡村蛋考
152 羊汤启示录
155 拈风吃花
159 千年葱花面
165 “小米加步枪”的前身
第三辑 一扇窗
一扇雕花的木格窗棂/打通时光之墙/此境是我/他境是一座安详的村落/彼此深情凝望
171 坠子余韵
174 针头线脑说笸箩
178 “爬烟囱”,以及有关死亡的絮语
181 田野施肥记
185 陌上犁
189 燕呢喃
192 扬场的过程
195 剃头挑子的江湖
199 梭,在民间穿行
203 篱笆内外
207 屋檐高过星空
210 有关蜣螂的在场主义叙事
214 蝎子扛肚
217 月光漫过木格窗棂
221 马鳖,治愈系,童年的蒙太奇
225 萍踪猪影
230 萤火虫,夜的灵魂
235 鲁班来过我们村
239 一把柴火,以及柴薪的延伸
243 话说长虫
247 牌位是活着的先人
251 懒驴拉磨
255 拨浪鼓里的小人儿
259 装箱的过程
第四辑 一把锄
与一头牛相遇/与先民相遇/只需通过一件朴素的农具/便可倾心交谈/昨日地/今时天
267 田庐:天作被,地作床
270 樵斧:从斧子开始,到哪里结束
273 耕牛:缱绻与决绝
277 水车:你为何如此思念水
281 牧笛:和一头牛踏上回家的路
285 扬扇:借一场风度过荒寒
289 田漏:乡村时间的刻度
293 耧种:行云流水布嘉种
297 耒耜:以骨为犁
301 钱镈:在野草离离中穿行
306 耰锄:耰而不辍是为谁
311 袯襫:布衣之暖
315 台笠:被风吹走的破草帽
320 耘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内容摘要
《慢时光牵牛而过》主要包括草木、风物、乡俗、农具四个部分。草木一辑专写乡村常见植物,如苍耳、黄瓜、韭菜、山药等;风物着重写物,更多描写的是乡间常见的动物,如燕子、大鹅、萤火虫等;乡俗着重写乡村农民生活,一碗葱花面,亦能穿越千年;农具则毋庸赘述,皆为耕种、收割之工具。这些物事均来自山东的乡野,看似平凡而普通,但都背负着一段段乡村往事和作者宋长征对农耕社会的深切怀念。

精彩内容
流动的乡愁王芳作为昨天的未来,明天的过去,今天是一种过渡,承前启后,任重道远。处在今天的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祖先们留下的什么,又要给未来的后辈们留下什么呢?如果把时间装进一个广角长镜头里,今天就是一个极小的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历史上的、未来的无数“今天”,都是如此。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忽略不计”,处在这个时间点上的人,都以为自己是时间的主宰,至于未来,谁去管它呢?但是,毕竟还是要有人想通过这个时间的镜头看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如此,今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比如,《诗经》中任何一首诗被创作出来,传唱起来的那个“今天”,就随着文字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还将延续到明天。还有那么多诗人、文学家,仅仅是凭借着文字创造的世界,就将那可以“忽略不计”的“今天”一直留住。大概,这便是“今天”在各种喧嚣声下,文学看似没落,人们却更为渴望读到很好作品的原因了——只有文字的光芒才能冲淡人们在广漠无边的时间面前的渺小感,重拾存在的信心。同时,时间的流逝又迫使一些东西此消彼长。比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使人们更需要也更喜欢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大面积扩张,乡村改版,从前的宁静与淳朴不再……似乎一夜之间,很多人开始以操着一口难懂的乡音,顶着一张晒成古铜色的脸为耻,以能住进高楼大厦,过上不与泥巴打交道的体面生活为荣。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吞没了远古而来的质实,将那些雨疏风骤的夜晚、露冷玉阶的清晨、霜起板桥的中夜,将人们肩上落下的烟灰、田间地头偶遇时的谈笑,以及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一并吞没。因为快,一切都成了浮光掠影,一切都不值得停驻,直到某一天,在城市的华灯下惊觉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这才知道,被城市吞掉的,又岂止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于是,一种名叫“乡愁”的情绪在偶尔停下来看城市暮光的人们心中升起,不可名状,挥之不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城市化只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乡土中国,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概念上来说,都不算太遥远的存在,若远若近,若即若离,将这种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我想,宋长征就是在这种情绪下完成了他的《慢时光,牵牛而过》。当温和静美的乡村图景随着母亲眼里最后一抹光亮的消失而消失,他拿起了笔,开始记录。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他要留住一些东西给“未来”。有使命感的写作,排除技巧的因素,首先是赤子之情的流露,单凭这一点,这本写给未来的书,就已经高出很多。所以我说,自称“上九流的种田人,半个文人,下九流的剃头匠”的宋长征,在中国文坛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更是一种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存在。“乡村理发师”的身份本身就是尴尬的,他不是纯粹的农民,他早从田地里脱离出来了,这注定了他的眼界要高于埋头刨食的农民。但他也不是城里人,因为他生活在乡村,他自然比城里那些居高临下看待乡村生活,或者无病呻吟强作悲悯的作家更了解真实的乡村面貌。“作家”对文化与见识的要求很高,但“农民”中的这种文化高度自觉者少之又少,这就需要他的悟性和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宋长征独特的文学气象。任何一个乡村书写者要像他一样生活、感受,在这个时代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不是流于粗俗,就是过于理想,不是一味批判,就是田园牧歌式的抒情。那些文字对乡村的历史与未来的衔接并没有本质性的认识,因而是有隔的;而他,日日与乡村的风、田野的稻,以及残存的乡村物事接触,与泥土和虫鸟打交道,加之自身有学养,因而可以跳出桎梏看世界,见地远远高于同行。最为难得的是,他多年身处其中而能依旧热爱,发誓要“一手执笔,一手捉刀,剃他个月白风清青龙偃月刀”(《剃头挑子的江湖》)。“生活在他处”,风景总在远方,这是人的普遍意识,但他竟孜孜以求地热爱着他的乡村,将对乡村文明、文化的传承自觉扛起,对那些田间的草木、器物、游戏等如数家珍。所以我说,宋长征的出现,是中国文坛之幸,如果没有他,谁来如实记录、尽情讴歌这一段乡愁?谁来保住这最后一点慢生活的优雅?谁告诉后人,这自然的风、乡野的美好,曾经哺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正因为看到农耕文明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日渐淡化,深爱着乡村的宋长征,即便如今仍身处乡村,还是有一种无法挥去的乡愁。“出门是扰乱心神的‘车如流水马如龙’……醒来是被灯红酒绿分割的断简残篇”,这明显体现出他对城市某些现状的不满。“如果哪天你收到宛若银丝的乡愁,那一定是故乡寄来的马蜂菜。”(《马蜂菜托及其延伸》)浓浓淡淡的乡愁,对乡村物事消逝的忧伤,就这样流淌在文字深处,也流淌在宋长征的血液里。这样的乡愁难道只是他一个人的回望?不,它更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怀旧情结。“如果没有了这些乡村植物,记忆里是否会一直空旷苍凉?我们流淌的血液会不会失去温度,身体如岩石般冰凉?”(《夜雨剪了一把春天的韭菜》)在指认那些被逐渐遗忘的草木、农具、菜蔬和习俗时,宋长征需要一些东西来证明,这种“乡愁”并非个人的,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真正美好的过往,正在历史深处,通过文字传达给他力量。本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释义与解读,《诗经》《本草纲目》《齐民要术》……这些古籍里的文字,他信手拈来,无形中增添了作品的质感,与厚朴的乡村达成内在的一致。大地是乡愁的载体,大地的另一个名字叫作“母亲”;和大地一样,母亲也是来处,是源头。大地即母亲,乡村即母亲,书中“母亲”这一意象,共有一百多处,既是实写,是现实生活中做饭缝衣熬煎草药的母亲,也是虚写,是隐喻意义上更宽宏深厚包容的大地乡村。毫无疑问,母亲这一意象,丰富了牵牛而过的慢时光,是乡愁物化的体现。“那根挑月的针呢?那丝带串联雨珠的线呢?想必已追随母亲而去,再也无法和一只旧年的笸箩心手相依。”(《针头线脑说笸箩》)“这时时间如绸,夜色如绸,母亲手中的木梭在民间穿行,虽孤独却不知疲倦。”(《梭,在民间穿行》)“我走近母亲居住的土屋,一缕陈年的月光刚好迎面而来,抚摸我背井离乡的脊梁,像母亲,像多年不见又拙于表达的情怀。”(《瓦上松》)……母亲永远的离开,正是乡愁浓得散不开的原因,也是“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的印证。没有母亲的故乡,如何不愁?一个人有机会离开乡村,离开那种别人眼中不够前沿时尚的生活状态,却毅然选择坚守乡村一隅,到底是为了什么?可以确定,没有对大地和乡村真正的热爱,没有一种情怀,是根本做不到的。对于宋长征而言,“这是我的江山,我在这里生,也必将在这里死亡;我在这里点燃生命之火,也必将在这里熄灭最后的暖灯”,他在《童话,落花而生》中这样写道。这样的文字里,有一个写作的、此时的他,这个他,是激情满怀的,有着近乎幼稚的抒情,但恰恰是这种赤裸的情怀,让文本更原生态,更真挚动人,也更容易走进读者的心里。“有人说,故乡其实就是一层酶,时间长了就贴附在人的胃壁上。每一次乡愁,都是对故乡味道的怀念,怀念田野里的菜蔬,怀念亲人,怀念老家的大白馒头。”(《苘,一段乡愁的源起》)这流动的乡愁,将带我们离开“今天”,重回“昨天”的乡村,做一回大地的赤子,并在“明天”延续这份纯净与美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