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正版保证 新华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七天无理由退货让您购物无忧

79.7 6.2折 128 全新

库存33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思成|责编:刘蓉林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4461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1742619

上书时间2024-06-13

弘文图书专营书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目录
导言: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王军
代序:为什么研究建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代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辽、宋、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内容摘要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功莫大焉!
梁思成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关键特征,指出古建筑的“文法”,提出了“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的研究体系,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支撑,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空白。梁思成的对中国建筑思想的探究,将中国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联的思路打开,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在传统中生发创造的力量。
《中国建筑史》按时叙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介绍文献、梗概、实物、特征并分析,为一通史类著作。全文以文言写成,对呈现古建筑的精神和风貌而言,其语言和内容十分协调统一,且梁先生的文字晓畅明白,非常好读。
欲知中国建筑,须静下心来,怀着同情之了解,实事求是,不羼杂任何沽名钓誉之企图,不做任何偏激之毁誉,从读懂梁思成开始。
——王军

精彩内容
梁思成的视野伊东忠太关于《营造法式》的评价是冒失和武断的。他费力抄写的四库全书本《营造法式》虽然存放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教室,人人可见,可是在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倾力研究这一文献之前,日本学者的研究付诸阙如,盖缘于伊东忠太对此书的偏见。
这不但限制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深度,还对一脉相承的日本古代建筑的研究带来消极影响。
伊东忠太称《营造法式》“不独解释困难,且无科学的组织,故有隔靴搔痒之憾”,诚是他读不懂这部“天书”之故。《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其性质略似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1963年,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序》中写道:总的看来,《营造法式》的体裁是首先释名,次为诸作制度,次为诸作功限,再次为诸作料例,最后为诸作图样。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它的科学性是古籍中罕见的。
1918年,朱启钤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清道光元年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即交商务印书馆石印海行。后又嘱陶湘(1871—1940)勘校诸本,于1925年重刊仿宋陶本《营造法式》,梁启超旋寄一函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1904—1955,曾用名林徽音),题识略述《营造法式》编撰者李诫之业绩,叮嘱“思成徽音俾永宝之”。
1927年梁思成入哈佛大学研究东方建筑,系统阅读了日本与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与艺术的调查成果。对喜龙仁与鲍希曼这两位欧洲学术界的代表性人物,梁思成在1947年评论道:“他们谁也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grammar),对中国建筑的描述不得要领。两人之中,喜龙仁要好一些,他引用了《营造法式》,却漫不经心。”1945年,梁思成撰文指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怎样的呢?以往所有外人的著述,无一人及此,无一人知道。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法而要研究那种语言的文学,当然此路不通。不知道中国建筑的‘文法’而研究中国建筑,也是一样的不可能。”而要破解中国建筑之“文法”,何其难矣!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序》中回忆道:公元1925年“陶本”刊行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一所大学的建筑系做学生。虽然书出版后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他坦言研究《营造法式》,“老师傅是没有的。只能从宋代的实例中去学习。而实物在哪里?虽然有些外国旅行家的著作中提到一些,但有待亲自去核证”。
他竟将那些大名鼎鼎的外国建筑史学者称为“外国旅行家”,实是因为他们不习《营造法式》之故,徘徊于不通之路,做的多是资料搜集,局限于美术考古之法,不能做深入研究。
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梁思成虽然是迟来的后生,但他以坚定的意志,通过实物调查与文献考证,倾力解读《营造法式》,试图开启中国建筑史研究之“不二法门”。
这正是梁思成与外国前辈学者的学术分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