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化业评论(第33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文化业评论(第33卷)

正版保证 新华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90.7 7.1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惠林 李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83810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1825484

上书时间2024-06-14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惠林,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战略与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国家文化安全、文化政策与制度。
李炎,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学、美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

目录
特稿
为万世开太平,为天下谋大同——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概论》而作  金山[003]
国家文化安全研究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述的文化纵深  单世联 徐正山[013]
文化遗产安全法治体系建构:理念更新与制度优化  齐崇文[044]
文化生态: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界  李成[064]
更加开放的挑战:参与式文化生态中安全议题重点与治理转向 段莉[077]
博物馆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研究  陈燕[094]
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首都担当  祁述裕 张凯 陈红玉 王丽[109]
固本纳新 文盛国强:文化强国三题  意娜[127]
文化强国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内涵、逻辑与向度  陈波 陈立豪[139]
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文化产业研究从“特色”转向“区域”的理论思考  胡洪斌 赵悦彤[155]
交错·交锋·交融:文化产业理论的本土化路径——以译著为中心的考察  宗祖盼[168]
长三角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2016—2020)  许洁 胡慧源[183]
空间生产视域下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以武汉汉阳造文创园区为中心  纪东东 戚紫璇 王圆圆[199]
“动漫热”后的中国动漫产业升级观察与思考  龚滔[213]
从市场化的角度探究艺术与文化产业的二律背反  陈敏[229]
文化金融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变革趋势及政策路径解析  金巍[243]
面向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  戴俊骋 陈芳娌[259]
版权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陈能军[272]
乡村文化与文化治理
艺术乡建视域下村落美学与旅游价值生产的文化链接与影响分析  陶蓉蓉 王晨[287]
记忆与遗忘共存: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当代乡村民居的设计介入研究及其价值诠释  谭人殊 邹洲 董津纶[303]
村寨景观:乡村建设的文化驱动力  张黎明[317]
乡村治理的文化面向:乡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柯尊清 巫期什吉 段云莎[33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居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饶蕊[345]
冲击、阻滞与场景再造:城市更新视域下的公共文化 苏建健 王波 李晓昀[365]
文化遗产
景迈山申遗进程中世居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主体实践——以文化自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丽 范建华[383]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管理理念的转变  苏俊杰[396]
场景理论视域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为例  张海燕卢敏 陈爽[407]
基于GIS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视阈分析——以西南地区非遗为例  李蕊 黄天祺[418]
钧瓷文化产业:市场困境及转型升级分析  李俊[434]
场景视域下中国体育非遗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郭新茹 杨依沄 沈佳[446]
编后记[464]
约稿启事[468]

内容摘要
本书围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多方位的理论探讨,以前沿性、学术性、原创性、公共性和先进性为学术目标,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给予了学术的回答,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理论给予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
全书下设“特稿”“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文化金融”“乡村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遗产”“会议综述”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精彩内容
自第28卷起,《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云南大学李炎教授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3卷)》聚焦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文化金融、乡村文化与文化治理、文化遗产的前沿问题。 本卷特稿,金山《为万世开太平,为天下谋大同——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概论〉而作》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不仅是读书人顶天立地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是维护和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学者就文化遗产安全法治体系、文化生态、博物馆文化进行了有益探讨。单世联、徐正山《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述的文化纵深》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立场和方法,以百年世界形势变迁来理解“我们从哪里来”,以当今世界形势分析“现在在哪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展望“将到哪里去”。齐崇文《文化遗产安全法治体系建构:理念更新与制度优化》认为,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维护和塑造文化遗产安全,同时也应当以文化遗产权为中心,对现有的文化遗产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实施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李成《文化生态: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界》认为,文化生态是观察文化安全的“晴雨表”,当前中国的文化生态存在部分文化主体身份迷失,文化内容同质化倾向突出,文化资源的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因此构建文化生态安全需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以文化产业为依托,以文化创新为手段,以价值认同为目的。
文化强国与文化现代化,学者从文化强国建设的首都担当、文化强国三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研究。祁述裕、张凯、陈红玉、王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首都担当》认为,首都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当在探索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提高文化治理效能上有新探索、新作为,重点完成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提升文旅领域开放水平三大任务,着重解决文化治理现代化各相关要素的均衡性、优化文化要素资源配置、处理好中央部门与首都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四大问题。意娜《固本纳新文盛国强:文化强国三题》认为,当以“新语境”“新理解”“新议题”来讨论文化强国。陈波、陈立豪《文化强国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内涵、逻辑与向度》认为,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需要筑牢乡村原生文化空间,让民众深切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的价值;培育多元文化治理主体,打造群众共同参与格局,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体能动性。
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学者关注文化产业的区域转变、文化产业理论的本土化路径、长三角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产业的联系、空间生产、动漫产业、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胡洪斌、赵悦彤《文化产业研究从“特色”转向“区域”的理论思考》以“区域空间”为视角思考文化产业从“特色”到“区域”的理论转向和发展规律,突破特色文化产业的个案式研究孤岛,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化产业研究更好融入国家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宗祖盼《交错·交锋·交融:文化产业理论的本土化路径——以译著为中心的考察》认为,文化产业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存在多重路径,其本土化过程可以归纳为“交错”到“交锋”再到“交融”的演讲逻辑。许洁、胡惠源《长三角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2016—2020)》以CIPP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构建高效创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提出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优化建议。纪东东、戚紫璇、王圆圆《空间生产视域下文创产业园区在长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以武汉汉阳造文创园区为中心》在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分析汉阳造文创园区在武汉城市文化空间再造和传承长江文化中的作用,提出汉阳造文创园区在创新武汉长江文化上要从拓展物理空间、完善制度空间、打造精神空间入手。 文化金融,学者关注中国的文化金融发展现状、文化金融支持体系、版权金融。金巍《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现状、变革趋势及政策路径解析》认为,发展高质量文化金融,要在政策路径上更多关注体系性、基础性问题,推动制度供给与政策协同。戴俊骋、陈芳娌《面向数字文化产业的文化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研究》认为,我国应立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建立集政策支持、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专营机构、专属产品、监督管理、企业信用、资产评估和服务中心九大体系在内的文化金融创新支持体系。陈能军《版权金融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通过对国内首单版权证券化产品的案例分析,发现版权金融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已处于深度探索与优化中,加快建设版权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版权产业园区、培育版权金融专业人才、完善版权评估体系等,都已成为促进版权金融健康发展、赋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所在。 乡村文化与文化治理,学者探究了村落美学与旅游价值生产、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乡村民居、村寨景观、乡村文化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文化自组织、城市公共文化。陶蓉蓉、王晨《艺术乡建视域下村落美学与旅游价值生产的文化链接与影响分析》认为,艺术的经验性本能使得艺术乡建成为艺术对其时代功能的自觉探索,在艺术介入乡村的浪潮之下,村落美学的建构与乡村旅游价值生产表现出显著的缠绕关系与内在张力。谭人殊、邹洲、董津纶《记忆与遗忘共存: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当代乡村民居的设计介入研究及其价值诠释》认为,通过自组织理论来阐释乡村民居不仅激发了乡村建筑审美的“自鸣性”,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地域特征和地方性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张黎明《村寨景观:乡村建设的文化驱动力》认为,交换、消费、展示景观不断生成,村寨景观成就文化经济发展优势,提升了乡村文化现代价值。柯尊清、巫期什吉、段云莎《乡村治理的文化面向:乡村文化治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认为,通过乡村文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需要从理论自觉层面正确把握治理对象、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的关系;在模式迭代层面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由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向文化治理转型升级;在文化铸魂层面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根基;在政策落地层面加强乡村社会政策制定的文化调适。 文化遗产,学者关注了景迈山申遗、文化遗产管理、工业遗产、GIS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文化产业、中国体育非遗方面。周丽、范建华《景迈山申遗进程中世居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主体实践——以文化自觉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在观念上将申遗作为手段促进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深度链接,关注世居民族同文化景观的深层互动,在共构的文化信仰中推动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象征性符号。苏俊杰《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管理理念的转变》认为,在管理理念上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非物质性、动态性、当下性和多元性,从而在管理方式上从管理“物”转变为由“人”参与治理,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体制从“资产管理”“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张海燕、卢敏、陈爽《场景理论视域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重庆抗战兵器工业遗址为例》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应积极借鉴场景理论,从真实性维度明确文化空间定位,从合法性维度树立文化内涵标识,从戏剧性维度强化文化互动体验。李俊《钧瓷文化产业:市场困境及转型升级分析》认为,钧瓷在文化创意、现代管理、产业经济等方面存在市场困境,河南钧瓷需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国际市场。郭新茹、杨依沄、沈佳《场景视域下中国体育非遗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提出,面对文化空间载体缺乏、传承保护后继乏力、文化活动吸引力较弱等问题,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保护需要回归场景理论,从“主体”“空间”“活动”“环境”四要素出发,壮大体育非遗传承队伍,加强体育非遗阵地建设,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形式,推动体育非遗跨界融合,加快构建体育非遗传承新场景。 本刊以前沿性、学术性、原创性、公共性和先进性为学术目标,旨在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给出学术回答,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理论给予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希望能够继续与学界同仁砥砺学术情怀,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共襄中华文化繁荣盛举。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编辑部2023年7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